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_俞兆平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探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探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探析

最早期的古典主义思想起源于欧洲,20世纪后期逐渐被中国文学家知晓,但是在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中,古典主义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一直处于边界或边缘的地位,中国有众多象征、写实主义的文学代表作品,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却非常少见,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古典主义首先在人文文学中被发现,逐渐将古典主义的思想潮流引入到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中。

一、古典主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形成于文学整合、重构的过程,是一种新型文学的再生思想,早期学衡派将文学中的古典主义重新构建,利用古典的因素衡量现代文学,同样反对文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浪漫代表,推崇理性思考,同时将理性作为古典文学发展的标准,后期梁实秋的对文学的思想非常接近于古典主义,主张将文学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梁实秋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由于其在思想上具备稳定、规律的认识,促使其形成较为深化的古典主义思想,不论是新人文主义还是各种学派,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古典主义的发展中,都具备推进作用,逐渐形成古典主义特有的文学趋势[1]。古典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文学思想点到面,偏到正的思想,但是古典主义思潮同样具备自身的特点和严谨性,例如:古典主义在表面上体现现代文学的传统特性,实质上却无处不在的表达着现代化的气息,在独立的文学中体现自由的思想。

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

古典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备实质的体现,部分文学家将古典主义看做是独特的文学创作方法,逐步寻找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对此做以下分析:

论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散文理论

论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散文理论
上” ,但远没达到 “ 三一律”的冷酷呆滞。他认 为 “ 形式 是一个 限 制 ,唯 以其能 限制 ,所 以在 限
制 以 内才 有 自由可 言—— 其真正 之意义 乃在 于使 文学 的思 想 ,挟 着 强烈 的情感丰 富 的想 象 ,使 其 注 入一 个 严 谨 的 模 型 ,使 其 成 为 一 个 有 机 整
20 0 6年 6月 文章编号 :10 - 8 7 (0 6 2 0 8 3 0 8 0 5 20 )0 —o 2 —O

论 梁 实秋 的古 主I■ 文 理 论 典 l , _,散 、 义 、
王 後 忌
( 黎明职业大学 福建 泉 州 3 20 ) 6 0 0
摘要 :梁实秋在散 文创作 中终 身信奉 古典主义文 学主张,表现为汲取儒 家思想积极 、合理 的因 素 ,认 同传统 文 学观 ,注重 艺术形 式 ,追求 内容 与形 式的有 机 结合 ;提 倡理 性 与传统 美德 ,反 对艺术 与社会分 离,以追求严肃的人生关怀。其所信奉的古典主义基本上分为 3个方面:传统至上观、人性
写——所 以文学作品之是否伟大 ,要看它所表现 的人性是否深刻 真实” J“ 。 常态 的人性与常态 的经 验 是 文 学 批 评 的最 后 标 准 ” ] o5由此 可 见 C “ 人性”是梁实秋散文创作 和评价文学的基准和 标尺 ,反之则 “ 不是同路人就是敌人” 。究竟何 谓 “ 性” 人 ,梁 如是 说 “ 有 理 性 ,人 有较 高 的 人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白璧 德认 为 , 方 面 , 信科 学 与机 械 , 一 崇 注重 物质 功 利的追 求 , 势必 牺 牲智 慧 , 制人 文精 神 ; 抑 另一方 面, 扩张 、 纵个 体 的 自然情 感 , 向于 极端 , 不利 于 完备 的道 德 规 范 的 建 立 。 因此 , 须 高扬 人 放 趋 也 必 文精 神 , 提升 人性 , 制 物性 , 制感 性 。其二 , 遏 节 常态 的人 性 。人性 中包 括 欲 念 和 理 智 , 即善 与恶 的 二元 对立 与 冲突 , 人必 须 以理 智 节制 欲念 , 以善战胜 恶 , 构健康 的 常态 的人 性 与 社会 。其三 , 训 建 规
与纪 律 。新 人 文 主义 者处 世 的原 则 与 态 度 , 他 们 常 用 的 “ 键 词 ” 在 关 中便 透 示 出来 : 则 、 规 纪律 、 节
制、 束 、 约 秩序 、 限等 。 白璧 德 多次 提及 孔子 的“ 界 中庸 之 道” 带有 这 意思 , 张人 不 能 顺 其 天性 , 就 主 自由胡 乱 扩张 , 必须 加 以理 性 地约 束与 规 范 , 其 有节 制 地 平 均 发展 。其 四 , 统 与 恒 定 。新 人 文 使 传 主义者 在培 根 、 卢梭 所 代表 的 物质 主义 和 浪漫 主义 的现 代 性思 潮 的 冲击 下 , 感 道 德 伦 理 的解 体 、 痛 社会 行 为 的无序 、 文精 神 的 沦落 , 人 有着 强烈 的 文化危 机 意识及 维 护传 统 文化 的使 命 感 。他们 否定 文 化 的进化 观念 , 向传 统 文化 寻求 恒 定 的价值 标准 。那 么 , 而 梁实 秋如 何 在接 受 中建 立起 他 的古 典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之我见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之我见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之我见

