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摘要: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同职责。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三大基本途径,本文分别在把握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和阐述了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阐明和剖析了它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和论述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基本途径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指青少年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共同教育及自身的习得,从一个完全的自然人转变为一个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道德判断能力、拥有良好道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是青少年早起发展中对家庭成员道德标准的内化阶段,第二阶段是青少年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对道德价值标准的掌握阶段,第三阶段是青少年在社会道德实践中形成的主动判断、选择和遵守价值标准的最高阶段。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三个基本途径,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社区德育则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三者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缺一不可,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本文分别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三个基本途径即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的内涵、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改进对策等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论述。
一、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
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是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直接、最长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具有德育效果针对性强、影响方式潜移默化、优化过程长期性、影响结果持久性等特点。家庭德育是一种在家庭生活中按照家长意愿和要求开展的、旨在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怀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家长、青少年良性互动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将社会道德要求、道德规范、道德观念内化为青少年道德品德的实践活动。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家庭德育的本体功能与家庭德育外在功能,有着主导青少年道德发展、奠定青少年道德品德形成的必要性,有着教育针对性强、感化性好、延续性佳的可行性。
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道德教育职责的必然性与道德观念的奠基性。教育子女为人处事的道理是家长天然的职责,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道德价值的传递性。家庭德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伦理等各个方面,有着百科全书式的特征。家庭成员的文化层次、道德理念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家庭成员就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等良好道德价值传递给青少年的。三是家庭德育关系的特殊情感性与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家庭德育中,父母子女之间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关系,还是师生、朋友的关系,二者之间有着良好的信任基础,这种德育关系的特殊情感性是学校德育、社区德育所没有的,是不可替代的。父母的行为是青少年模仿、学习的对象。四是家庭德育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道德指导的针对性。家庭德育方式有有意识的言传身教、有目的的显性教育;也有潜意识的道德感化、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还有有计划的针对性
教育。家庭德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向青少年提供道德行为反思、道德解释、道德选择等服务,促使青少年道德理性选择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当前,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家长家庭德育认知偏差,忽视了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和加强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性,对青少年过度放任、专制或溺爱,重视青少年智育的教育却轻视了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家长道德行为不恰当,使得青少年道德行为也呈现出非正常的发展趋向,家长对社会公德、社会秩序等的漠视行为,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道德的判断和道德的选择。究其原因,主要与家长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文化的冲击、盲目的爱子爱女观念、家庭德育氛围差、家长道德教育能力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工作,首先要优化好家庭德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二是要转变家庭德育观念,倡导德育并举、知行统一的家庭教育理念。三是改变传统的封闭式、保护式、说教式的家庭德育教育方式,倡导实行开放式、感化式、互动式的教育方式。四是要本着实现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社会同质、同向、同步发展的教育要求,实时更新家庭德育教育内容。五是要注重家庭德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借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探讨式讨论提高法”、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实现由灌输向疏导的转变,以提高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六是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和家庭外部环境。要形成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示范。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社会等的联系与沟通,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德育外部环境。
二、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
学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道德教育管理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1]。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传授青少年道德认知、培育青少年道德情感、锻炼青少年道德意志和提高青少年道德实践能力的职责,在青少年道德判断、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培养以及青少年道德知识体系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德育主要包括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教育和道德行为教育等内容。
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德育有着明确的价值导向,它不仅仅考虑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何而教的问题。二是学校德育有着良好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有着强硬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内容、稳定的教学客体,客观上有着良好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三是学校德育注重向青少年传递正向的价值、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态度,着眼于青少年的全面性、长期性发展。四是学校德育有着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行为等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因而能保证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
当前,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学校道德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校德育环境支持的缺失,使得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失范与无序。这种青少年道德失范与无序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以忠孝、仁爱、诚信、勤俭、助人的传统道德规范的认同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开始滋生,利己、功利的价值取向和失信、浪费等不良道德习惯正在形成和蔓延。二是学校德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