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造血和血象特点
贫血
11
2 、贫血程度
轻 度 中 度 重 度 极重度
Hb g/L 新生儿 ~90 ~145 ~60 ~90 ~30 ~60 <30 <60
12
二、贫血分类
(—)病因分类(红细胞生成不足、溶血 性、失血性三大类) 1. 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物质缺乏、骨髓生血低下 2.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异常 (红细胞酶、膜、血红蛋白合成异常) ●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等) 3. 失血性贫血: 急慢性失血性疾病 (二)形态分类(大、小、正细胞贫血)
62
3.中间型(血红蛋白H病)
三个基因缺陷、双重杂合子,临床常 见此型。发病率0.11% ● 1-3岁发病多 ● 多为中等度贫血、肝脾肿大 ● 可发生急性溶血 ● 血红蛋白电泳出现HbH异常区,是 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变性珠蛋白小体阳性 包涵体生成试验阳性。 ●父母为轻型a-地贫
63
4.重型(四个基因缺陷)
34
Prevention
九、预 防 Prevention
1. 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
2. 用铁剂强化婴儿食品 3. 早产儿、低体重儿2个月始给予 铁剂预防
36
本节重点
1 贫血的诊断与分度
2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诊断 、 疗效观察
37
周×,男,10月。脸色渐苍白2008. 1.7日就诊。
患儿4月前开始脸色渐苍白,无发热及 出血现象。35周早产,单纯母乳喂养至 今。 体查:脸色苍白,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 血点,双颌下淋巴结0.8×0.8cm大小2个, 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00次/分,心脏未 闻杂音,肝右肋下3cm,脾左肋下0.5cm。
57
2.轻型(杂合子)
① 贫血轻/正常
② 肝脾轻度大/正常
儿科学重点知识点: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考点】专业综合-儿科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概述】本章内容重点是各类贫血的临床表现及鉴别;一、小儿造血及血象特点1.造血特点(1)胚胎期造血(或胎儿期造血):①中胚叶造血期;②肝、脾造血期:自胚胎第6~8周开始,第4~5个月达到高峰,第6个月逐渐减退;(“6肝8脾”)③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胎儿第4个月开始造血,直至出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2)生后造血:①骨髓造血:为生后的主要造血方式;1°婴儿期:全部为红髓,无黄髓,无造血储备能力;2°儿童期(<5~7y):红髓多,黄髓少,造血储备能力低;3°年长儿及成人期:红髓少,黄髓多,造血储血能力强;②骨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1°原因:小儿生后头几年,由于机体需要↑造血时(如:感染、溶血、贫血);2°器官:肝、脾、淋巴结等髓外造血器官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期造血状态;3°特点:肝、脾、淋巴结大,外周血中出现有核RBC/幼稚N,病因除后可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状态;4°意义:它是小儿造血器官特有的一种代偿性造血反应;2.血象特点(1)RBC数和Hb量及其变化规律:高→低→正常①出生时:RBC 5.0~7.0×1012/L,Hb150~220g/L;②生理性贫血★:1°原因:RBC生成减少(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升高,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RBC破坏增加(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血液稀释(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2°时间:生后1周开始减少,至2~3个月(8~12周)达最低,此时红细胞数3.0×1012/L 左右,Hb量降至100g/L左右,3个月后红细胞数和Hb量又缓慢↑,6个月时恢复正常水平;3°程度:轻度,自限性;(2)WBC计数与分类:①WBC计数:由高→低→8岁达成人水平;②WBC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两者比例相等的时期→生后4~6天,4~6岁;(3)血小板数:出生时,PLT数与成人相似,150×109~250×109/L;(4)Hb种类;(5)血容量:小儿血容量相对地较成人多,更易脱水;二、小儿贫血概述1.贫血的概念(1)贫血(anemia):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Hb量/RBC数低于相同年龄正常标准;(2)诊断标准:①<6个月者:新生儿期Hb<145g/L;②2~6个月:Hb<100g/L;③6个月~6岁:Hb<110g/L;④6岁~14岁:Hb<120g/L△注:海拔每↑1000米,相应诊断标准中Hb↑4%2.贫血的分类(1)贫血程度分类:①轻度:Hb从正常下限~90g/L;②中度:~60 g/L;③重度:~30g/L;④极重度:<30g/L;(2)病因分类:①RBC生成不足性贫血:1°造血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3°其他: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慢性肾病所致贫血,癌症性贫血;②RBC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1°RBC内在异常:1°RBC膜结构缺陷;2°RBC酶缺乏;3°Hb合成或结构异常;2°RBC外在因素:1°免疫因素;2°理化因素;3°感染;③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3)形态分类3.