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鉴别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外(水平)
➢ 上(或称前)(垂直)
➢ 后(垂直)半规管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 每一半规管一端膨大成 壶腹。三个半规管由5 个孔与前庭相通。
.
12
Ⅲ、耳蜗:
形似蜗牛壳,以蜗轴为中心,自底 向顶盘绕两周半。
.
13
2、膜迷路
膜质管腔系统,自成一密闭系统,称 内淋巴系统。
膜迷路分为:
➢ 椭园囊
➢ 球囊
.
4
头晕(dizziness)或称头昏,病人自觉 头重脚轻、眼花等,并无外境或自身旋 转的运动觉。
在疾病过程中,有时眩晕与头晕可以互 相转变过渡。
.
5
二、解剖基础
(一)内耳的解剖 (二)前庭系统供血
.
6
(一)内耳的解剖
内耳又称迷路,居于颞骨岩部之内,是 听觉和位置平衡觉的感觉器官。
.
眼震粗大和持续
平衡障碍
站立不稳,左右摇摆
站立不稳,向一侧倾斜
自主神经症状 耳鸣及听力下降
脑损害表现
伴恶心、呕吐、出汗等 有 无
不明显 无 有
.
28
Ⅱ、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简称非系统性眩晕(头晕)。 包括眼源性、本体感觉性及
全身性疾病引起。
.
29
眼源性如眼肌病、青光眼、屈光不正、近视、 配镜不合适等;
.
22
根据解剖部位或病变器官分类
DeWeese分类法:
周围性眩晕
➢Ⅰ、前庭系统性眩晕
(系统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Ⅱ、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
23
Ⅰ、系统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感受器、内耳前庭神经病变引起。 见于中耳炎、迷路炎、内耳眩晕症(梅 尼埃病)、耳硬化症、运动病、良性发 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迷路动脉供 血不足、听神经炎、前庭神经元炎、耳 毒性药物中毒、迷路震荡、桥小脑角肿 瘤、颞骨骨折引起的耳神经损伤等。
d、常伴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等症状,而无 脑部功能损害的表现。
.
25
前庭中枢性眩晕:
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大脑皮质 前庭代表区、小脑等中枢连络径路病变引起。
多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病损(缺血、 肿瘤、炎症、空洞、MS)、小脑病变(出血、 梗塞、肿瘤、脓肿、损伤)、大脑病变(颞叶 肿瘤或血管性病变、颞叶癫痫),颅内高压症、 颅颈结合部畸形等。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半规管
➢ 耳蜗
.
14
.
15
膜迷路各部相互沟通,包括司平衡和听 觉的主要结构,即位觉斑、壶腹嵴、耳 蜗和内淋巴囊,
三个半规管中的壶腹嵴由于内淋巴液的 流动接受角加速度的刺激,椭园囊、球 囊的位置斑接受直线加速度的刺激,耳 蜗接受声音刺激。
.
16
(二)前庭系统供血
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 第一分支,在第一肋骨上缘,上升到前斜角肌 和颈长肌之间(第一段);以后进入第六颈椎 横突孔,穿过颈1-6横突孔达第1颈椎水平(第 二段);自第1颈椎横突孔穿出,急弯向后, 绕过寰椎侧块后缘,穿寰椎后膜进入颅内(第 三段);入颅后在延髓两侧上行,在延髓、脑 桥交界处两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第四 段)。
.
2
在多发性硬化(MS)的患者中,眩晕作 为首发症状者占5~10%,而病程中有眩 晕 症 状 者 则 为 30~50% , 眩 晕 性 癫 痫 在 癫痫患者中占17%。
欧洲已出现眩晕症诊疗中心,国内眩晕 病人散落在不同科室,由各科单独诊治, 难免有片面及互相推诿现象,疗效不甚 满意。
.
3
一、定义
.
26
前庭中枢性眩晕特点
a、眩晕程度较轻,常为摇晃感、不稳感,持 续时间长(可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与头部或体位改变无关,闭目可减轻;
b、眼球震颤:粗大,方向不固定,与眩晕程 度不一致;
c、自主神经症状:轻;
d、无明显耳鸣,听力减退等,但有脑功能损 害表现(脑神经损害、瘫痪、抽搐等)。
.
24
前庭周围性眩晕特点为:
a、眩晕常较重,旋转性,起病突然或周期发 作,持续时间多不太长(数十分钟、数小时、 数天、数周,因中枢功能代偿之故),头位或 体位改变可使症状加重,闭目不减轻;
b、眼球震颤:多有固定方向(快相向健侧), 震幅细小,与眩晕程度一致,多为水平性或水 平加旋转性;
c、自主神经症状:重
眩晕(Vertigo)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多 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主观症状,
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 障碍,
是一种运动幻觉(错觉),病人感外境(外物) 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摇晃、翻滚、浮沉等,常 伴有眼球震颤、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指物偏向、 倾倒)、 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及脉搏、 血压的改变,而成为一症候群。
广医二院 神经内科 解龙昌
.
