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歌的意象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始意象则是受古代道德文化 “天人合一 ”观 念 的 影 响,“天 人 合 一 ”就 是“道 ”与 人 的合一,“道”统摄人,人体悟“道”。因为我们知道中 国古代道德文化的本体“道”具有自然根性,但并不是 真正的自然规律,而是被道德化、人格化了的某些自然 现象,所以先人们通过直觉去把握去体悟的形象就是 意象,这个意象正是来源于“天人合一”统摄下的自然 万物。比如说,王维的《红豆》,“红豆”这个“象”就是 生活中最客 观、朴 实 的 物,用 红 豆 这 个“象 ”来 写 相 思 这个“意”,做 到 了“象 外 之 象 ”和“韵 外 之 韵 ”。 从 另 一个角度来讲,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有因袭传统的特 点,《诗经》、《楚辞》中不少意象,如“松”、“竹”、“菊”、 “莲”、“柳”、“雁”、“月”、“高山”、“流水”等等都是后 代诗歌的原型意象。这也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不 变,道亦不变”的文化根源形成的。
作者简介: 郑慧婷( 1986 - ) ,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中西诗歌意象的相通之处 1. 意象的主客交融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与西方意象派诗歌中的意 象都是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交融,创造出来的“象外 之意”、“景外之景”。在中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最 早提出了意象的概念,他用“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揭示 出了“情景交融”,内意与外象交融契合的境界。[1]在西 方,意象派诗歌运动领袖埃兹拉·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 是“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感情的复合 物的东西”[2],他在《关于意象主义》中对这一概念进一 步扩展,说意象有两种,一种是“可以在大脑中升起”的 主观意象,一种是“拽住某些外部场景或行为的情感”的 客观意象。[3]庞德还强调,意象“不仅仅是思路,它是漩 涡一般的或集结一起的融化了的思想,而且充满了能 量”。[4]因此,意象就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在理智的生活 认知和情感的体验下构成“意”的两个因素,“一刹那 时间里”通过“象”来呈现的。 2. 意象的叠加并置 意象的叠加并置本来是中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典 型,然而这个术语却是庞德创造的。中国的古典诗歌 中有很多类似 于 蒙 太 奇 的 表 现 手 法,例 如“月 落 乌 啼 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细草微风岸,危樯 独 夜 舟”等,每个 单 独 的 意 象,有 机 地 组 合 起 来,抒 发 了 诗 人强烈的艺术情感。庞德正是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这 一特点,在《诗章》中写到: [5] Rain; empty river; a voyage. ( 雨,荒江,旅人。) Fire from frozen cloud,heavy rain in the twilight. ( 冻云,闪电,豪雨,暮天。) Under the cabin roof was one lantern. ( 小 舟 中 孤灯。) The reeds are heavy; bent; ( 芦苇沉重,低垂。) And the bamboos speak as if weeping. ( 竹林萧萧, ·16·
似在泣诉。) 受到英语语言的限制,诗中未能完全摆脱动词和
介词,但是庞德力图减少关联性词语,将多个名词叠加 并置,使这首诗读起来仍然与“枯藤老树昏鸦……”颇 为相似。一方面,西方意象派诗歌因省略了关联性词 语而造成叠加并置的特点是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另一方面,西方意象派诗歌也受到西方本土语 言 的 影响。
2012 年 5 月 第 29 卷第 5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y 2012 Vol. 29 No. 5
浅论中西诗歌的意象比较
郑慧婷
(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 要:意象在整个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范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古典诗歌中的
收稿日期: 2012 - 02 - 18
I am going out to clean the pasture spring; ( 我想要 去清理牧场的泉源; )
I’ll only stop to rake the leaves away( 我只是想Biblioteka Baidu 去水中的枯叶,)
( And wait to watch the water clear,I may) : ( 也许 我会等到水变清冽)
3. 意象的审美通感 审美通感就是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诗人为了 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创造出美妙而奇特的意境,常 常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相互沟通,以感 觉写感 觉。例 如,“天 河 夜 转 漂 回 星,银 浦 流 云 学 水 声”,在诗人 的 笔 下,云 和 水 都 可 以 流 动,云 像 流 水 一 样发出水的 声 音,将 视 觉 通 感 于 听 觉。 此 外 还 有“香 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飘然一叶乘空度,卧听银潢 泻月声”等都是感官互通。 而西方的诗歌中也有类似的例子,英国女诗人梅 纳尔有这么一首小诗: [6] Brief,on a flying night, From the shaken tower, A flock of bells take flight; And go with the hour. 这首诗诗人将听觉意象转换为视觉意象,把钟声 比作鸟群和舰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二、中西诗歌意象的差异 1. 意象的来源不同 西方诗歌的意象来源于神话。神话在古希腊进入 文明以前就产生了,神话意象就是后来西方诗歌意象 的来源。如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牧场》: [7]
意象理论,对西方诗歌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无论是英美的意象派,还是法国兴起的象征派诗歌都受到了中国古代
意象理论的影响。当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决定了两种意象理论同异并存。
关键词:意象; 主客交融; 意象派; 象征派
中图分类号:I207. 21;I1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2)04-0016-03
I sha’n’t be gone long. —You come too. ( 我不会 去太久———你也来吧。)
这首诗歌的“泉 涌 ”意 象 就 是 弗 洛 斯 特 精 心 选 择 的古希腊 神 话 残 留 的“泉 涌 ”的 影 子。 位 于 希 腊 中 部 的赫利孔山坡上有女神缪斯居住的地方,两眼神秘的 清泉潺潺流动。希波克瑞涅马圣泉清澈见底,卡斯塔 利灵泉如明镜,阿波罗和缪斯翩翩起舞。泉水清澈,各 种美妙的舞姿相映成趣,在太阳神悠扬的琴声中,在缪 斯的歌声中,在 圣 泉 和 灵 泉 的 叮 咚 声 中,艺 术 就 诞 生 了。显然,诗人在用“泉涌”这个意象来暗示我们艺术 生命最内在的根基,就 是 古 希 腊 文 明 传 统,正 是“泉 水”和“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