小儿贫血的基本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毛发、体力、发育;(2)造血器官反应:髓外造血表现;(3)非造血系统表现:循环系统(Hb<70g/L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4.小儿贫血的诊断方法(1)诊断思路:(1)确定有无贫血及其程度(2)确定RBC形态(3)确定贫血的具体病因(4)确定贫血的并发症;(2)病史询问:年龄、现病史、出生史、喂养史、疾病史与用药史、家族史;(3)体格检查:生长发育状况、营养状况、皮肤黏膜表现、指甲和毛发表现、肝脾淋巴结表现;(4)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②RBC形态检查;③网织RBC计数;④骨髓检查;⑤特殊检查:溶血、Hb分析、酶学检查等;⑥其他检查:基因检查等;5.小儿贫血的治疗原则(1)去除病因或诱因;(2)针对贫血的发病机理进行治疗:①补充特异性造血物质:铁剂、VitB12、叶酸;②补充造血刺激因子:Epo、雄性激素;③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④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脐血、外周血;⑤基因疗法:如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3)输血治疗:①输血指征:重度贫血(Hb<60g/L),并心功能不全或严重感染或急需手术者,极重度贫血者;②输血种类:多为浓缩RBC(节省,↓病毒感染,↓并发症);③输血量与速度:贫血越重,一次输血量越小,速度越慢;(4)并发症治疗;(5)一般治疗;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Hb合成↓,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2、血清铁(serum iron,SI):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1/3与铁结合,此结合的称为血清铁;3、未饱和铁结合力:其余2/3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4、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为血清总铁结合力;5、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tion,TS):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占的百分比称之为转铁蛋白饱和度;(一)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最多,故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孕母缺铁使胎儿储铁↓;2、铁摄入量不足: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不及时添加含铁量较多的食物易致缺铁性贫血;3、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易致缺铁;4、铁的吸收障碍:①食物搭配不合理②慢性腹泻;5、铁的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钩虫病、梅克尔憩室等;(二)发病机制1、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缺铁通常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ID):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RBC合成Hb的铁尚未↓;(2)RBC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erythropoesis,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RBC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Hb的量尚未减少;(3)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三)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2、髓外造血表现:肝脾可轻度肿大;3、非造血系统表现:(1)食欲减退,异食癖;(2)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减退;(3)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免疫功能降低;(4)可有反甲;(四)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1)Hb降低比RBC数减少明显,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2)外周血涂片可见RBC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最多,中央淡染区扩大;(3)网织RBC正常或轻度减少;(4)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改变;2、骨髓象:呈增生活跃,以中、晚幼RBC增生为主;3、铁代谢:(1)血清铁蛋白(SF):较敏感(早期)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正常值:<3个月婴儿为194~238ug/L,>3个月为18~91ug/L;低于12ug/L提示缺铁;(2)RBC游离原卟啉(FEP):当FEP>0.9umol/L时提示细胞内缺铁;(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这三项检查是反映血浆中铁的量,通常在IDA期才出现异常:SI和TS降低,TIBC升高(SI<9.0~10.7umol/L,TS<15%,TIBC>62.7umol/L);(4)骨髓可染铁:RBC内铁粒细胞数<15%提示储存铁↓(确诊的较好办法,限骨髓小铁);(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病史(喂养史)+临床表现+血象特点,必要时做骨髓检查;(2)铁剂治疗有效可证实诊断;2.