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课标,教材随我用--关于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我见
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我见
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我见汪清县第三中学冯宪春教材是老师教学的根本和载体,一节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要以教材为基准,不能偏离教材的主线。
要提高教学效率,认真研究教材、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必要的环节,也是教师的基本功。
合理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反映出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我觉得,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和教材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以下从如何增加材料研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注重选择生活化的素材新的课程标准把思想品的课定义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初中学生生活这条主线,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理论性过强,即便是涉及到一些理论的内容,也应该达到理解的程度即可,且不能加深、加难。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知识性逻辑思维,追求时尚、热点,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果,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学起来云山雾罩,不知所踪。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法律部分的内容,其中要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术语,教师再补充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尺度,把握不好尺度,就会增加难度,即便是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也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有位教师每一节课都给学生准备了很多的材料,费了很大的力气,结果呢,学生依然掌握的不好,事后,她大发感概。
分析其原因,就是材料过多,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再现思想品德课实现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和促进的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唤醒学生内心的感知,在基于原有的认知的基础上提升能力。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通过其他的途径对某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感受,就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思考
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思考标签:语文教学;教材;创造性;备课;立足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以教材为凭借,将自身置于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把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使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语文教师要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一、在备课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教语文”就是“教课文”,只要在一学期内将一册语文书中三十几篇课文引领学生掰开揉碎地学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实践证明,只有繁杂而冗长的分析、讲解,而不是通过文本引导学生阅读,不但会浪费大量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因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而丧失学习兴趣,而且会破坏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我们所用的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材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
这就告诉我们,要把教材看成是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就像一处无形的宝藏,只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它才会日益丰富,才会最大限度地回馈开发者。
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以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眼光重新审视它,创造性地使用它。
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创造性地挖掘教材。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独特价值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是用了什么“花招”,而是如何把课文中最有“意义”的内容传授绘学生。
2. 创造性地组合教材。
创造性地组合教材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以语文教材中的某—个教学文本为依据,灵活地和教材中或者教材之外的相关文本组织在一起使用的方法。
3. 创造性地综合教材。
教材的综合性使用是指教材在创造性使用时,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需要为依据,使教科书与生活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体会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体会作者:曾春风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7期时光如梭,转瞬间,“注提”实验已成功的走过了三十年,回眸展望来时路,可以说这三十年的时光岁月,见证了我们“注提”人不断实践、探索、前行、奋斗的艰苦历程。
此刻,回想起当年我们进行“注提”实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其中的苦与累,乐于甘,在今天看来是那样的让人留恋。
我可以自豪的说:“奉献‘注提’事业,一生无悔。
我是“注提”人,“注提”伴我成长。
我和“注提”实验结缘于1986年,从最初的全县首轮实验教师、到主抓“注提”实验的学校业务领导、县语文教研员、再到主抓教研培训的研培部主任,曾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教学能手、黑龙江省优秀教研员、黑龙江省特级教师,可以说我每向上走一个台阶,都会从内心感谢“注提”实验为我搭建的平台,是“注提”实验让我得到了历练和成长。
岁月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是唯独不能改变的是我对“注提”实验的深厚感情。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是小学语文专家发起的一项整体性改革,它从发源地黑龙江迅速发展到全国各地,彰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特别是走进新课程,在历史的拐点上,在大浪淘沙中,众多的实验项目,有的销声匿迹,有的偃旗息鼓,有的半途而废。
而我们的"注提"实验却能勇立潮头。
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在于我们编写了一套具“注·提”特色的课程标准教材。
简单谈谈我们使用教科版教材情况。
基层教师普遍反映,教科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贯彻和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各项教学目标,继承和发扬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并适当吸收已出版的几套课标小语教科书的成功经验,是一套独具特色的课程标准教材。
老师们清楚地看到教科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作用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即由固定知识技能的“载体”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和养成情感态度的“阶梯”,由描述静态知识内容的材料转变为静态内容与动态过程相统一的材料,由呈现有限的教学内容转变为能够延伸与扩充的教学资源。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我见1、打破传统的教学受教材的限制,教师要尽可能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
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师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已经明显的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了。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牵着学生学教材。
