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史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 种 史 观
说明:本文系通过阅读相关文档,加以整理而成
一、定义:所谓史观,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二、各种史观的概念和理解
1、“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

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
政治现代化(主要民主化和法制化)
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 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理性化和科学化)
社会生活现代化(如城市化)
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器物-制度-文化层面,实质上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这就是以现代化史观研究问题。

2、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世界由分散到整体 工业文明将世界变成“地球村”
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讲,包括……
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4、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史观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认为:
近代中国各种灾难的基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拯救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了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和分期标志。

因为它们是把中国拉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沼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

6、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7、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认为人类文明史上已走过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现在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

三、高考实例
1、现代化史观
(2011年高考江苏卷)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

(1830)
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析]第(1)问从“政治结构……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可以看出这是工业革命的政治保证,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因素(资本原始积累)、市场因素(市场扩大)、技术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等方面概括分析。

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时间可知“保守主义的政治”的建立是通过光荣革命;“特征”应结合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

第(3)问从“产业革命”“1830年”等信息分析可知“一次新的斗争”是指议会改革运动;原因可从“仍然留在贵族手中……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中分析归纳。

第(4)问首先要理解现代化的各要素,然后结合材料中涉及的要素分析即可。

[答案]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文明史观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2010年高考海南卷)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解析]由“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和“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可知两位历史学家均强调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C项正确;A、B、D三项显然与题干中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C
3、文明史观
(2011年高考浙江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小国寡民”的历史概念,进而考查对农业文明时代社会特征的理
解,因此体现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因此①正确;屈原在治国上追求“美政”,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因此②错;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其政治体制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③错;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是城邦制度,也与“小国寡民”相关,④正确。

[答案] C
4、唯物史观
(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布鲁尼(1369~1444年)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第(1)问考查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历帝王之岁月……录人臣之行状。

”可得出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统治者的活动;第二小问首先要依据材料判断出梁启超的历史观是以政治民主化为主要表现的现代化史观。

然后从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等角度综合解答。

第(2)问可提取关键信息“1369~1444年”“不再从上帝创世……写起……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等判断,当时是文艺复兴前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思想是人文主义。

第(3)问属于开放式问题,首先将材料中的两种分期时间对应的历史事件弄准确,然后分析两种分期的主要史实依据。

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900年前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据上述内容,第一种分期属于革命史观的范畴;第二种分期属于整体史观的范畴。

第(4)问属于历史观点的论证类问题。

解答时要注意运用正确的史观对题目给出的观点作全面分析论证
[答案] (1)统治者的活动。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

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5、革命史观略
6、社会史观
A、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从调查中得知,洽村村民在这一时期结婚的大多数都没有送嫁妆。

N 说:“吃大锅饭,吃食堂,人都是国家的了,还送什么嫁妆。


材料二那时兴起送一些政治色彩较浓的东西作为嫁妆,如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纪念章等,这构成了那个时期嫁妆的鲜明特色。

S说:“毛主席像章也是当时最好、最时兴的嫁妆,那个时期结婚的人都送。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送嫁妆的风气在洽村已经开始普遍化……它保留了传统中的一些痕迹,至少证明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无法完全割裂传统。

但是,当今嫁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以下是我在洽村调查时所整理的资料:
(1) 分别指出与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洽村送嫁妆情况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2) 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洽村嫁妆变迁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 谈谈你对洽村嫁妆变迁的认识。

【参考答案】
(1) 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 特点:保留传统特色;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原因:人们重视传统;农村改革,农民收入增加;市场经济建立;工业发展;人们生活观念变化。

(3)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
第二层次:能对变迁背后反映出的历史信息进行正确分析;
第三层次: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

B、1981年1月8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刊登四川永川县(今重庆永川区)丁乃钧的征婚启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征婚启事。

新华社用英文电稿,转发了这则启事,丁乃钧因此成了世界各大通讯社报道的对象,立即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你认为下列选项哪一个是这则启事引起世界轰动的原因() A.是新中国第一个征婚启事,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B.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民众冲破保守的思想观念走向开放
C.符合西方人的认知标准,是西方自由民主的体现
D.手段新颖,择偶标准时尚,有创意,胆子大,很新潮
[思路点拨] 这则启事的出现使西方认识到,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是政策的变化,更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这则启事让世界感到了中国的进步,引起了轰动效应,所以B项符合题意。

A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这则启事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的巨变,并非仅仅好奇而已;启事与西方民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择偶标准问题,排除D项。

[答案] B
7、生态史观
(2011年高考安徽卷)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

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思路点拨]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A项为知识性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B项错;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争夺,而非科技发明,C项错;D项表述正确。

[答案] D
四、几种重要史观
A、革命(唯物)史观
1.注意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人类历史为主线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脉络。

必修教材从历史发展脉络讲总体上保留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演进序列,它以革命史观作为主线描述历史,突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突出了阶级斗争在推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注意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外历史三大转型期与一系列的革命与改革。

在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动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非常需要从其代表的生产力和阶级属性入手。

特别是在分析历史转型期与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时。

B、文明史观
1.注意以文明史观为视角,以文明类型为基本研究单位
①“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渔猎采集文明、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等)。

②“文明”按照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③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2.注意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3.理解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
要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一般都会付出大小不一的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人类坚忍不拔地追求文明的步伐。

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C、现代化史观
1. 注意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的全面变革。

①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但并不局限于工业化,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如政治民主化、官僚化(国家事务越来越为国家体系来操办)和法制化,经济的都市化、文化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社会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基本进程:
①工业文明的冲击。

古代中国在农业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这种以农业为核心的文明与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

1840年,英国政府为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和开拓市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的大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开始遭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因为在英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②现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是对中国旧体制的破坏,但并不等同于新体制的产生,经历了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派,中国才开始迈出近代工业的第一步。

在洋务运动中,现代化的起步不仅仅在经济领域,还包含文化领域,洋务派在其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开设近代科技课程,从而文化领域开始科学化起步。

③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化史上的两次农民运动,他们提出目标并不是在中国推进近代化,而是恰恰相反。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完全是反现代化的,是一种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义和团砍电线、毁铁路更是直接对现代化的排斥和打击。

虽然洪仁玕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但不足以说明太平天国如果能够维持就会将这份文献付诸实施。

④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戊戌变法。

1898年,康、梁的戊戌维新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尝试。

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

但是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

⑤现代化的发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20世纪初,清朝统治者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即“新政”,新政的一系列措施充分反映了现代化的趋势。

其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则完全符合现代化的潮流,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民主化和法制化;民生主义和临时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机器化的趋势;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的变化则体现了社会世俗化的趋势。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呈现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其原因也在于顺应了现代化潮流。

⑥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新民主义革命沿用了俄国的模式,即社会主义模式。

现化化理论是建立在一元多线理论基础上的,即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存在多种社会形态。

从社会制度来说,就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等。

◆启示:
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实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⑤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⑥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⑦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

3.注意防止几种偏差
①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②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③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D、整体史观
1 .注意从整体性角度把握世界历史的阶段特征
①从远古到15、16世纪之交: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②从15、16世纪之交到19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折点,两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殖民体系、政治统治秩序形成,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③20、21世纪之交: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整体发展的新阶段的起点。

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国际文化交流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人类交往空前方便和频繁。

◆附表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