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美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是美丽的》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我们也总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有位科普作家——沈致远将会告诉你:科学是美丽的。
二、课文分析
1、通读全文,字词疏通
2、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提出论点“科学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的。
第二部分(3-10)以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论证科学之美。
第三部分(11-14)探讨科学美之源泉: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
3、总结全文思路:提出观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
4。
重点部分探讨:为说明科学是美丽的,作者列举了那些理由,陈述了那些事实?
——三部分理由:天文物理学、物理学、数学
事实:画家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
科学家威廉斯用诗歌、乐曲、舞蹈
现代派雕塑家和画家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
电子云、叶绿素、DNA、纳米等研究对象也是美丽的
全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课堂重点)
5、重点语句的理解
A、第一自然段的手法和作用--------先抑后扬引起读者兴趣
B、第二段开头问句------设问句作用上强调,模拟读者语气,为下面正面立论做铺垫
C、第三段中运用的句式------排比反问句式
D、结尾的叹号和问号作用------感叹号加强反问力度;问号与读者对话、交流,既表现作者的自信,有不失对读者的尊重
三、写作特色
1、思路清晰
2、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例证)、祥略得当
3、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夹叙嘉议
4、语言风格:既准确、严密,有活泼、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方法
质疑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电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
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
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二、质疑科学美
1.教师列举例子: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
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明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
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
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2.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
3.教师归纳:
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
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
美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三、感受科学美
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教师展示相应图片加以印证。
原子中的电子云具有“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
生命之源叶绿素的神秘美。
生命之梯DNA双螺旋的活力美。
“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机构的精致美。
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美。
奇幻迷离千变万化的分形美。
2.进一步展示图片,让学生体会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作品(课件展示一系列图片),告诉我你们的感受。
谁会想到这些令人大为诧异图片其实是原子的结构图:
二氧化硅纳米丝具有令人大为诧异的习惯——能自行组成精美的图画。
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教授郝少康(S.K. Hark)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看二氧化硅纳米丝时,一幅金色向日葵的画面呈现在他的眼前。
与植物不同,它们的“肥料”是镓和金催化剂,能让它们长到长度只有几微米,同时直径保持在10纳米左右。
郝少康教授给这幅获奖作品着色,令它们与真实的向日葵看上去更加相似。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学者杨慧英(音译)在检查氧化锌纳米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颇为神奇的图片:中国古典水墨画描绘的山川。
为了使这幅图画同真实的山川更为相像,杨慧英给这个场景着色,同时又凭借其独特的想象,增加了一部分的绘画。
美国斯坦福大学鲍哲楠及其研究小组通力合作,使有机晶体管成为更为先进的电子装置。
鲍哲楠所指导的研究生刘紫红(音译)用正交极化光显微镜检查这组细微转换。
在刘紫红眼中,图片的明亮之处看上去像是山川湖泊,而金电极则像是一堵篱笆墙。
3.学生谈感受。
教师归纳。
四、走近作者
正如作者沈致远所说,科学是如此的美不胜收。
那么,这个颠覆了人们对科学的传统认识、让我们领略到科学之美的沈致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
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
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
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
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
1.知识回顾: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分析论证。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得出结论。
六、布置作业
1.收集关于科学美(如物理学之美、化学之美、生物学之美等)的文章、资料、图片,进一步“认识科学之美”。
2.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写一段话,描写其展示的科学之美。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展示同学收集的图片等资料,分享同学对科学之美的认识和描述,再次体会科学的美不胜收。
二、研读课文,学习文章的写法
1.作者是如何提出“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第1自然段从反面入题,在常人眼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常人眼中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2自然段从正面立论,点明论点:科学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这与上文“深奥的、严格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
2.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分析、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证明观点。
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重点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
明确:重点举了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美。
引用了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四首诗,层层深入地进行了评论分析。
4.诵读威廉斯的科学诗,体会其意味。
⑴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
讨论、明确: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
⑵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
讨论、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
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的科学会更加美丽!
⑶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
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
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了一步。
5.文章还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证科学之美?