教师要尽可能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相应的“裁剪”,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加深、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常规教学程序可以破。
常规教学是课程导入、讲解、练习、小结等,教学程序并非尽善尽美,许多内容及教材要求完全可以根据实际进行再创造。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包括变更教材体系,调整教材顺序,摒弃和添加某些内容,甚至自编教材。
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设计更好教学程序对教材进行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3、教师进一步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以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一时的教学效果。
要坚持教育的持续性、发展性原则。
要时刻谨记:授给学生的是‘渔’而不单是‘鱼’。
因为在校园课堂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单靠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的,所以我们更要注重方法的传递及能力的培养。
4、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教学信息。
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瞬息万变的,新情况、新事物总在不断出现,教师应根据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及时为教育内容赋予新的意义。
如政治学科要不断将党的新政策和方针补充到学科的相关知识中,使教学紧跟时代步伐。
5、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使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学生的所需、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应把课堂看成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的阵地,实行开放式教学。
创新性使用教材之我见
创新性使用教材之我见摘要: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下,在“双减”政策背景的指导下,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能提高教学效果,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创新性使用教材,学会创设学习情境,创造性地使用并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不单单是读书的能力,更是思维发展的能力。
如果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实现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创新使用教材,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素养,还会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创新;能力;运用;道德与法治前言: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学科从改革使用至今已有几年的时间了,但是每一年的新教材在发下来之后,我们会发现,教材在内容都有些许的改动。
究其原因,发现这也是本学科所特有的与众不同之处:既要做到与时俱进,又要做到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政民生。
那么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课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才更合理、更有效呢?经过几年的使用和学习,笔者总结出如下一些注意事项。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根据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表明,每个人所接触的学习内容和他所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那么他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和学习的信心就越高。
所以在教师使用教材的时候就应当多利用我们生活与学习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认知度。
例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一框,“憧憬美好集体”这一课时,可以展示班级集体生活的照片或者参与活动的照片,展示班级张贴的各种奖状,以及同学们在班集体活动当中获得的荣誉证书、照片等,让学生对自己的班集体有一个初级的认识。
接下来展示本班的班风、班训、班徽等,这样对班集体有了再次更深的认识。
那么在学习集体这一教学内容时,就能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到班集体的讨论中,对自己所在的集体充满希望。
这样的课堂就会更加热烈活跃,因为创设的情景就是日常的班级生活,让学生发现道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造性并学会整合的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_语文论文.doc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_语文论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新教材全面推广几年下来,我们发现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更适应学生的特点。
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
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数学知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学有用的数学。
新教材以其漂亮的图案、鲜艳的色彩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表现形式灵活新颖都是学生所喜欢的,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但在使用新教材去教的时候总感觉教学目标及要求不够明确。
有些知识到底要求学生掌握到怎样的程度,有些知识的拓展和衍生也不知道要到什么程度。
这个“度”的把握对教师来说的确很难,要用好这本教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且新教材在功能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标准。
这就要求我们是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
这句话怎样真正理解和把握还存在问题。
有的教师是完全照搬教材按照教材内容去教,另一种是完全脱离教材,另起炉灶。
所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
现在我就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是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前提。
我们应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教材,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
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脑中有课标——以课标为依据,因为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考试评价的依据。
教师应经常把课程标准拿出来对照一下自己的教学。
心中有教材——要以新教材的内容为凭借。
眼中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某些内容,删除或者减少某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某些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
浅谈创造性使用教材
浅谈创造性使用教材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准则,可以说对待教材的态度决定了处理教材的行为。
那么,对待教材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处理教材又应该采取何种行为呢?下面,针对本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它综合考虑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选取了10个主题。
它体现了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而就教材而言,教材既是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课标》为依据编写的,全面贯彻、落实《课标》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教师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指导者,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而从钻研到实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创造的过程。