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异常Hb病、VitB6缺乏性贫血、铁粒幼RBC性贫血等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六)治疗:主要原则是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1、一般治疗;;2、去除病因:①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②对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应及时治疗;3、铁剂治疗:(1)口服铁剂:常用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铁的吸收;(2)注射铁剂:易发生不良反应;(3)使用时限:①补给铁剂12~24h后,细胞内含铁酶开始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②网织RBC于服药2~3天后开始↑,5~7天达高峰,2~3周开始下降到正常;③治疗1~2周后Hb逐渐↑,通常于治疗3~4周达到正常;④Hb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铁储存;4、输RBC:Hb>60g/L以上者,不必输RBC;四、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1、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VitB12和/或叶酸缺乏所致的大细胞性贫血;2、临床表现:(1)6个月~2岁多见;(2)毛发稀疏、黄色;(3)贫血:皮肤蜡黄色,口唇、指甲处苍白,可有肝脾大;(4)神经系统:少哭不笑,重症患者可出现不规则震颤;(5)消化系统:舌炎;3、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象:MCV↑,MCH↑,MCHC正常;(2)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以RBC系增生为主,粒红系统均出现巨幼变(以原始红/早幼红为主);(3)VitB12叶酸测定;4、治疗:(1)注意营养;(2)去除病因;(3)VitB12、叶酸治疗:①有精神神经症状必须补充VitB12(>1个月);②单用叶酸有加重症状的可能;③叶酸需口服3~4周;。
儿童造血系统疾病PPT课件
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网织红细胞
• 再生不良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系+网织红细胞降低+无肝脾肿大
编辑版ppt
26
两种类型贫血鉴别(一)
缺铁性贫血
年龄 原因
6m-2y 铁缺乏
临床
一般表现 髓外造血
苍白/消瘦 有
神经系统 较轻
巨幼细胞性贫血
6m-2y VtB12/叶酸缺乏
二系以上异常
网织红 + 粪OB
- ↑+
营养性 溶血性
出血性
编辑版ppt
骨髓涂片
再生障碍 性贫血
白血病 其它
22
贫血诊断(三部曲)
病 史 体格检查 外周血象
有无贫血及程度
RBC形态+Ret计数+WBC+BPC
大致原因
编辑版ppt
23
A.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B. β地中海贫血
C. 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Fe、叶酸、VtB12、 EPO
• 造血功能障碍 (原发性和继发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
• 其它原因
感染、炎症、癌性贫血
编辑版ppt
15
贫血病因分类
2.破坏过多(溶血性) – 红细胞内:先天性
• 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酶缺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 Hb异常: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
蜡黄/ 虚胖 有 较显著
编辑版ppt
27
两种类型贫血鉴别(二)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外周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
大细胞性
骨髓象
胞浆落后于胞核 巨幼样变、核幼浆老
铁代谢指标 异常
正常
小儿贫血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造血器官表现 各系统状态:循环和呼吸、消化、神经
诊断要点 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 计数、白细胞和血小板、骨髓
治疗 去除病因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输血治疗 并发症治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疗效观察: 网织红细胞在给药后2~3天上升,5~7天 高峰,2~3周正常。 血红蛋白1~2周后上升,3~4周正常 如>3周血红蛋白上升不足20g/L,应寻找原 因
早产儿宜自1~2月左右给与铁剂预防。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
定义 病因 维生素B12缺乏: 摄入不足――孕母缺乏,可致婴儿维生素B12储存不足。 单纯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儿,尤其是乳母长期 素食或维生素吸收障碍者。植物性食物一般不含维生素 B12。 吸收和运输障碍:维生素B12―――与胃底壁细胞分泌的 糖蛋白结合――末端回肠吸收―――血循环――转钴蛋白 结合――肝脏储存 需要量增加:婴儿生产发育快,严重感染消耗增加
治疗
一般治疗 去除病因 维生素B12和叶酸:有精神神经症状者, 应以维生素B12治疗为主。
有关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蛋白SF-是诊断缺铁ID期的敏感指标。<12μg/L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增高的机制,>50μg/L。SF降 低,FEP增高而尚未出现贫血――――IDE期典型表现 SI、TIBC、TS――IDA期,SI降低(<50μg/dl),TIBC 增高(>350<50μg/dl) 红细胞内碱性铁蛋白――ID期开始减少。6月龄以上检验 缺铁敏感而可靠指标。 骨髓可染铁――缺铁时细胞外铁粒减少,铁粒幼细胞亦可 减少。――反映体内储存铁的敏感可靠指标。