作者:林珈仰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0期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而文学专家学者对此却是争议颇多。有些人对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持批判态度,认为是屈服于权利的表现,其教条以及保守倾向比较显著。本文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精神进行沉思,旨在探寻其中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古典主义;理性精神

一、古典主义理性精神中的封建色彩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主张推崇王权的一种理性主义。这个时期的作家主要服务于专制政体,将国王神化,以捍卫国家利益为己责。古典主义作家通过研究君主宫廷来认识城市,封建色彩浓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的专业学者认为,这种现象是对王权的妥协,是古典文学对权利的附庸。比如,有些国内学者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是依照君王统治的艺术标准所体现的文学运动;国外一些学者也认为: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主流文学思潮,它完全体现王权统治阶级的利益。至于“高乃依”悲剧也仅仅是将君主王权戏剧化了。这些观点还有待商榷,对于古典主义我们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具体探讨。无论何种文学思潮,必然都离不开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都与社会变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文艺复兴时期,封建社会被打破,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理论上来讲,君主王权的严苛统治思想相悖于资产阶级主张的解放个性,然而,在当时的特定背景下,王权专制却是有益于资产阶级发展的,君主充当了平衡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利益的中间人,对资本阶级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因此,从社会发展、民族统一的角度来看,古典主义认为君主王权具有一定意义,是满足理性标准的。古典主义理性精神中对王权的尊崇和维护并不是社会退步的表现,反而是历史性的一个大跨步,为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积极作用。历史学家热尔曼等认为“古典主义是法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它标志着民族统一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

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

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

梁实秋作为古典主义文学的推崇者,主张文学的规范化,从其对新文学运动的态度上,可以看见其对人性的阐释。

文学里面有两个主要的类别,一是古典的,一是浪漫的梁实秋也正是用古典主义的旗帜,对新文学运动进行了有力反思。他认为新文学运动一定程度上是浪漫主义的文学重感情,轻理性,缺乏规范,不守纪律,是应极力批判的。在梁实秋的文艺理论中他提出,文学活动的最高标准是古典主义。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观的核心内容是对其人性论特征的把握并提出了文学的活动始于表现出一个完美的人性。

一、关于人性

既然是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文学观,那还推崇的是古典主义文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里我们有必要关注梁实秋人性论同自然人性论的内在区别。一般所说的人性论大多是以人道主义为主的人性论,即肯定人的情感欲望与自然本性的的合理要求,反对一切牵制人的暴行,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人性论。五四新文学就很有自然人性论的色彩。但这正是梁实秋所批判的,他反对五四文学解放个性,解放自我的浪漫主义特征。