若在钻研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二、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
教育的主体是人,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我们面对的学生,来源不同的地域、家庭,他们的情况不尽相同。
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依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也能真正实现教育价值——塑造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
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核力所在。
创造性使用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真菌》中的几种能食用和药用的真菌,教材仅列了四种,其实在我们地区,每年的夏秋季节是蘑菇生长的旺季,我们的学生对此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达到了资源共享,真可谓事半功倍。
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之我见
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之我见摘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不过是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素材,是有待活化的材料,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
教师要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是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前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基础;注重以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学习精神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保证。
关键词:找准起点重视过程适时补充合理重组适当扩展联系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的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移到对学生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养。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清教育发展形式,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新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不过是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素材,是有待活化的材料,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
在日常教学中,我努力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对教材进行恰当地取舍、剪裁和重新组合,灵活使用教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找准起点,让教材“近”起来尽管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但它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城乡差别等,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俗有一定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深入钻研教材,选取学生身边的、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语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为此,教师要把教材当成仍需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
如我在开展《感受自然》综合性活动时,我提前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及生活经验,把握好本班学生的现实起点,找准每一节课中知识的生长点,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自己的教学符合学生实际。
寻找学习的最佳起点,从学生已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教”适应“学”,使教学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对教材进行创造,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语文的应用价值。
心中有课标,教材随我用
心中有课标,教材随我用作者:王晓虎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01期摘要:在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只有掌握了其课程标准,才能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标;教材;品德与社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处理相互关系的需要产生了道德,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为了使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更能体现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扩大认知范围,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于此,我提出以下见解。
一、从课程中来,到课程中去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从课程中来”就是教育者要深入、透彻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思想理念和课程要求,树立以新校本课程为纲领,以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卓识和远见去研究教材。
只有深入地吃透教材,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真正站在以新课程为纲领的高度,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到课程中去”就是要站在国家课程标准的高度去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最直接的生活经验、最有效的课程资源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全面而高效地落实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
因此,教师要站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高度,深入地解剖,面对本地的教育实情、教育对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摘要: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们的教学中永远离不开教材,讲课的依据,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习材料,考试前的复习材料,可以说教材的用处非常大,但我们似乎从没有重视过这个问题,我们的课程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东西。
本文即以数学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新课程;创造性;教材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
”这告诉我们,教材仅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新课程的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大程度的深入挖掘教材。
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
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现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等状况对教材不断充实与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当增删,整合教学内容,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充分尊重教材基础上,大胆灵活的处理教材,努力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成为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落实到实处。
作为农村一线的数学教师下面就创造性的使用小学数学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点滴做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能“悟数学”在四年级上学期教学《商的变化规律》这节课时为了很好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我对这一教材内容进行了加工,把三组探究规律所需要的数据分别揉合在一个表格当中,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
浅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小学语文教材