造血与血液特点 儿科学
病因分类:
二、RBC破坏过多(溶贫) 1、RBC内在缺陷: (1)膜异常性疾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PNH等 (2)RBC内酶缺陷: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3)Hb合成缺陷: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 2、RBC外部因素: (1)各种免疫性溶贫(被动性、主动性),药物 (2)非免疫性溶贫:药物、化学物质、细胞毒等
2、病因分类将贫血原因分为RBC或Hb生成不足、 RBC破坏过多及失血三大类
按血循环中成熟红细胞的大小贫血分类
贫血分类 正细胞贫血
MCV 正常
MCH 正常
MCHC
贫
血
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某些溶血性贫血
大细胞贫血
↑
↑
正常 各种生血素缺乏的贫血
生血素失利用贫血
单纯小细胞
↓
贫血
↓
正常 慢性感染
注:6-7周出现胸腺,胸腺中淋巴干细胞来源于中胚叶卵黄囊、 肝脏、骨髓。经胸腺素诱导→具有免疫功能的前T细胞。
11周淋巴结开始生成淋巴细胞,成为终生造淋巴细胞和 浆细胞器官。
生前造血
3、骨髓造血(6月~终生)
(1)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肝脏 (2)骨髓造血成分:红系、巨核系、粒系 (3)骨髓分红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髓(脂肪组织
造血与血液特点
目的及要求
1、熟悉生前及生后造血过程 (骨髓外造血) 2、熟悉儿童期血象特点 (生理性贫血) 3、掌握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重点)
生前造血
1、中胚叶造血(第3周~第6周) 造血活动最早起源于中胚层的胚外间充质(卵黄囊),
形成血岛(Blood island),这是第一代造血。 周边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血岛
内部细胞 →原始造血细胞/最早的多能造血干细胞
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贫血时各系统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 1. 心悸、气促、乏力,是最常见的症状。贫血 严重或有心力衰竭时,即使在休息时也会出现心 悸、气促。 2.心前区杂音:严重贫血,在心尖区常可听到 柔和的收缩杂音。慢性贫血心脏常扩大。 贫血较严重时可出现“高输出状态:颈静脉扩 张,压力增高,末梢血管扩张,皮肤温暖,可有 潮红。 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有S-T段降低,T波变平或倒 臵,QRS波大多正常。 3.下肢浮肿: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毛细血管的穿 透性增高以及钠滞留等因素有关。
2个月婴儿,Hb 100g/L,正常?
小儿血象特点
白细胞数和分类及其变化规律
1.白细胞数 高--低—8岁达成人水平 婴儿期维持在1万左右
小儿出生后白细胞的变化
出生时 6-12小时 1周以后 婴儿期 > 8岁 15-20×109/L 21-28×109/L 12×109/L 10×109/L 同成人
小儿贫血分类
贫血
程度分类
病因分类
形态学分类
小儿贫血程度的分类
程 度 轻 度 中 度 重 度 极重度
贫血的分度 Hb g/dl RBC数/μl (11-12)-9 400-300 9-6 300-200 6-3 200-100 <3 <100
※新生儿标准为:轻度,144~120g/L;中
度,120 ~ 90 g/L;重 度,90 ~ 60 g/L; 极重度, <60g/L。
同时也可对血涂片中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质和量的判断,对贫血病因 进行推断。
贫血的辅助检查
网织红细胞:反映骨髓造红细胞功能状态, 正常值:0.5~1.5% ,绝对值24-84×10 9 /L 。 网织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见于急
造血系统
< 15% (30%~50%)
实验室检查
IDE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 红 细 胞 游 离 原 卟 啉 ( free erythrocyte protoporphyrin,FEP)↑(> 0.9umol/L or > 50ug/dl)
ID
SF↓ < 12ug/L / 骨髓可染铁↓
4.病因治疗
第三节 营养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 铁与血红蛋白
铁 + 原卟啉
血红素 + 珠蛋白肽链 白
IDA 血红蛋
内容
概述 铁在体内的代谢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防治
概述
定义
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 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临床特点
年龄6月~2岁
图示:IDA 患儿外周血涂片。图中红细胞大小不均, 以小细胞为主,中央苍白区扩大
实验室检查 IDA(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 血清铁↓)
血生化
血清铁(SI)
<9~10.7umol/L(12.8~31.3umol/L)or<50~60 ug/dl (75~175ug/dl )
总铁结合力(TIBC)
> 62.7umol/L (>350ug/dl)
CFU-Meg colony-forming unite-megakaryocyte
CFU-E colony-forming units-erythroid
BFU-E burst-forming units-erythroid
G-CSF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儿童造血和血象特点
(二)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婴儿期 : 红骨髓 5~7岁: 开始出现黄骨髓 年长儿与成人: 红髓见于扁平骨、不规则骨 和长骨近端 ( 黄骨髓仍具有造血潜能。)