1
眩晕症是最常见临床综合征。
Smith报道为门诊常见症状之第3位, Brown报道为第2位。
它涉及多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 此症。
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10%,
占耳鼻喉科门诊的7~15%。王新德统计,
65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占57%,男性
占39%。
本体感觉性如脊髓空洞症、慢性酒精中毒、糙 皮病、恶性贫血、脊髓梅毒等;
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低血压、 动脉硬化、心功不全等)、贫血、尿毒症、药 物中毒、内分泌疾病(DM、甲亢、甲减)、 感染性疾病(发热)、缺氧性疾病、肝炎、神 经官能症、恐高症、失眠、焦虑症等。
.
17
.
18
迷路供血
来自迷路动 脉,又称内 听动脉
多来自椎基 底动脉之小 脑前下动脉,
也可来自小 脑后下动脉 或椎动脉
.
19
.
20
该动脉进入内听道后分为前庭前动脉 和耳蜗总动脉
前庭前动脉供血于前、外半规管及两个 囊斑上部,其供血不足只引起前庭症状。
.
21
三、眩晕的分类
为了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有必要对眩 晕症进行分类。
.
27
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病变部位
前庭感受器和 前庭神经颅外段
前庭神经核、皮层的前 庭代表区
眩晕特点
突发,持续时间短(数十分、 持续时间长(数周、数月、
数小时、数天)
数年)较周围性眩晕轻
发作与体位关系 头位或体位改变时加重,闭 与改变头位或体位无关,
目不减轻
闭目减轻
眼球震颤
水平性或旋转性,无垂直性, 向健侧注视时眼震加重
7
.
8
迷路
骨迷路
膜迷路
两者之间的空隙为外淋巴间隙,充满外淋 巴液,
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
.
9
1、骨迷路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
10
Ⅰ、前庭:
为不规则 椭园形空腔,约 6mm×5mm×3m m,位于半规管和 耳蜗之间。
.
11
Ⅱ、半规管:
三个半规管位于 前 庭 后 上 方 , 约 成 2/3 环形骨管,依其在空间 的位置称:
➢ 上(或称前)(垂直)
➢ 后(垂直)半规管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 每一半规管一端膨大成 壶腹。三个半规管由5 个孔与前庭相通。
.
12
Ⅲ、耳蜗:
形似蜗牛壳,以蜗轴为中心,自底 向顶盘绕两周半。
.
13
2、膜迷路
膜质管腔系统,自成一密闭系统,称 内淋巴系统。
膜迷路分为:
➢ 椭园囊
➢ 球囊
.
4
头晕(dizziness)或称头昏,病人自觉 头重脚轻、眼花等,并无外境或自身旋 转的运动觉。
在疾病过程中,有时眩晕与头晕可以互 相转变过渡。
.
5
二、解剖基础
(一)内耳的解剖 (二)前庭系统供血
.
6
(一)内耳的解剖
内耳又称迷路,居于颞骨岩部之内,是 听觉和位置平衡觉的感觉器官。
.
眼震粗大和持续
平衡障碍
站立不稳,左右摇摆
站立不稳,向一侧倾斜
自主神经症状 耳鸣及听力下降
脑损害表现
伴恶心、呕吐、出汗等 有 无
不明显 无 有
.
28
Ⅱ、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简称非系统性眩晕(头晕)。 包括眼源性、本体感觉性及
全身性疾病引起。
.
29
眼源性如眼肌病、青光眼、屈光不正、近视、 配镜不合适等;
.
22
根据解剖部位或病变器官分类
DeWeese分类法:
周围性眩晕
➢Ⅰ、前庭系统性眩晕
(系统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Ⅱ、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
23
Ⅰ、系统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感受器、内耳前庭神经病变引起。 见于中耳炎、迷路炎、内耳眩晕症(梅 尼埃病)、耳硬化症、运动病、良性发 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迷路动脉供 血不足、听神经炎、前庭神经元炎、耳 毒性药物中毒、迷路震荡、桥小脑角肿 瘤、颞骨骨折引起的耳神经损伤等。
d、常伴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等症状,而无 脑部功能损害的表现。
.
25
前庭中枢性眩晕:
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大脑皮质 前庭代表区、小脑等中枢连络径路病变引起。
多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病损(缺血、 肿瘤、炎症、空洞、MS)、小脑病变(出血、 梗塞、肿瘤、脓肿、损伤)、大脑病变(颞叶 肿瘤或血管性病变、颞叶癫痫),颅内高压症、 颅颈结合部畸形等。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半规管
➢ 耳蜗
.