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关于人性,梁实秋从

未有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是通过加以文献整理,我们可以概括出:人性是常态的、普遍的,是文学之标准。人性的文学观应该有两个维度,一是常态的,一是普遍的。常态的是指人性乃根本不变的永久恒定。就像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会遭遇绝对的真实之物。人的语言有时是无法适当加以描述的,因为梁实秋所谓的人性是支撑一切文学活动进而涵盖一切文学活动进行时的绝对者。难怪梁实秋会认为常态的人性与常态的经验便是文学批评的最后的标准,人性是根本不变的。从哲学关于真理的态度,我们很容易将梁实秋人性称之为文学批评的唯一标准看作是常态的不变。

梁实秋的诗学理想与新诗现代性的构建

梁实秋的诗学理想与新诗现代性的构建

2005年第11期(总第178期)

学术论坛

ACADEM IC FORUM

NO.11,2005

(Cumulatively NO.178)

梁实秋的诗学理想与新诗现代性的构建

陶丽萍

(武汉工业学院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23)

[摘 要]梁实秋以民族传统为基础,以人性作为诗的原质,在多元开放的宏阔视景中建构起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伦理人性的形式诗学。其重形式、讲法度的理性优雅的诗艺追求是在中与西、古与今诗学传统的碰撞与融合中而形成的对新诗现代化演进的独特探索,其“复古”的企图蕴含着现代的诗性品格。

[关键词]梁实秋;诗学理想;新诗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6;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5)11-0156-04

寻找并努力构建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以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参与世界的对话,一直是新诗理论与实践的世纪焦虑。作为一个自由主义文艺理论家,梁实秋始终关注着新诗的健康发展,并在其有关诗歌理论与批评的文章中进行了建设性探索。他融会贯通中西文艺传统,以古典主义精神为价值尺度,构建起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伦理人性的形式诗学,不仅对新诗发展中的非诗化、功利化流弊形成有力反拨,而且为新诗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多元开放的诗歌立场

在新诗现代性的追寻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极端取向,或全盘西化,或回归古典。两种极端对新诗的健康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梁实秋以中西文化为背景,始终坚持理性态度,主张中西诗学在新的文学语域与文化背景下借鉴、融化并创新,创造中国自己的现代诗学,表现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宽阔的现代视野。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

梁实秋作为新古典主义文学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理论从最初就备受争议,而且经常受到误解与排斥。

梁实秋从小家境富裕,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精通古文,从小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儒家的一套,后来又店铺,使得梁实秋为文给人的感觉既有儒家君子的温柔敦厚,又不失英美自由主义的绅士风度、公平精神,笔锋显得不够凌厉。虽然这并不是他最后走上古典主义的必要经历,但后来走上古典主义道路似乎有着某种征兆,在后来提出的观点多多少少与这段经历有关。从小的学习也为古典主义打下深厚的功底。梁实秋曾经是热衷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而二十三岁赴美留学,师从白璧德之后,博学慎思的白璧德把他从浪漫的热血提升到古典的清明。梁实秋彻底成为古典主义的拥护者,并成为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理论的奠基人。

一、梁实秋观点转变历程

梁实秋提倡新人文主义,认为一位作家如果不能冷静全面的观察人生,即会失于偏激成为浪漫主义。当然梁实秋认为革命文学同样以偏概全,最终引发与鲁迅的论战,即有名的鲁梁论战。论战发生时梁实秋二十五,鲁迅四十七,梁实秋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姿,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还有一些左翼作家也参与论战,如冯乃超等。论战从一九二七年十月一直持续到一九三一年初才告一段落。梁实秋写《卢梭论女子教育》,鲁迅针对此文发表了《卢梭和胃口》《文学和出汗》,论战由此开始。论战的争端在于:文学应该正视普遍的人性,抑或强调阶级性。梁实秋主张人性超越阶级而且历久不变,文学表现正是这种普遍而恒久的人性。鲁迅则认为人性因阶级而不同,更随时代而变化,不能一味要求文学去处理抽象的人性。而这一问题不能单纯地说对错,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梁实秋能够挺身而出,明确地指出文学的本质,表现出了智者的眼光。