2.骨髓外造血
在婴幼儿期,当发生感染、营养 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 血时,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可恢复 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 肝脾淋 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 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称 为骨髓外造 血。其为小儿造血器官 的一种特殊反应。
血红蛋白的结构
红细胞扫描电镜形态
脾脏 8周出现,RBC为主,稍后粒系、淋巴、单 核、 终生造淋巴细胞。
胸腺 6~7周产生淋巴细(前T-cell,成熟T-cell), 少量红细胞、粒细胞。
淋巴结 11周开始生成淋巴细胞,终生造淋巴细胞、 浆细胞。
3.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但至胎儿4个 月始有造血并维持终身。(各系血细胞)
三、血容量 新生儿约占体重10%,儿童8%~10%, 成人6%~8%
各不同年龄的血红蛋白种类含量
血红蛋白 出生时 3 月
1岁
2岁
HbF
70% 15%~30% <5% <2%
HbA
30%
70% 93%~95% 95%
HbA2 <1% 2%~3% 2%~3% 2%~3%
婴幼儿期不同血红蛋白的比例
不同时期血红蛋白的种类与比例
生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70% 60%
淋巴细胞
50%
5岁
40%
5天
30%
20%
中性粒细胞
10%
2 4 6 8 10
1 2 3 4 8 10 14
日数
岁数
儿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两次交叉曲线
小儿血象特点
举例
患儿女性,1岁, 血常规示:WBC:9.8×10^9/L, RBC:3.8×10^12/L,HB:115g/L, PLT:271×10^9/L,N:61.5%,L:36.5%。
100g/L
生理性贫血
3月后
逐渐上升
1岁以内 维持在4×10 /L左右
12岁
达成人水平
生后红细胞计数变化
生理性贫血的原因
• 1.生后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对红细 胞需求减少,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 暂时性降低,造成红细胞数减少;
• 2.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70-80天,成人红细胞 120天);
70% 60%
淋巴细胞
50%
5岁
40%
5天
30% 20%
中性粒细胞
10%
2 4 6 8 10
1 2 3 4 8 10 14
日数
岁数
※ 小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两次交叉曲线
血小板计数
• 与成人相似,为150 -300 x 109 /L,早 产儿的血小板较低。
血容量
• 新生儿 • 儿童 • 成人
10%,平均300ml; 8%—10%; 6%—8%。
• 3.红细胞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 • 4.婴幼儿生长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
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年龄
出生时 6~12小时
1周 婴儿期 >8岁
WBC总数
15~20×10 /L 21~28×10 /L
12×10 /L 10×10 /L 达成人水平4×10 /L
生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30 20 10
小儿血象特点
血象特点
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 3.血小板计数 4.血容量
小儿造血-精品医学课件
2/16/2020
11
贫血
外周血单位容积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 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人的最低值,其中以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最为重要
与年龄有关 与性别有关 与种族有关 与海拔有关
年龄 血红蛋白(g/L)
新生儿
< 145
1~4月
< 90
4~6月
< 100
6~6岁
< 110
骨髓 (Bone marrow)
红系、巨核细胞、白细胞异常造血
生化指标 (Biochemical indicators)
叶酸/Vitamin B12
诊断和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Diagnosis)
27
小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Ret)
↓/正常
↑
缺铁性贫血
70
淋巴细胞
60
50
5岁
% 40
5天
3020中性粒细胞 Nhomakorabea10
2 4 6 8 10
1 2 3 4 8 10 14
2/16/2020
日数
岁数
小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两次交叉曲线
8
儿童血象特点
年龄不同,外周血血细胞正常值范围变动很大
• 血红蛋白含量
--新生儿时期 --生理性贫血( Physiologic anemia)
• 白细胞数量及分类 • 血红蛋白种类
2/16/2020
Hemoglobin= globin + heme
Two pairs of unlike globin polypeptide chains (、、、、、 )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Hb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
“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3个月以后逐
渐恢复正常,12岁达成人水平。
问题:
目前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婴
儿时期几个“生理性XX”现象?