14
.
15
膜迷路各部相互沟通,包括司平衡和听 觉的主要结构,即位觉斑、壶腹嵴、耳 蜗和内淋巴囊,
三个半规管中的壶腹嵴由于内淋巴液的 流动接受角加速度的刺激,椭园囊、球 囊的位置斑接受直线加速度的刺激,耳 蜗接受声音刺激。
.
16
(二)前庭系统供血
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 第一分支,在第一肋骨上缘,上升到前斜角肌 和颈长肌之间(第一段);以后进入第六颈椎 横突孔,穿过颈1-6横突孔达第1颈椎水平(第 二段);自第1颈椎横突孔穿出,急弯向后, 绕过寰椎侧块后缘,穿寰椎后膜进入颅内(第 三段);入颅后在延髓两侧上行,在延髓、脑 桥交界处两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第四 段)。
.
2
在多发性硬化(MS)的患者中,眩晕作 为首发症状者占5~10%,而病程中有眩 晕 症 状 者 则 为 30~50% , 眩 晕 性 癫 痫 在 癫痫患者中占17%。
欧洲已出现眩晕症诊疗中心,国内眩晕 病人散落在不同科室,由各科单独诊治, 难免有片面及互相推诿现象,疗效不甚 满意。
.
3
一、定义
.
26
前庭中枢性眩晕特点
a、眩晕程度较轻,常为摇晃感、不稳感,持 续时间长(可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与头部或体位改变无关,闭目可减轻;
b、眼球震颤:粗大,方向不固定,与眩晕程 度不一致;
c、自主神经症状:轻;
d、无明显耳鸣,听力减退等,但有脑功能损 害表现(脑神经损害、瘫痪、抽搐等)。
.
24
前庭周围性眩晕特点为:
a、眩晕常较重,旋转性,起病突然或周期发 作,持续时间多不太长(数十分钟、数小时、 数天、数周,因中枢功能代偿之故),头位或 体位改变可使症状加重,闭目不减轻;
b、眼球震颤:多有固定方向(快相向健侧), 震幅细小,与眩晕程度一致,多为水平性或水 平加旋转性;
c、自主神经症状:重
眩晕(Vertigo)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多 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主观症状,
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 障碍,
是一种运动幻觉(错觉),病人感外境(外物) 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摇晃、翻滚、浮沉等,常 伴有眼球震颤、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指物偏向、 倾倒)、 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及脉搏、 血压的改变,而成为一症候群。
广医二院 神经内科 解龙昌
.
1
眩晕症是最常见临床综合征。
Smith报道为门诊常见症状之第3位, Brown报道为第2位。
它涉及多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 此症。
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10%,
占耳鼻喉科门诊的7~15%。王新德统计,
65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占57%,男性
占39%。
本体感觉性如脊髓空洞症、慢性酒精中毒、糙 皮病、恶性贫血、脊髓梅毒等;
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低血压、 动脉硬化、心功不全等)、贫血、尿毒症、药 物中毒、内分泌疾病(DM、甲亢、甲减)、 感染性疾病(发热)、缺氧性疾病、肝炎、神 经官能症、恐高症、失眠、焦虑症等。
.
17
.
18
迷路供血
来自迷路动 脉,又称内 听动脉
多来自椎基 底动脉之小 脑前下动脉,
也可来自小 脑后下动脉 或椎动脉
.
19
.
20
该动脉进入内听道后分为前庭前动脉 和耳蜗总动脉
前庭前动脉供血于前、外半规管及两个 囊斑上部,其供血不足只引起前庭症状。
.
21
三、眩晕的分类
为了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有必要对眩 晕症进行分类。
.
27
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病变部位
前庭感受器和 前庭神经颅外段
前庭神经核、皮层的前 庭代表区
眩晕特点
突发,持续时间短(数十分、 持续时间长(数周、数月、
数小时、数天)
数年)较周围性眩晕轻
发作与体位关系 头位或体位改变时加重,闭 与改变头位或体位无关,
目不减轻
闭目减轻
眼球震颤
水平性或旋转性,无垂直性, 向健侧注视时眼震加重
7
.
8
迷路
骨迷路
膜迷路
两者之间的空隙为外淋巴间隙,充满外淋 巴液,
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
.
9
1、骨迷路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
10
Ⅰ、前庭:
为不规则 椭园形空腔,约 6mm×5mm×3m m,位于半规管和 耳蜗之间。
.
11
Ⅱ、半规管:
三个半规管位于 前 庭 后 上 方 , 约 成 2/3 环形骨管,依其在空间 的位置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