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论题的失语与重估

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论题的失语与重估
介, 是人们 相 互交 往 、 互联 系 的 中介 。而 此 时兴 相
前的中国文学 , 基本上属于古典主义传统 。古典
主义 是古 典 时代 的文 学 思 潮 , 基 本 特 征 是 遵 从 其
理性 , 讲求规范 , 体现 了个性未获充分发展的古典 时代 的审美理想 。 _ 因此 , ”4 透过对古典主义在 中
起 的文学 革命 把 传 统 文化 完全 否 定 , 底 粉 碎 破 彻
坏已经浸染渗透到中华儿女骨髓血液里的传统文 化, 从文 化 的学理 上来 说是 有 问题 的 。所 以 , 在理 论上说复古主义思潮 的兴起也是有着合理性 的。 关键是 由于国家面临着亡 国的危险 , 复古主义显 得不合时宜 , 在很长时期 内, 复古主义是被当作一 种先进文化的反面而被攻击的。但若以今 日的眼 光来 审视这股思潮 , 文学运动 固然代表着前进 新 的方向, 但复古主义的不 和谐之音其实是对新文
学倡导者矫枉过正 、 热情有余 的行动 的制约与缓 解, 复古主义的勇气与学术 品格也是值得人们钦
佩的。 从以上几位学者最为清 晰而又独树一 ”
… … 一
礼。俞兆平教授以一种具有高度学术理路思辨的 认知 , 从现代性角度强而有力地重新界定 了古典 主义思潮在现代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指出 : 他
“ ( 在 梁鲁 ) 争 的 过 程 中 , 步 地 形 成 了 以梁 实 论 逐 秋 为核 心 的古典 主 义 文 学 理论 体 系 ; 文学 实 践 在 的过程 中 , 立 了 以 闻一 多为 代 表 的 现 代格 律 诗 创 派 , 为古 典 主义 文学 思潮 在 创 作 上 所 展示 的具 成

请简述梁实秋相关文学常识

请简述梁实秋相关文学常识

请简述梁实秋相关文学常识

摘要:

一、梁实秋简介

二、梁实秋的文学成就

1.散文创作

2.文学批评

3.翻译作品

三、梁实秋的代表作品

1.《雅舍小品》

2.《荷塘月色》

3.《背影》

四、梁实秋的文学风格

1.语言风格

2.思想内容

正文:

梁实秋,原名梁秋实,字实秋,1903年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他的一生致力于文学事业,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散文、文学批评和翻译作品。他的散文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风格受到广泛好评。在散文创作方面,梁实秋关注生活琐事,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富有哲理的思考描绘人生百态。他的散文

作品既有幽默风趣的一面,也有深沉内敛的一面,展现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文学批评家,梁实秋积极参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讨论。他关注文学创作的方法、技巧和审美价值,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的文学批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方面,梁实秋致力于向中国读者介绍西方文学。他翻译了许多西方名著,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约翰·济慈的诗歌等。他的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梁实秋的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荷塘月色》和《背影》等。其中,《雅舍小品》以其幽默风趣的散文风格受到读者喜爱;《荷塘月色》以优美的景物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而《背影》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展现了梁实秋深沉的内心世界。

梁实秋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在语言风格上,他力求简洁、明了,注重文字的韵律美。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讽刺,也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思想内容上,梁实秋关注人性、关注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剖析社会现象,寓意深刻。