浅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小学语文教材叶圣陶先生曾经告诉我们,“语文好比一把锁钥,用这把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宝藏。
”这形象的比喻是说语文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语文素质的钥匙。
“钥匙”是一种凭借,一种工具。
因而,如何使用教材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语文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上课时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
“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成教学的唯一内容;而“用教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观念,这种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写在书本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蕴藏在书本知识背后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
那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关键要教师胸中有“书”,心中有“标”,目中有“人”,用中有“法”学中求“活”。
一、胸中有“书”胸中有“书”是指教师备课、上课都要以教材为凭借,这里的书,首先是教科书,要重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钻研教材是正确使用教材的前提条件,学习钻研的过程是教师再创造的过程,用教材进行备课,必须要逐课推敲,潜心钻研,吃透教材。
从课文的题目到内容、插图、练习等方面理解编辑意图,理解脉络,明确重点与难点,把握中心。
进一步研究课文中的语言运用、修辞、语法、标点,琢磨课文的篇章、结构、体裁特点、语言风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等。
这些并不要求一股脑地教给小学生,但作为教师,一定要弄懂弄通。
在琢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认识本课在组中的地位与作用,为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课时、选择教学方法做好充分的准备。
胸中有“书”还包括教科书之外的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书等。
这些能为教师分析教材和备课带来便利,但不能否认这些参考书给教师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同,每位教师的教学个性不同,所以不能照抄教学参考书,胸中有“书”但不唯“书”,是我们使用教学参考书的良策。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几点想法(精)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几点想法辽宁省沈阳地区的高中从2006年秋季开始使用《英语》(新标准)教材。
总结几年来的使用情况,一线教师大都认为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改变“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在“教材使用建议”中也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按照这个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了尝试和实践,以下谈谈几个方面的理解和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突出重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分清主次,把握重点,适当地删减或补充教材内容。
删减就是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强化能力训练,淡化知识点训练,减少对语境性词语和句子的教学、训练时间;补充就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增加有关内容的学习和操练的时间,科学地设计任务型活动,引导学生在任务活动中运用语言。
在模块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总体上做好计划,打破年级、模块的界限,把教学难点分散到教材的各册、各个模块中,从而使学生在同一语法现象不断循环反复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语言知识。
二、分散语言知识点,提高再现率针对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先分散语言知识点,然后适时地循环反复地呈现这些语言知识。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在通过一次讲解和一次活动后就完全掌握某些知识,而应该在不断地反复、循环地讲解和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同时,教师也不必要把一个单元中所有的语言点都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而应该适当地分散重点和难点。
对于以前出现过多次并在本课需要归纳的语言点,可以适当地重点讲解和训练;对于新近出现的语言点,则只要求学生理解其在本课的最基本的语义功能,能初步运用即可。
另外,针对语言知识起点高的问题,教师应该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早渗透,重积累。
早渗透是指在进行某些词语或某项语法正式教学之前,先有意识地在前面的课文中少量地、重复性地出现,使学生对其有所接触和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浅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浅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受不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各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全然不同,教材的使用则更有天壤之别。
传统教育的做法是“教教材”,现代教育的做法是“用教材教”。
新课程中提出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树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新理念。
对教材适当加工,但非随意滥用,是“信奉而不唯是”。
我就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工作谈谈我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看法:一、联系实际充实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对教材的例证、材料的充实,使之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教材中有的内容由于诸多原因,没有提供详尽的教学材料。
这时,教师决不能照本宣科,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拓宽知识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诱导学生勇于钻研,积极思维二、变远为近,是教学内容生活化,当教材呈现的问题情景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将其换成熟悉的事物,就是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贴近学生,让学生感知知识就在身边;三、变静为动,使教材生动化。
生动直观的演示,鲜艳动人的画面,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与书本上枯燥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但在使用多媒体将其变静为动时,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四、变死为活,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使教学过程情景化,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设问设置一定的梯度目标,使学生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状态;五、变练为用,是练习的内容应用化。
教会学生学习时很重要的,学以致用,如把一些技能性的练习,变为应用性练习等;六、变少为多,使课程资源丰富化。
介绍与学科相关的发展史、边缘科学等,提高学习的情趣。
总之,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师不能被动地成为教材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
小学教师教育随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
一周的教学工作很快结束。
当自己回顾本周的教学时,我感觉一种成功的滋味,成功源于对教材的适当处理。
这一周五年级教学了找因数和找质数。
对于概念教学来说,这两个知识点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教材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练习量却非常不够。
除了一些概念和方法的教学和练习外,知识点的运用与理解几乎没有,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及时得到训练和巩固。
所以,学生掌握知识非常死板。
当我们在课后的数学从书和其他资料的练习中,我们才发现这一部知识的变式练习是如此之多,如此之难,让许多的同学都摸不着头脑。
例如:一个数既是42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几?
我和另一个数都是质数,我还是一个偶数,我们的和是15,我是谁?
