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学与东方文化--佛教禅学与印度瑜伽

--佛教禅学与印度瑜伽
作为东方文化土壤中的一种精神之花,佛教禅学可谓东
禅的和谐静穆,禅的超脱精神,禅的致知途径,
与东方传统的各种文化形态有着斗争、排斥、
佛教禅学
,流衍而分化为数论、正理、瑜伽、胜论、弥曼差、
《利论》列举孔雀王朝时代,瑜伽为三大主要
《金七十
150—50年),为著名
瑜伽修习的方法,在早期的《泰迪梨耶》、《羯陀》、
、《弥勒》等《奥义书》中,有较为详悉的阐述。如
《白骡奥义书》说修炼瑜伽须先选择适宜地点:
舌根五处,这与佛家系缘止的修法当有渊源关系。《薄
对修行者饮食、衣着和修行场所的叙述,更为详尽。
pr?n?y?ma)通过调息,管束身中微妙的生命气息。调息
Praty?h?ra)。收摄心意,不令外景入心。⑶.静虑(禅那,
)。长久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略当于佛学所言“心一境
dh?ran?)。一译“凝神”,谓心注一境,舌端
darka)。指
?tman),与佛学的毗婆舍那有所相似。
am?dhi)。心念止寂,能观与所观泯
也可能表明两家之学在这里已有交流。这一时期,
但总的看来,佛教较婆罗门教更重禅定修习,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写成文字的禅学,如《阿含经》、
,编成的
300—500年之间,比佛教《阿含经》等
Brahman),从而于肉体死后
Antaryamin),但仍保留了原来宇宙之主、创世主的
深深奠基于此时。“梵
大梵是也。而吾蜕身之后,将归于彼焉。
(第六篇第
(第八
An?nt),《考
云:唯彼生命气息,即般若自身(智慧自我),
,不老而永生者也。……彼即护世者,
即万事万物之主宰。大梵还是具有“护世者’、
“万事万物之主宰’的神或自在天的意味,为宇
(即神我)非自在、遍常、不灭,如果说神我即是五蕴,
《大林间奥义书》第二分第
如白羊毛,如赤甲虫,如火
《大智
、《瑜伽师地论》等就曾批判这种邪见。婆罗门教瑜伽
我入兮!——我入兮!”[1]以死后神我复
第二《森林书》说自在禅那有两种:一谓Brahmop?sana,
收摄心念,“进而念想绝对、无垢、无限、
《泰迪梨耶奥义书》谓“敬思大梵为生气,
,即大梵德性之一种。
Pratikop?sana,即敬拜象征,专念象征大梵之某物,
《吠陀》编颂、“唵”音等,由是而心思渐臻专一集中,
达梵我合一境。《弥勒奥义书》称大梵有有相、
om)声。书谓“若和合气息,‘唵’字万形色,或此自与合,
《大梵点奥义书》说
以声合瑜伽,无声思至上,无声以观照,是“有”
观身不净及四无量心观、十遍处观、四念住观、念佛观、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

明?第四章 佛教禅
陈兵,1945年生于甘肃
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1974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2届政协常委。指导
70余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