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7
• 1969年,Luria AR 等人重新提出并完善了功能重组理 论(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认为损伤后脑的残 留部分能够通过功能上的重组,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 失的功能,并认为在此过程中特定的康复训练是必须 的,因此Luria等的理论又称为再训练理论 (retraining theory)。
3
• Jackson J H于1884年左右提出的功能在不同等级上再 现说(Hierarchical re-representation theory),认为 神经系统的结构由高至低分为不同的等级,功能并不 是唯一地存在于某一等级之中。神经系统的较高等级 部分发展较晚,易于兴奋,对功能起精细的调节作用, 对较低级的部分有抑制性的影响。当较高级的部分损 伤以后,较低级的部分就从抑制中释放,并尽力去完 成失去的功能。 Jackson的这种假说成为神经功能中 “代偿原则”的基础。
损伤早期、后期和晚期都能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并
特别强调大量训练的重要性。近年来关于神经康复辅
助训练的研究非常多,结果都证实尽早介入的、大量
的康复训练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康复。
精选PPT
15
2. 脑可塑性的主要类型
2.1 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reorganization)现象 不同皮层部位的功能不同,称为机能定位。定位的部分 有该机能的中枢,对该机能进行整合。当机能定位部分 损伤时,其功能可向对侧半球相应部位转移和由损伤 部位的周边神经来代偿。
精选PPT
5
• 1930年Bethe首先提出了脑的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 的概念,认为可塑性是生命机体适应变化和应付生活 中的危险能力,是生命机体共同具有的现象。他通过 动物实验研究而得出结论:人和高等脊椎动物之所以 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不是由于再生而是由于动物的功能 重组或者适应的结果,并认为CNS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是残留部分的功能重组的结果。
12
系统间功能重组
① 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 ② 不同系统的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 ③ 由不同系统产生的行为代偿
精选PPT
13
外部促进因素
① 从外部投与的神经营养因子 ② 基因治疗和神经移植 ③ 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药物 ④ 功能恢复训练 ⑤ 环境 ⑥ 恒定电场
精选PPT
14
•
在外部促进因素中,据认为功能恢复训练无论在
精选PPT
17
2.1.3 潜伏通路(Unmasking)的启用 中枢神经系统中 每个神经细胞通过突触与其它众多神经细胞连接起来, 但平时多数连接通路处于被抑制或“休眠状态”,称 为潜伏通路。如当主要感觉神经通路受损后,冲动传 达网络出现抑制状态,感觉传入被阻断,其大脑感觉 区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出现一过 性减少,该期间可塑性增高,则旁侧神经通路被激活 启用,发挥主通路作用。目前认为重新启用机制是神 经突触调制(synaptic modulation)的结果,是因为 某个监控机构使突触效率发生了变化。
精选PPT
6
• 1950年有人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大脑运动感 觉区破坏以后,其周围的脑皮质经过运动训练后,能 代替已失去的肢体的运动功能,据此作者提出“病灶 周围组织代替论”;1955年Glees P与 Fabisch W观察 到在人的大脑半球一侧切除后,对侧肢体仍可能有运 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提出“对侧半球代偿”学说。
2.1.1 对侧转移 许多研究证实:大脑双侧半球对应部 位的功能可以“互替”,具有相互代偿的能力。
精选PPT
16
2.1.2 同侧性功能代偿 Glees(1980)和 Lashley 通过 训练猴子主动取食发现:切除支配拇指运动区后,拇 指握力消失,然后再训练拇指,仍可恢复运动能力。斥,只不过是哪一方处于优势位。有实验 证明,一侧皮层病灶大时,同侧残存皮层代偿作用减 弱,而对侧性代偿作用增强,显然病变程度可能影响 功能恢复途径的选择。
精选PPT
2
• Munk H于1881年左右提出的替代说(substitution or vicarious theory),认为未受损的皮质区能承担损伤 区因损伤而丧失的功能,从而在功能上有所恢复。这 是功能重组理论(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theory) 的前驱。
精选PPT
精选PPT
8
• 目前,脑的可塑性理论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经多年研 究,学者们对该理论已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其定义 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 现实的能力。脑可塑性理论包含十分广泛,其中主要 包括:远隔功能抑制论、替代脑功能重组论、发芽论 和突触调整论等。
精选PPT
9
• 影响大脑可塑性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功能 重组和其他外界因素,其中功能重组又包括系统内的 功能重组和系统间的功能重组。我国学者缪鸿石将所 有影响因素归结如下:
精选PPT
10
与脑可塑性有关的因素
1、功能重组:系统内功能重组 系统间功能重组
2、实践影响:外部促进因素
精选PPT
11
系统内功能重组
① 轴突侧枝长芽 ② 失神经过敏 ③ 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 ④ 离子通道的改变 ⑤ 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 ⑥ 低级或高级部分的代偿 ⑦ 神经营养因子和某些基因的作用
精选PPT
精选PPT
4
• Monakow C V 于1914年首先提出功能与形态联系不能 说(diaschisis theory),也称为远隔功能抑制,认为 CNS中的一部分损伤后,使其他完好的脑部丧失了来 自损伤区的正常传入冲动,后者的突然丧失回引起特 殊类型的“休克”这是一种功能与形态暂时脱节的状 态,称为diaschisis,因此完好部分也不能正常发挥作 用而出现症状。随着这种休克症状的消失,完好区将 重新恢复其功能。 Monakow以这种假说来解释伤后部 分功能的恢复。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纪树荣
精选PPT
1
1. 神经康复理论
• 多个世纪以来,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必定导 致某些功能永久性丧失的悲观观点在生物和医学界占 有统治地位。然而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事 实以及临床研究证明,无论是非哺乳动物还是哺乳动 物,成年的CNS在损伤后具有结构上或者功能上重新 组织的能力或可塑性(plasticity),在适当的环境下, CNS是可以再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