见此情景,我只好在新课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变式的例题教学,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理解因数和质数的运用。
课后,我发现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学生错题的机会少了,推敲和判断的能力提高了许多。
浅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浅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编排方式上的更新都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带来了教学观念、方式的巨大改变。
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每位课改教师面前的任务。
而要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我们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我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
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
下面,结合9加几这节课的例子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9加几这节课是计算课,为使枯燥无味的计算课变的生动有趣,在立足课标,明确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把整节课贯穿于带学生去王城公园玩的情境中,使主题图,例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首先,课件显示了一个学生们坐车来到王城公园门口的情境图,这里我把教材中足球场的情景改为王城公园门口的情景。
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兴趣很高,通过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9+2、9+3、9+6、9+4,从而很自然的过度到一起来研究“9加几”的问题上。
此环节采用了“五个字”中的“改”,改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全班试做9+3这到题。
通过摆学具,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总结出凑十法、假设法、数数法等计算方法。
此环节用到了“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
然后大家一起补充9加几的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排列。
接着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索、寻找算式规律的活动,小组长对本小组找出的规律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做补充,由于找出的规律各异,大家都很好奇,聚精会神听各组的发言,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讨论着、交流着,他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获得愉快的学习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心得体会
听全国特级教师刘德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心得体会11月2日,我来到天津北辰区普育学校有幸聆听了听全国特级教师刘德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专题讲座。
他说深入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深入理解教材的有益补充和发展。
我们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设计意图中的深层次内涵,要让教学目标成为学生由衷的学习需求,而不是来自教师自上而下的硬性指令。
在讲座中他结合人教版的数学课本给我们举了好多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例子。
如:一年级72页的一道连减题,8-2-2=4刘老师在讲座中说为什么我们教师在上课时不能改一改数呢,为什么不能改成有9只小鸡,先跑掉3只,又跑掉2只,还剩下几只?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每个数表示的含义。
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一位教师的课件就是这样做的,草地上有9只小鸡,先跑掉3只,又跑掉2只,问还剩下几只?同学们都知道还剩下4只,因为剩下的4只同学们看的清清楚楚,是看到的4只,而不是算出来的4只,所以说这是一种全直观教学,就是条件和结果全都能看到。
专家建议我们采用半直观教学,就是结果不要让学生看到,要让他们算一算,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刘德武老师的讲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我深深认识到:要想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要以课标为依据,以新教材的内容为凭借,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
我们要力求做到要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
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当然,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
刘老师把教材用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使我受益匪浅,回想这些例子都是自己在教学中经历过的,说明自己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上做的还是很不够。
如何理解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之我见
如何理解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之我见
------听赵东老师《用字母表示数》一节课的再认识有幸观看了赵老师这节《用字母表示数》,颇受启发,他在引领学生学习
用字母表示数时,由学生感兴趣的“魔盒”入手,导入新课,新颖别致。
很好地展示了数学当中的变量关系,过渡自然。
这堂课的精彩之处在于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数学知识,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这节课经历了三次试讲,一次比一次成功。