试谈梁实秋文学观从浪漫到古典的转化

试谈梁实秋文学观从浪漫到古典的转化
第二,追求纯艺术主义和唯美主义。这主要表现在 1922 年 5 月发表的《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和 1922 年 6 月 25 日 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读仲密先生的(丑的字句)》中。
首先,追求艺术的纯。梁实秋认为“:艺术以美的追求为 目的,而与道德无关。”他说:“我们为什么要以宗教意 识—— —向善—— —代替美为艺术的鹄的呢?道德家、宗教家、 哲学家、社会改造家,甚而至于法律家、政治家,很晓得怎样 使人向善,为什么要使艺术家也要抛弃了艺术的本来的鹄 的,而亦从事于使人向善的事业上去呢?”他主张“艺术自有 艺术的效用”,“他的目的只是美”,“他的效用只是供人们的 安慰与娱乐”。他强调“艺术是为艺术的,诗是为诗的。诗的 本身是目的,不是手段。”他反对以善为艺术的目的,反对 “把诗歌用作宣传主义的工具”。他说:“在艺术— ——尤其是 文学里,假如我们承认感情是唯一的重要素质,则我们可以 说艺术—— —尤其是文学— ——实在是超于善恶性而存在的; 因为感情是超于善恶性而存在的”。这一观点与他后来所倡 导抽象的“人性论”应有一定的关系。他强调:“艺术没有善 恶 ,只 有 美 丑 ,美 即 是 真 ,美 即 是 善 ,丑 即 是 恶 ,恶 即 是 不 善。”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09)08- 0068- 0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梁实秋先生的文学思想,在海峡 两岸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梁实秋的文艺观形成的流变 来看,是有一个从浪漫到古典的转化过程,还在清华读书 时,梁实秋就接受《清华周刊》的编辑撰稿的任务,受闻一多 的影响,他还创作了诗歌,他说自己此时文学观念倾向于 “极端的浪漫主义”。他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诗歌上。这 时他的文学观点主要是: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 - 生平年表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中西合璧雅致闲适_论梁实秋散文的文化品位

中西合璧雅致闲适_论梁实秋散文的文化品位

中西合璧 雅致闲适

———论梁实秋散文的文化品位

王晓静

(重庆政协报社 重庆 400010)

摘 要:梁实秋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散文体现出中西合璧、雅致闲适的文化品位,既渗有中国传统

文化的“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儒家伦理观念,自然、随缘的道家之风,又透出西方

文化的理性精神和价值观,自由文明的绅士风。梁实秋用幽默谐谑的笔调将生活琐事和人情世故构筑出独特

的艺术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史上闲适派的主力作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梁实秋 散文 文化意味

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4)03-48-4

梁实秋(1902-1987),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和散文家,其抗战时期的《雅舍小品》和晚年的《雅舍小品续集》、《雅舍散文》、《清华八年》等共计20多部散文,以雅致闲适的独特风格而饮誉文坛。

梁实秋的散文广涉人生世态,内容十分丰富。他抒写自己对平凡人生的体味与人生世相的感悟,针砭时弊,托物抒怀,思乡怀旧在他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散文宗师,他的散文小品除了知识丰富以外,主要以其浓烈的文化品位吸引和博得广大读者的共鸣。梁实秋散文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他的雅舍笔法源于西方的ESSA Y (随笔),而文章中谈吐的气度,无不透露出华夏文明中延续不衰的儒雅和潇洒气质,正如

他晚年曾不无感触的说:“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①正是这种浓烈、深厚的文

化品格,使得梁实秋散文成为中西合璧的佳作,在我国现代散文界中独树一帜,为众多读者所喜爱。

梁实秋文化心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梁实秋文化心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梁实秋文化心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梁实秋文化心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梁实秋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师,以其丰富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典雅的语言,写出了诸多独具风格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散文大家。人们在提及现代白话散文时,往往把更多的目光投射于周作人、鲁迅、朱自清等,而对梁实秋及其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包括续集、三集、四集)知之甚少,语焉不详。事实上,梁实秋的散文在海外长期风行,在专家读者中广受赞誉。如梁实秋代表作《雅舍小品》至今中文版已经再版超过五十多次,创造了散文出版的神话。对于《雅舍小品》的巨大意义,朱光潜曾在给梁实秋的信中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1]梁实秋的散文作品还有《雅舍杂文》《雅舍散文》《秋室杂忆》《雅舍谈吃》《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可称中国现代散文的独具风格之作。

