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老子其人和《老子》的 成书,历来有不同的意见。 一般认为老子姓李,名耳, 字聃,曾任周王室的史官。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中有很多有关老子
的记载,玄远虚幻。
二、《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
用虚无的本质“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观, 同时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原。 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含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因素, 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等命题,并且讲到“福兮祸之所倚,祸 兮福之所伏”等祸福依一定条件互相转化的道 理。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老子是复古主义和虚无主 义的,反对法令制度,主张愚民。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 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 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 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 2-前289)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 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 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 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 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一)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 子曾说:“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 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 也。” (《滕文公下》)
二、《论语》的思想
1、孔子强调礼治,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 统治制度 。 “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2、强调“仁者爱人” ,仁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博爱思 想。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论语·学而》)
3、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现实生活之外的冥冥 之物不欲深究,对抽象的、纯思辨的哲学问题也没有 兴趣。《论语》中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关于现实 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
《论语》用语录体写成,全书比较散乱,没有 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
《论语》其名是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
《论语》全书二十篇,为了称说上的方便,每 篇有个篇名。 篇下是章。章是根据内容所划 分的段落。
《论语》不是某人在某一时间编成的。 一般认为,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 子编定的,延续了一两代人,前后达三、 五十年的时间。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 人行妨。
《老子》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 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可示人。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 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最后总的编定人可能是曾参的学生。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 三国时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 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短的 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 一定的文学意义。
《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 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 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 “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 “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 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 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 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 奚翅(啻)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 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 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踰东家墙而搂 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第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 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二十五章)
《论语 •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论语》 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三、《老子》文学成就
《老子》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 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在探索宇宙原 始,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老子》 一书中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 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大 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 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常用比喻 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有些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过犹不及、温故知新、既往不咎、尽善尽美、 巧言令色、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道听途说、述而不作、举一反三、任重道远、 循循善诱、后生可畏、欲速不达、怨天尤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可忍孰不可忍、 朽木不可雕也、三思而后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四海之内皆兄弟、 君子成人之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第一节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其人以及《论语》
【孔子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 。 周武王灭殷,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后孔子先祖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代以孔为
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 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 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 事迹无考。父亲叔梁纥,为武士,以勇力著 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 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钱穆《孔子传》,匡亚明《孔子评 传》,李长之《孔子的故事》,梁 涛《孔子行年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关《论语》的编集
《汉书·艺文志》:“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 子既卒,门人相互辑而论纂,故谓之《论 语》。”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 而作,对曰:“异乎二三子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 也!”
第二节 《老子》
一、老子其人与《老子》一 书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 代表著作,分上下两篇,上 篇《道经》,下篇《德经》, 凡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基 本上是韵文。
乎?’” (《告子下》)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 辞》),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 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 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 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 也,不成章不 达。”
关于孔子本人的生平行事,除见于《论 语》者之外,还散见于《左传》、《孟 子》以及《礼记》等文献中。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是现存最早的 一篇传记,尽管后人指出有许多不实之 处,但仍可借以了解孔子的大致生平。
孔子成年后曾仕为“乘田”、“委吏”等低 贱之职,约在三十岁之前,即授徒设教。
三十五岁左右因鲁国内乱而适齐,一年后 (或说数年)返鲁,继续教授弟子。
《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 理的方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 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
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 “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 “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 左右而言他。
《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 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 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老子》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 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治。”
论文 期
体制。
源自文库
《韩非子》
诸子散文语言的发展
《论语》多为口语记录,朴实简明, “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孟子》 明白晓畅,长于辩论,“渐有繁辞,而 叙述时特精妙。”开始向书面语转化。 《庄子》散文气势宏大,文辞富丽,描 写传神,舒卷自如,极富情感性。文学 色彩更浓。《荀子》、《韩非子》重视 语言的修饰和锤炼,准确生动,富于变 化要,文辞丰美,含义深刻,已是纯熟 的书面语。
• 《孟子·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 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
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 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 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然从外来,骄其妻妾。
第三节 《孟子》
一、孟子和《孟子》一书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轲,驺人 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 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 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 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 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 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 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据《世家》,约在五十一岁左右,鲁定公用 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后即升为司空、司寇, 先后有相定公赴齐鲁夹谷之会与隳三都的举 措。
由于主鲁国之政的季桓子信谗言等原因,五 十四岁时遂去鲁适卫,周流诸侯间十四年之 久,至鲁哀公十一年始反鲁。此后一直居于 鲁国,教授弟子,从事著述,直至哀公十六 年夏四月卒。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体裁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
语录 春秋至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 体 战国初 篇章
《论语》、 《老子》、 《墨子》
论辩 体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
战国中 期
仍以对话为主。但篇幅扩 大,论题集中,开始向长 篇议论方向发展,专题论
《孟子》、 《庄子》
文初步形成。