在每次修改的过程中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大胆创新,放开手脚,注意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内涵(注重函数思想的渗透),目标明确,尊重事实,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和体会到:
1.在今后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能照搬照抄,尊重学生的认知归律,教学中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最大限度的提高其使用价值。
每一堂数学课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充分的挖掘教材的深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并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有新鲜感,这样可以在课堂上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2.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根据实际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教材,找准立足点上好每一堂课,让基础差生也能学得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之我见
二是教材在编排 新知识点引入的各类情境图中 ,明 显 出现 城 镇 与 农 村 的 差 别 。 因 为 农 村 与 城 镇 的 差 别 太 大 ,城 乡文化差异也 大。 为此 ,教师队伍 中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按 教材教 , 即 照本 宣 科 地 用教 材 上 的例 题 进 行 教 学 ;二 是 用 教 材 教 ,即触类 旁通地仿照教材来教。三是打破教材的局限 性 。结合 自身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现 行 教 材 中许 多 数学 例 题 与 学 生 的 生活 实 际 并 不相 符 。 我 国 城 乡差 距 大 ,地 区 差 别 大 。而 教 材 是 统 一 的 , 当然 有 的 地 方 贴 近 学 生 的生 活 ,有 的地 方却 远 离 学 生 的 实 际 。遇 有 这 类 情 况 , 与其 教 师解 说 学 生从 未 体 验 的 生 活来 完成教学 ,倒不如教 师从身边的实际生活 中挖掘出 与教 学 知 识 点相 符 的现 实 案 例 来 进 行施 教 。 这 样 既让 学 生掌握 了数学知识 ,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 自身的生 活 中 ,还 能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何 乐而 不 为呢? 有 些 教学 内容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顺序 ,只要 有 利于 学生的成长 ,教学 内容顺序的调整 ,又有何 不可口 』
是现行教材存在知识与实际相脱离 ,前后连贯知 识 点中间穿插上一章节的其他内容 ,因此学生对知识 的 内 在联 系掌 握 出 现模 糊 。
一
生探 索三 角形分类 的知识 ,又 解决 了知识 的难 点和 关 键 。 又 如 :五 年 级 “ 因 数 与 倍 数 ” 这 个 单 元 中 ,将 最 大公 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别插入到分数部分的约分和通 分 中。 而 在 学 习分 数 知 识 约分 和通 分 时 ,却 又要 先学 习 最 大公 因数 和最小 公倍 数 。这 让学生感 觉知识 支离破 碎 ,难 成 系 统 。 笔者 在 教 学 时 将最 大公 因数 和 最 小公 倍 内容 调整到 “ 因数与倍数 ” 这个单元 中进 行。这样知 识 结 构 就 形 成 因 数 — — 公 因 数 —— 最 大 公 因 数 ; 倍 数——公倍数——最 小公倍数。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就 能比较系统地加以掌 握。而在学习约分和通分时 ,即可 将 最 大 公 因数 和 最小 公 倍 数 知 识 运 用到 约 分 和 通 分 中就 可 以,也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 内在结构和应用。 三 、 活 用 教 材 事 半 功 倍
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捷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
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一、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
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
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老师要先与文本对话,"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老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会本文",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就是能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
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是全文理解上的难点,怎样使学生明明白白地理解呢?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罪恶的子弹""和平之花"的意思,接着,老师可举具体例子说明战争或恐怖活动对和平的威胁,然后让学生模仿举例,用大量的感性认识帮助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假如老师不能"深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的。
二、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保证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指出 : “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 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的重 要 任务 , 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 要使学生 广泛地接触