要全面客观地展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魅力,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化心理。梁实秋赴美留学后,师从新人文主义祖师白壁德,并深受其影响,推崇古典主义,同时,“儒家的至圣先师孔丘的主张‘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为梁实秋所佩服,故而他的一生都别具一种士大夫的风范”[2]。在《文学的纪律》中,梁实秋强调“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3]因此他认为文学应该表现普遍永久的人性,只有深入发掘属于人性内蕴的真实,文学作品才能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同时,他强烈反对情感至上的浪漫主义,在文学批评中,不遗余力地强调理性的作用,强调要给情感、想象和欲望都套上理性的笼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性亦是标准的;在这标准之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4]因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文学表达成了梁实秋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梁实秋的这种文学观念,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实

梁实秋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梁实秋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梁实秋与中国自由主义文

刘川鄂

内容提要梁实秋是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的理论家,梁实秋对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两个核心命题“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都作出了较深入的理论阐发。这位发起和参与了多次文学论争中的风云人物,在非学术的环境中被“妖魔化”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上值得总结的教训。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开路人胡适在总结文学革命运动时说道:“我们希望

两个标准:第一个是人的文学;不是一种非人的文学;要够得上人味儿的文学。

要有点儿人气,要有点儿人格,要有人味的,人的文学。第二,我们希望要有

自由的文学。文学这东西不能由政府来指导。”①这两个标准:“人的文学”、

“自由的文学”,实际上是从胡适到朱光潜等自由主义文学家反复宣扬的两个

基本理念,是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两个核心命题。在30年代、40年代纷繁复

杂的文学环境中,凭着建设新文学的可贵热情,凭着较为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对

文学现状的特殊敏感,梁实秋总是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话题并引发了一次又

一次的论争,因此他多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的风云人物。尽管论争的具

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围绕着文学的人性主体和创作自由问题展开。

他上接20年代胡适、周作人,中应同时期的新月派、京派、论语派,下联40

年代的朱光潜、萧乾。尽管我们不可生硬地——找出梁实秋与这些自由主义文

人及派别之间的对应承接关系,但他们的文学观念、他们对当时文坛的态度确

有着很大的一致性。梁实秋不遗余力地捍卫着、深化着自由主义文学的两个基本命题,其文艺思想既具有一定的学理内涵又具有持别突出的现实品格,是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理论中的重要一环。

试谈梁实秋文学观从浪漫到古典的转化

试谈梁实秋文学观从浪漫到古典的转化
“ 小便 ”“ 、 如厕 ” 之类决不 可写进诗 中, 那样会把诗美破坏净
在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 , 梁实秋先生的文学思想 , 在海峡
两岸都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从梁实秋 的文 艺观形成 的流变
来看 ,是有一个从浪漫到古典的转化过程 ,还在清华读书 时, 梁实秋就接受《 清华周刊》 的编辑撰稿的任务 , 闻一 多 受
中图分类号: 0 . I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3 29 (0 9 0 — 0 8 0 17 — 5 6 2 0 )8 06 — 2 创作所应遵循的最 高原 则 , 不美无以谈诗 。 他要求在 诗中的 感情要美 , 形式要美 , 词要 美 , 字 反对“ 俗字入诗 , 丑” 认为像
薄。
梁实秋回忆说 : 白璧德先生的学识 之渊博 ,当然是很 “
少有 的 , 他讲演 起来真 可说 是头头是道 , 左右逢源 , 由亚 里 士多德到圣 白甫 , 纵横比较 , 反复爬梳 , 务期斟酌于至当。我 初步的反应是震骇 。我开始 自觉浅陋 , 我开始认识学 问思想 的领域之博 大精深 。继而我渐渐领悟他的思想体系 , 我逐渐 明白其人文思想在现代 的重要性 。” 哈佛大学的 白璧德教 “
第二 , 追求纯艺术主义和唯美主义。 主要表现在 12 这 92 年 5月发表的《 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 1 2 和 9 2年 6月 2 5日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