体重下降、腹泻、黄疸、贫血
P10、 P102、 P85、 P167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总数 分类
两种细胞
%
中性粒细胞 Granulocyte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两个交叉时间[4~6天、4~6岁]
80 65 50 30 10
G
L
birth 4 5 6d 4 5 6 7y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漯河医专:刘洋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一)胚胎期造血
2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一、造血特点
胚胎期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
胚胎3周开始,6周减退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胚胎6~8周开始,6个月减退
儿 童 造 血
生后造血
胚胎4个月开始
骨髓造血 骨髓外造血 (为儿童特有的造血功能)
3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③ RBC生成素↓ ④循环血量↑(发育↑) ⑤骨髓暂时造血功能↓等因素
生后2~3月 [生理性贫血]
6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RBC和Hb的量变
(180) 6 (150) 5 (120) 4 (90) 3
由高
低
正常
Hb RBC
(60) 2
(30) 1
儿童造血及血象特点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儿童造血特点 • 儿童血象特点 • 儿童常见血液疾病 • 儿童血液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儿童造血特点
01
造血过程
造血过程
儿童造血主要发生在骨髓中,通 过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分裂和分化 过程,生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
小板。
活跃的造血活动
儿童时期的造血活动相对活跃,以 满足身体快速生长和发育的需要。
根据病情需要,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如特殊饮食、营养补充剂 等。
日常护理
保持患病儿童的卫生,预防感染,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监测 病情变化。
THANKS.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01
根据病情,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生素、激素
等。
手术治疗
02
对于某些严重的血液疾病,如骨髓移植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
放疗和化疗
03
对于某些恶性肿瘤,需要进行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
康复与护理
心理支持
对患病儿童进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和焦虑,增强治疗 信心。
营养支持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与 遗传、环境因素有关。
急性髓系白血病
较少见,与遗传、环境因素有 关。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较少见,与费城染色体异常有 关。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较少见,与免疫缺陷、遗传因 素有关。
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多,导致出血倾向。
血友病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出血倾向。
血管性紫癜
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增加,导致出血倾向。
儿童血液疾病的预
04
防与治疗
儿科学指导: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1.造⾎特点
(1)两个阶段:胚胎期造⾎和⽣后造⾎
(2)中胚叶造⾎期
(3)肝脾造⾎期
(4)⾻髓造⾎期
胚胎第6周时开始出现⾻髓,但⾄胎⼉4个⽉时才开始造⾎,并迅速成为造⾎的主要器官,出⽣2~5周后⾻髓成为惟⼀的造⾎场所。
(5)⽣后造⾎的两个特点
⾻髓可变⾊以及髓外造⾎能⼒。
2.⾎象特点
(1)红细胞数和⾎红蛋⽩量 1.造⾎特点
(1)两个阶段:胚胎期造⾎和⽣后造⾎
(2)中胚叶造⾎期
(3)肝脾造⾎期
(4)⾻髓造⾎期