和了解社会 , 就必须充分开 发 、 利用校 内外的各种课程资 源 , 以利
踪性教 育 、 持续性教育 、 发展性教育 , 甚 至终身教育 , 为学生 的全 面
二、 从生活中来 。 到生活中去 “ 到学生 中去” 就是 在品德与社会 的课程教学 中 , 树立课堂教
学是起点 、 社会实践是过程 、 健康成长是结果 的理念 。 因此 , 我们要 关注学 生教育 的后期发展 ,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成长经历 , 将德
育教育延伸 到课外 , 延伸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 中, 对学生实行跟
使 品德与社会这 门课 程更 能体现德育的针对性 、实效性和主动性 材 , 使学生 的社会生活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的基础 。 教材不是 的要求 ,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 中应将学生的生 : 教学 的唯一 资源 , 学生 的生活世界 、 直 接经验 、 感 知体验都是课堂
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 教学 的重要资源。 材, 不断扩大认知范围, 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 于此 , 我提出以卞见解。
的思想 理念 和课程要求 , 树立 以新校本课程为纲领 , 以课程理念 为 核心 , 以学生 的发展为 目标的卓识 和远见去研究教材。 只有深入地 吃透教 材 , 才能创造性使 用教材 , 才能真正站在 以新课程为纲领 的 高度 , 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 到课 程 中去” 就是要站在 国家课 程标 准的高度去把握教 材 、
言潜 能 , 学会说话 , 学会与人交流 , 只有通 过让 幼儿多说 、 多练 、 多 研 , 2 0 0 7 ( 1 2 ) . 学 习, 才能有效培养 幼儿 的语 言表达能力 , 从 而促进幼儿 的说话 能 力, 最终达到开发幼儿语 言潜能 的效果 。
参考文 献:
[ 4 ] 王金 凤 . 浅谈 幼 儿 1 : 2 语 能 力 的培 养 [ J ] . 科 学大 众 , 2 0 0 8
发展 、 终身发展奠基 。
于课程 目标 的实现 。” 从 这个 意义上讲 , 品德 与社会课 的教学就要
( 作 者单位
湖 北省 襄 阳市 南漳 县 东巩 镇 完全 小学 )
幼儿是祖 国的花朵 , 更是祖 国的未来 , 开展他们 的语 言潜能是 儿 的实 际情况和家庭状况来发展他们 的语 言能力 ,培养他们 的语
创造性 地使 用教材 , 以学生最 直接 的生活经验 、 最有效 的课程 资源 育对象的实 际需要 出发。 目的就是为 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 态和他 和最有效 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 的最优化 , 全面而高效地落实课 们的内心世界 ,一旦发现问题 和隐患就及时调 整品德 与社会 的教 程标准的教 育 目标和教学要求 。 因此 , 教师要站在深刻领会课程标 学进度和内容展开最及时 、 最直接的课 堂教学 。 准的高度 , 深入地解剖 , 面对本地的教育实情 、 教育对象 , 创造性地 使 用教材。
[ 2 ] 张 全 英. 发展幼J L , i  ̄言能 力之 我 见 [ J ] . 科 学大 众 , 2 0 0 8
对 他们将来 正常生活的保 障。所以, 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做到根据 幼 ( 0 2 ) . [ 3 ] 卢 菊仙 . 浅议 小班 幼儿的语 言教 育[ J ] . 科技信 息 : 科 学教
到生活中去。 《 义务教 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 准》 明确指出 : “ 儿童的生活是课 从生活 中来 ,
程 的基础 。” 在社会生活 中, 人们为 了处理相互关系的需要产生 了
“ 从生活 中来” 就是Biblioteka 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体验引进课程资
道德 , 道德作 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存在 于人们 的 日常生活中。 为 了 源 , 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 为学生品德课堂教学 中最珍 贵的“ 活” 教
一
“ 到生活 中去 ” 就是教师要将教 育教学 的最终 目标落实到学生
的日 常行为指导上 , 落实到 良 好行 为习惯的养成上 , 落实到实践能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 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 力 的发展上。 教学不能仅仅停 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 , 要不断地丰
、
从课程中来 。 到课程中去
当前 , 我们 的品德与社会课都是面 向学生群体开展课 堂教 学 , 因此 , 课 堂教 学的计划和预设具有教 育的适应性 、 普遍性 的特征 。 我们要提高教育 的针对性 、 实效性 、 适应性 , 要根据教育对象 的实 际需要进行 因材施教 , 即实施“ 从学生 中来 , 到学生中去” 的教育。 “ 从学生 中来 ” 就是要从 学生教育 的思想状态 、 心理特点和教
育课程 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 是实现教育 目的的重要途径 , 是组 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 而丰富与深化学生 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
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 ,是集 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 会生活实践 。 育 观念 的载体 , 因此 , 课程居于教育 的核心地位。
“ 从课程 中来 ” 就是 教育者要深入 、 透彻地学 习和领会新 课程 三、 从学生中来 。 到学 生中去
( 0 3 ) .
[ 5 ] 马春莲. 在 日常生活中发展 幼儿 的语 言能力[ J ] . 科 学大众 ,
2 0 1 3 — 0 1
治学之 法
,
中有课标 , 教 材随我 用
— —
关于创造性使用教 材之我见
文/ 王晓虎
摘
要: 在对 品德 与社会的学 习中, 只有 掌握 了其课程标准 , 才能努力实现课 堂教 学的有效 性, 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从而 为学 生
.
的全 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 课标 ; 教材; 品德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