梁实秋在现代中国是一位自觉的职业批评家,他的批评触角是多方面的,有对文学批评原则的阐发,有对西洋文学批评传统的追溯,有对各种文体的评论等等,但贯穿他文学批评最为长久的是新人文主义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梁实秋考希腊文“批评”一字,原是判断之意,即客观的判断的批评。他认为文学批评既非艺术,更非科学,文学批评的任务是判断,而非鉴赏,其方法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文学批评的根本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伦理的选择,不是统计的研究,而是价值的估定。文学批评和哲学也是分不开的,但文学批评的本身绝对不是哲学。它的出发点是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以哲学的态度施之于文学的问题。梁实秋在文学批评与艺术和科学之辩之外,又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他认为常态的人性和常态的经验是文学批评的最后标准,人性之所以是固定的普遍的,正以其有理性的纪律为基础,人性是根本不变的,而纯正的人性乃是文学批评唯一的标准。我们从梁实秋对文学批评的定义和理解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

二、对浪漫文学进行清算的古典主义倾向

早期梁实秋的文学批评是浪漫主义的,从《〈草儿〉评论》到《拜伦与浪漫主义》,梁实秋系统阐发了他的浪漫主义批评主张,即推崇情感,并以情感来揭示文学的审美本质。而后随着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他从极端的浪漫主义转到了接近于古典主义的立场。新人文主义帮助梁实秋奠定了自己文艺观的基础,形成了他后来长期信守不渝的文学观念。

作为一场文学运动看,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出现于法国的一种很有影响的文学创作思潮。人性至上、理性至上、传统至上、规则至上,构成了古典主义文学运动的基本特色。梁实秋在文艺批评上,最基本的努力就是批判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重建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4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42006 (总第176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 General Serial No.176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俞兆平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自成体系。第一,哲学上的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对立引发了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并峙,以《诗学》为代表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主义美学是

正统的理论;第二,文学的定义是“生活的批评”,其内质是对人生、历史的透视,具有伦理价值的严

肃性;第三,文学的人性首先针对的是由历史现代性激发的“物性”所造成的人文精神沦落,其次才

是阶级性问题;第四,文学的创作是心灵的合规则的秩序与活动,它遵从的是文学的纪律;文学批

评应注重文学活动的审美自律,而不能过于关注“他律”。这一古典主义理论的源点为白璧德的新

人文主义。

关键词:梁实秋;新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6)04-0047-08

余光中先生为《梁实秋先生纪念文集·秋之颂》写了篇卷首文,题为《金灿灿的秋天》,这充满诗意的文题确是梁实秋先生一生的写照。梁实秋作为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理论的奠基人,原是热衷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但是美国之行把他带到新人文主义的门下,博学慎思的白璧德把他从浪漫的热血提升到古典的清明。这位留学生三年后回国,从此转头批评外来的浪漫倾向,成了古典的砥柱。”[1](P4)从热衷于浪漫主义转成古典主义的中流砥柱,从“浪漫的热血”提升到“古典的清明”,余光中几句话就概括得十分精到。

对于梁实秋文学理论观念的转变与形成,海内外学界均有人研究,比较成功的论述有斯洛伐克汉学家玛利安·高利克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第11章《梁实秋与中国新人文主义》、罗钢《梁实秋与新人文主义》等,他们的论文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但是侧重于从古典主义理论体系的视角进行相对系统、全面的概括与论析,并做出一些新的学术判断,这是推进、深化梁实秋研究必不可少的行程。