胚胎第6周时开始出现⾻髓,但⾄胎⼉4个⽉时才开始造⾎,并迅速成为造⾎的主要器官,出⽣2~5周后⾻髓成为惟⼀的造⾎场所。
(5)⽣后造⾎的两个特点
⾻髓可变⾊以及髓外造⾎能⼒。
2.⾎象特点
(1)红细胞数和⾎红蛋⽩量
⾼——低——成⼈⽔平
(2)⽩细胞数与分类
数量:8岁接近成⼈⽔平
分类特点:出⽣时,中性/淋巴 >1,⽣后4-6天≈1,⽽后<1,4-6岁≈1
⾼——低——成⼈⽔平
(2)⽩细胞数与分类
数量:8岁接近成⼈⽔平
分类特点:出⽣时,中性/淋巴 >1,⽣后4-6天≈1,⽽后<1,4-6岁≈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10
14
儿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两次交叉曲线
网织红 血小板 血容量
一、网织红
生后3d内达4%~6% 生理性贫血阶段<1% 婴儿期达成人
二、血小板
初生 :(150~300)×109/L 3个月同成人: (250~300)×109/L
三、血容量
新生儿约占体重10%,儿童8%~10%, 成人6%~8%
各不同年龄的血红蛋白种类含量
血红蛋白 HbF HbA HbA2 出生时 70% 30% <1% 3月 15%~30% 70% 2%~3% 1岁 <5% 93%~95% 2%~3% 2岁 <2% 95% 2%~3%
婴幼儿期不同血红蛋白的比例
不同时期血红蛋白的种类与比例
血红蛋白的结构
红细胞扫描电镜形态
3.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
生后红细胞计数变化
不同年龄Hb量的底限
新生儿 1~4m 4~6m 6m~6y 6y~14y 145 g/L 90 g/L 100 g/L 110 g/L 120 g/L
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ËË ê
ËËË ú± 6~12ËË Ë± 1Ë Ë <1Ë ê >8Ë ê
WBC×Ë Ë
15~20×10 /L 21~28×10 /L 12×10 /L 10×10 /L ´ ³ È Ë Æ 4×10 /L ïÉË®½
生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70 % 60 %
淋 巴 细 胞
50 %
40 % 30 % 20 % 10 % 2 4 6
日数 5岁 5天
中性粒细胞
8
10
1
2
3
4
岁数
3×10 /L
逐渐上升 维持在4× /L左右 10 达成人水平
生理性贫血
生后2~3个月的婴儿,RBC降至3.0×1012/L, HB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自限性)。 原因: 1.生后呼吸建立,血氧含量增加,EPO↓, 骨髓造血功能暂时↓,网织红细胞↓ 。 2.红细胞寿命短,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
3.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但至胎儿4个
月始有造血并维持终身。(各系血细胞)
胚胎期造血:胎龄与造血部位的关系
(二)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婴儿期 : 红骨髓 5~7岁: 开始出现黄骨髓 年长儿与成人: 红髓见于扁平骨、不规 则骨和长骨近端 ( 黄骨髓仍具有造血潜能。)
2.骨髓外造血
在婴幼儿期,当发生感染、营养 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 血时,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可恢复 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 肝脾淋 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 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称 为骨髓外造 血。其为小儿造血器官 的一种特殊反应。
学龄前儿童与成人骨髓造血部位
二、血象特点
儿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年龄
初生 生后6~12h 生后10天左右 2~3月 3月后 1岁以内 12岁
红细胞 (5~7)×10 /L
稍高 减少20%
血红蛋白
150~230g/L 稍高 同前 110g/L
变化原因
特点
一、造血特点
(一)胚胎期造血 1. 中胚叶造血期 胚胎第3周起: 卵黄囊造血: 中胚叶组织: 原始造血成分,其中 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中胚叶与造血细胞的来源
2. 肝脾造血期 胚胎第6~8周期始 胎儿期4~5月达高峰,6个月逐渐减退 肝脏 6~8周出现,主要为有核RBC、少量粒 细胞、巨核细胞,6月后逐渐减弱。 脾脏 8周出现,RBC为主,稍后粒系、淋巴、 单 核、终生造淋巴细胞。 胸腺 6~7周产生淋巴细(前T-cell,成熟Tcell),少量红细胞、粒细胞。 淋巴结 11周开始生成淋巴细胞,终生造淋巴 细胞、浆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