专题 战国后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 《荀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中有很多有关老子
的记载,玄远虚幻。
二、《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
用虚无的本质“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观, 同时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原。 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含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因素, 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等命题,并且讲到“福兮祸之所倚,祸 兮福之所伏”等祸福依一定条件互相转化的道 理。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老子是复古主义和虚无主 义的,反对法令制度,主张愚民。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 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 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 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 2-前289)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 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 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 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 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一)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 子曾说:“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 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 也。” (《滕文公下》)
二、《论语》的思想
1、孔子强调礼治,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 统治制度 。 “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2、强调“仁者爱人” ,仁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博爱思 想。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论语·学而》)
3、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现实生活之外的冥冥 之物不欲深究,对抽象的、纯思辨的哲学问题也没有 兴趣。《论语》中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关于现实 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
《论语》用语录体写成,全书比较散乱,没有 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
《论语》其名是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
《论语》全书二十篇,为了称说上的方便,每 篇有个篇名。 篇下是章。章是根据内容所划 分的段落。
《论语》不是某人在某一时间编成的。 一般认为,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 子编定的,延续了一两代人,前后达三、 五十年的时间。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 人行妨。
《老子》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 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可示人。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 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最后总的编定人可能是曾参的学生。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 三国时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 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短的 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 一定的文学意义。
《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 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 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 “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 “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 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 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 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 奚翅(啻)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 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 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踰东家墙而搂 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第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 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二十五章)
《论语 •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论语》 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三、《老子》文学成就
《老子》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 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在探索宇宙原 始,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老子》 一书中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 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大 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 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常用比喻 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有些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过犹不及、温故知新、既往不咎、尽善尽美、 巧言令色、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道听途说、述而不作、举一反三、任重道远、 循循善诱、后生可畏、欲速不达、怨天尤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可忍孰不可忍、 朽木不可雕也、三思而后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四海之内皆兄弟、 君子成人之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第一节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其人以及《论语》
【孔子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 。 周武王灭殷,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后孔子先祖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代以孔为
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 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 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 事迹无考。父亲叔梁纥,为武士,以勇力著 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 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钱穆《孔子传》,匡亚明《孔子评 传》,李长之《孔子的故事》,梁 涛《孔子行年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关《论语》的编集
《汉书·艺文志》:“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 子既卒,门人相互辑而论纂,故谓之《论 语》。”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 而作,对曰:“异乎二三子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 也!”
第二节 《老子》
一、老子其人与《老子》一 书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 代表著作,分上下两篇,上 篇《道经》,下篇《德经》, 凡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基 本上是韵文。
乎?’” (《告子下》)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 辞》),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 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 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 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 也,不成章不 达。”
关于孔子本人的生平行事,除见于《论 语》者之外,还散见于《左传》、《孟 子》以及《礼记》等文献中。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是现存最早的 一篇传记,尽管后人指出有许多不实之 处,但仍可借以了解孔子的大致生平。
孔子成年后曾仕为“乘田”、“委吏”等低 贱之职,约在三十岁之前,即授徒设教。
三十五岁左右因鲁国内乱而适齐,一年后 (或说数年)返鲁,继续教授弟子。
《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 理的方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 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
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 “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 “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 左右而言他。
《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 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 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老子》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 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治。”
论文 期
体制。
源自文库
《韩非子》
诸子散文语言的发展
《论语》多为口语记录,朴实简明, “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孟子》 明白晓畅,长于辩论,“渐有繁辞,而 叙述时特精妙。”开始向书面语转化。 《庄子》散文气势宏大,文辞富丽,描 写传神,舒卷自如,极富情感性。文学 色彩更浓。《荀子》、《韩非子》重视 语言的修饰和锤炼,准确生动,富于变 化要,文辞丰美,含义深刻,已是纯熟 的书面语。
• 《孟子·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 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
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 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 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然从外来,骄其妻妾。
第三节 《孟子》
一、孟子和《孟子》一书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轲,驺人 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 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 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 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 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 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 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据《世家》,约在五十一岁左右,鲁定公用 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后即升为司空、司寇, 先后有相定公赴齐鲁夹谷之会与隳三都的举 措。
由于主鲁国之政的季桓子信谗言等原因,五 十四岁时遂去鲁适卫,周流诸侯间十四年之 久,至鲁哀公十一年始反鲁。此后一直居于 鲁国,教授弟子,从事著述,直至哀公十六 年夏四月卒。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体裁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
语录 春秋至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 体 战国初 篇章
《论语》、 《老子》、 《墨子》
论辩 体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
战国中 期
仍以对话为主。但篇幅扩 大,论题集中,开始向长 篇议论方向发展,专题论
《孟子》、 《庄子》
文初步形成。
专题 战国后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 《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