收稿日期:2006-06-01

作者简介:俞兆平(1945-),男,福建福清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古典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源自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其要则有四点:其一,“左右开弓”。即对培根为代表的征服自然的物质功利主义和卢梭为代表的放纵情感的浪漫主义,进行双向抨击。白璧德认为,一方面,崇信科学与机械,注重物质功利的追求,势必牺牲智慧,抑制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扩张、放纵个体的自然情感,趋向于极端,也不利于完备的道德规范的建立。因此,必须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性,遏制物性,节制感性。其二,常态的人性。人性中包括欲念和理智,即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与冲突,人必须以理智节制欲念,以善战胜恶,建构健康的常态的人性与社会。其三,规训与纪律。新人文主义者处世的原则与态度,在他们常用的“关键词”中便透示出来:规则、纪律、节制、约束、秩序、界限等。白璧德多次提及孔子的“中庸之道”就带有这意思,主张人不能顺其天性,自由胡乱扩张,必须加以理性地约束与规范,使其有节制地平均发展。其四,传统与恒定。新人文主义者在培根、卢梭所代表的物质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现代性思潮的冲击下,痛感道德伦理的解体、社会行为的无序、人文精神的沦落,有着强烈的文化危机意识及维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他们否定文化的进化观念,而向传统文化寻求恒定的价值标准。那么,梁实秋如何在接受中建立起他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呢?

从白璧德到梁实秋,古典主义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极高的位置。他们认为,西方文艺理论的派别虽然很多,但主潮只有两类,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梁实秋说:“自亚里士多德以降的古典主义的正统,及自柏拉图以降的浪漫思潮,两大思潮相激相荡相反相成,西洋文学自有一个基本的观念。”

[2](P114)以《诗学》为代表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主义美学理论,其正统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亚氏的“摹仿论”为古典主义之核心要义,可惜世人不是真切地理解其深层涵义,往往把它当成一种现象、表象,或形貌外观上的摹仿。梁实秋解释道:“所谓文学之模仿者,其对象乃普遍的永久的自然与人生,乃超于现象之真实;其方法乃创造的、想像的、默会的:一方面不同于写实主义,因其模仿者乃理想而非现实,乃普遍之真理而非特殊之事迹;一方面复不同于浪漫主义,因其想像乃重理智的而非情感的,乃有约束的而非扩展的。故模仿论者,实古典主义之中心,希腊主义之精髓。”

[1](P73)梁实秋的解说极为精辟透彻,亚氏的“摹仿说”,既不同于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对客观外物镜子式的反映,因为它模仿的是理想与普遍的真理,本质上是创造的;也不同于浪漫主义,因为它的想像是重理智的,而非仅是主观情感的发泄,它在方法上是约束的。这样,就突出了作为古典主义核心的亚氏“摹仿说”的深层、内在的特质,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有了合理的、坚实的基础。

那么,这两大思潮的区别何在呢?梁实秋先从哲学的高度上来进行区分:“把自然人性化(to humanize nature)是古典主义者人本主义者的主张;把人自然化(to naturalize man)是浪漫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的主张。由前者则人为宇宙中心,自然界之森罗万象供吾人之享用;由后者则人与自然合一,使人与一草一木同列于平等地位。”[2](P148)哲学上的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对立引发了文学上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并峙,这一见解颇为新颖,今天仍有启示意义。人本主义即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看成是宇宙的中心,万物的主宰,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而自然主义强调自然界是真正的本体,人仅是自然物之一,与自然合一。这两种哲学思潮各有优点,也各有偏执,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才提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3](P73)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前程。

由于白璧德、梁实秋高度遵从古典主义,其精神深处的人本主义根深蒂固。他们把人的完善、尊严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自然人性化”,人本身就是目的,类似于“自然向人生成”;并强调每个人在其本身之内都怀有全部的人性。这些人本主义的内涵均渗透在梁实秋的文学理论中。他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