明确:还以数学之美为例来论证。
作者分别列举了:人体的曲线美,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来加以论证。
6.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
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
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7.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
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
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
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
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
如多处使用设问句、反问句:“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
9.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⑴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
⑵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⑶语言准确、严密,而且生动、活泼,如设问句、反问句就有10多句。
三、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所领略了科学之美。
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
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四、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科学馆等地方,走近科学,感受科学之美。
2.说说你所学的专业美吗?美在何处?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
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是他作的《过华清宫绝句》(3首)中的第一首。
华清宫故址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常来游乐。
史载杨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长安回头望见骊山一片锦绣,想到骊山华清宫的盛时,在清晨千门陆续打开了。
第三四句写杨贵妃在骊山上见一骑飞来,知道荔枝送到,满心欢喜,而无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驿马原来是送荔枝来的(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呢)。
其中有吊古和讽刺的意味。
一骑红尘,形容运送荔枝快马如飞,尘土飞扬。
骑,指驿使和他骑的马。
二、关于荔枝的简介:
荔枝属无患子科。
古籍称荔支、离支、丽支,果实成熟时果皮色红艳可观,俗称丹荔。
唐朝朱应《扶南记》对荔枝一名解释为:“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
其枝,故以为名。
”荔枝鲜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一果上市,百果让路”的珍果,已早被历代墨客所称颂。
荔枝全身都是宝,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且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
我国民间常把荔枝作为滋补品,中医用荔枝治病历史悠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
荔枝核含淀粉57%,是酿酒的原料。
荔枝木纹理细密坚实,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和制作各种家具的优良材料。
荔枝根可提取单宁,是上等的防腐涂料。
荔枝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一棵30年以上的荔枝树,花期可泌蜜15--20公斤。
荔枝蜜是蜜中上品,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糖和20多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和保健滋补作用。
荔枝除鲜食外,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和外贸出口最具竞争力的果品。
荔枝干早已驰名,近十多年来,荔枝深加工为荔枝酒、荔枝罐头、荔枝汁等系列产品,已畅销国内外市场。
荔枝对栽培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很大,种后稍加管理,4--5年便可挂果,一般种后10年树株产可达50公斤,30年树株产在150公斤以上。
它结果时间很长,长达几百年甚至千年。
三、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
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
用古诗蕴藉含蓄,引人入胜。
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阳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
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生态的主要特点之一)。
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
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四、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生于1901年,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
曾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解放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等职务。
他撰写的科普读物主要有《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等。
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
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原先是位小学教师。
1924年,他从报上看到商务印书馆要招收一批剥制动植物标本的工人,便急忙赶到上海报考,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该馆录取。
旧上海是个花花世界,不少青年人迷恋于洋场里的熙熙攘攘、霓虹灯的五彩缤纷;而且剥制动植物标本,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值一顾、低人一等的工作,可年轻的贾祖璋却爱上了这个职业。
他爱惜光阴,不善“交际”,工作之余,悉心读书写作。
那时,商务印书馆有个植物园,由一位工人管理。
贾祖璋“毛遂自荐”,搬进去和工人住在一起。
植物园里,人只有两个,而花草树木却有千百种。
有人问他:“住在园里不感到寂寞吗?”他笑笑回答:“我喜欢安静。
不妨碍别人,别人也不妨碍我,何况还有这许多花草做伴。
”就这样,他一边当工人,一边精心观察,详细记录,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并参考日文资料,编著了《鸟类研究》、《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等书。
和别人合撰的六十万字巨著《中国植物图鉴》,也是在这时开始准备的。
一年秋天,为了写《蟹》一文,他从市场上买回了几只螃蟹,养在水里,一连几天全神贯注加以观察,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然后煮熟,揭去背壳,由表及里,仔细探索,详细考证,终于把这个“无肠公子”、“横行介士”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有一次,贾祖璋为了核实文昌鱼的史料,桌子上摆满了古今中外的书刊。
他潜心于研究工作,早把门外的事情忘得
一干二净。
突然,一个小朋友推开门,探头说:“贾爷爷,东西烧焦了!”贾老的炉子就放在门外,赶去一看,铝锅里嗞嗞地叫着,一股浓烈的焦气冲鼻而来。
原来,锅里的肉早已墨黑墨黑,焦糊了。
打倒“四人帮”后,贾老已年近八旬,但他人老心不老,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
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荣获了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五、阅读课文
请二至三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
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烟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呈现许多裂纹。
(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
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
(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
了: 完成。
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
⑵福气、运气。
六、分析课文。
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
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明确: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
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
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
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
明确:不行。
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
“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
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
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
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板书:
(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
(1)
(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
(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 荔枝外壳构造;
B 荔枝外壳的颜色;
C 荔枝的形状;
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 荔枝的壳膜;
B 荔枝的果肉;
C 荔枝的贮藏;
D 荔枝的果核
2.荔枝的花(10)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
1.荔枝的产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4.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
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七、布置作业: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本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一、回顾旧知
二、学习新知
(一)精读课文,聚焦说明方法
提问: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师生共同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分析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板书)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
”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2.打比方(板书)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动,有文学情趣)
3.数字说明(板书)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作用:准确、客观、具体……)
4.引用说明(板书)
古代诗文、文献资材、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
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
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
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作用:确凿可信……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文学情趣。
)5.作比较: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有似丁香。
”
6.分类别:
“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7.下定义:
“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
”、“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
”
(作用:准确、科学……)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1、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