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日国民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日国民性
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对于长期尤其近期以来中日两国之间的岛屿之争,我们能感受到到日本人的对外态度的不同,差异之大。

这根本还是在于两国国民性的不同。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那么,中日国民性各自是什么,国民性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根本,了解它能更好的了解日本的文化。

关键词国民性中国人日本人历史发展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

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

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

德国社会最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

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

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

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中国人的性格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最能体现传统中国人性格的莫过于一个“中”字。

中国人喜欢采取折中的方式处理问题,原因同时表现为:
1、怕得罪人;
2、遇事总留有退路;
3、中医向来讲究阴阳调和,严防阴阳任何一方的极盛极衰;
4、中国人崇尚和平,同情弱者,反对极权、霸权,有正义感,以仲裁者或和事老自居;
5、中国艺术,如建筑、绘画等很讲究对称,中国传统文化以对称为美;
6、中国人也以自我为中心,以保全自己和宣扬自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7、基于上一条,中国人一般不会轻易采纳别人的意见,所谓“文人相轻,自古
而然”,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人虚心好学,因为我们同样要力避“狂妄至极”;
8、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昌盛和先进的国家,稳居世界中央,中国之名或许来源于此;
9、中国人的中也表现为当看客,,“隔岸观火”,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给我们指出来了,“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别有用心的看客;
现代中国人的性格虽然仍保留了大量儒家的影响和痕迹,但已大大削减。

随着
中国近一两百年来的不断开放,“西学东渐”,以及中国不断受到世人的关注,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越来越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性格趋同。

主要表现是,热爱学习、讲求高效、开放、活跃,等等。

我们姑先就这三个弱点:忍耐性,散慢性及老猾性,研究一下,并考其来源。

我相信这些都是一种特殊文化及特殊环境的结果,不是上天生就华人,就是这
样忍辱含垢,这样不能团结,这样老猾奸诈。

1
总之,再怎么平淡,中国人有五千年的文化,就算蒙着眼睛度过来也蕴含了许多独
特的性格,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因为历史就是这样,选择了中国,国人才有
史可居,那一个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日本呢?其国民性如何,这我就要借助国外以
及我们近代国人的研究来讲了。

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
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

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菊と刀』2一书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

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
是否是犯罪。

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
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
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
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

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
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

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

我看到网上
有一个网友向人家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有一个资深网友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
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
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

《菊花和刀》说的就是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性格.
同样的日本人自己的『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3(日本评论社)一书也讲述了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其原理与民主主义相对立,来源于日本的家族制度的
家长制,主要规范有以下几点:①权威主义:日本人相信、惧怕权威,对权威
无条件服从。

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②集团主义:日本
人喜于集体行动,不愿脱离集体单独行动。

在集体里营造一种家长和子孙的家
庭气氛,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意识。

③封闭意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内外有别,一般只和同集团内的人交往。

④协
调意识:日本人很注意集团内部的协调配合,意见相同者之间关系甚密,有排
除异己的倾向。

同样,日本社会属于上下有序、等级观念很强的纵向社会,个
人的社会地位,不取决于该人所具有的资格,而主要看该人的所属机关。

这样,日本人无形中就产生了依附自己所属机关的思想,形成了狭隘的集团意识和强
烈的内外意识,日本人视自己所属的集团为“内”,其他均看作是“外”。

广
义地说,日本人视自己的国家为“内”,视日本以外均为“外”。

日本民族是一个特点很明显的民族,似乎很好理解和把握。

其实不然,有研究
认为,日本民族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民族,因为日本人内外意识特别强,很多时
候是对内一副面孔,对外又是另一副面孔,甚至常年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也很
难得体地把握,觉得相处比较困难。

比如说,日本人虽然比较固执,但是适应
性又很强。

虽然比较顺从,但是有时又会不服管理。

虽然彬彬有礼,但是有时
又表现得异常地高傲和蛮横。

虽然貌似中肯,但是有时也会不讲诚信。

虽然自
制力很强,喜欢俭朴的生活,但是也会贪婪地追求安逸和享乐。

虽然有时表现
得十分勇敢,但是其实胆子很小。

虽然比较传统和保守,但是对欧美的一切又
异常地好奇和追求。

诸如此类,日本人的两面性实在是令人手足无措。

用几个字可以理解日本国民性:实用主义,集团主义,等级秩序4
由此看来,中日之间的国民性有异也有同。

首先,中国与日本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伦理道德,长幼尊卑的社会等级。

但日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更加强调等级。

在日
本人的家庭中,晚辈的长辈的感情是比较淡薄的,日本的男人在家里也是一副唯我独
尊的姿态,所以我们经常在日本的电影里看到一位丈夫在路上阔步向前,而他的妻子
则紧跟其后小步趋近。

而中国人更习惯从道德上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在中国
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但是中国的家庭关系并不像日本那样严肃。

日本人这种严肃的家
庭环境,造就了日本人小心谨慎的生活态度,他们不会因为长辈对自己的严厉而对自
己子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会从父辈那里学会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眼
里这是对人的磨砺。

日本人不喜欢,别人送礼,他们觉得一旦收礼,就欠恩于人,而
这种恩是难以报答的,他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回报,在他们眼里,恩情就像高利贷,
时间越长而变得越重,难以偿,还而且日本人生活中不愿意欠人好处,他们的礼节繁琐,欠了人家好处再见面时需要反复提起,经常露骨地表示感谢,即便是日本人自己
也会觉得这是件令人厌烦的事情,日本人对自己的行为都非常谨慎,以免卷入恩情当中。

这不像在中国,别人给自己送礼,要回报只需以后找个机会报答就可以了,中国
人不会因为一点小恩小惠而时时刻刻记在心里。

再者,从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来看,中
日都有“忠”的概念。

日本人爱国,但更爱天皇,天皇是国家的象征,日本人总认为,个人永远是国家机器上的零件,而不是国家的主人,这样的观点在中国这个提倡人民
当家做主的国家,不大容易被人理解。

日本人将国家的生死存亡,看作是与自己息息
相关的事,无论在国家中扮演何种角色,他们都会安分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
的责任,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所要求的。

日本人敬业可不是浪得虚名,因为他们已经
将自己与所在组织看作是一体的了,日本学生在学校穿校服,公司职员在公司穿制服,
这是与他们的思想分不开的。

而中国人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事,关心那些事是否会影响到自己,尤其是现在的青年人喜欢强调个性,例如在中国的学校里,学生们对穿校服普遍反感。

中国人把自己当作国家的主人,固然很好也的确实现了人民解放,但是,这却使人们淡忘了自己对于国家的责任,在中国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日本那样紧密。

综上所述,中日之间的国民性皆有劣有优,日本国民性的确定使它能在近200里变成世界经济强国。

中国国民性的确定使中华民族永利世界之林。

所以环境确定了两国的国民性。

这里我只是用前人的观点浅论了中日之间的国民性。

1 .林语堂的《中国人的国民性》
2.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1948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
3.1948年,川岛武宣发表于日本评社论
4. 李卓,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2007年发表的《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