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油画_怀孕的女子_的现象主义美学解读
弗洛伊德油画《怀孕的女子》的现象主义美学解读
关键 词 : 弗洛伊德 ; 画; 油 现象 主义 ; 美学
中图分类 号 :2 30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6 4 2 0 (0 90 — 0 4 0 J1. 5 A 17 - 192 0 )3 0 6 - 4
关 于现象 学直 观对 于研 究艺 术 品的 可能性 , 夫 海纳 杜
给 出了答案 , 艺术 品对 欣赏 者而言不 存在什 么秘密 , 因
为二 者处 于 同一 层次 ,不能 人为 割裂 主客体关 系 。
“ 审美 对 象 不 隐藏 任 何东 西 ; 品 的全 部 作 意义 都 在那 里 , 果 如 有什 么 神秘 的话 , 那 也 是 光 天 化 日下 的
家 的创 作行 为 出发 可能导致 的心理 主义偏 向。现象 主 义美 学 的审美 研究 重点 放在 欣 赏者 审美 体验 的角 度 。
始人是 德 国哲学 家埃 德蒙 德 ・ 胡塞 尔(d n sel E mudHusr , 15- 13)它 的 出现 顺应 了欧 洲 当时非理 性主 义 的 89 9 8。
摘 要 : 卢西恩・ 弗洛伊德( c nF u ) I i r d是英国当代著名写实主义油画家。他作于上世纪 6 年代的人体油画<  ̄a e 0 怀孕的
女 子 >从 现 象 主 义 美 学 理 论解 读 , 表及 里 剖 析 美 术 作 品 , 一 杰 作 的 感 性 呈 现 、 , 由 这 主题 再 现 以及 表 现 与 情 感 的 作 用 , 现 表
收 稿 日期 :0 8 1 — 4 2 o— 2 1
究支 点进 行 解读 , 从
卢 西 恩 ・ 洛伊 德创 弗 作 于 上世 纪 6 0年代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中,人格被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超我则代表内化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自我则是平衡和调和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可以看到这三个部分在主人公以及她的画像之间的关系中得以体现。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这位女士本身的人格结构。
在故事中,这位女士被描绘成美丽而神秘的女性,她对自己的外貌和魅力非常自信,但同时又深深地受到社会道德和规范的约束。
这种自信与自我矛盾的情感可以被理解为她内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她的本我渴望追求自己的欲望和梦想,但她的超我却告诉她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
这种冲突使得她在选择和行为上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而与之对应的是,这位女士所拥有的画像也代表了她的人格结构。
在她的画像中,她完全展现了她的本我,没有被超我的规范所束缚。
她的画像是她真实自我的反映,是她内心深处真正的欲望和冲动的具体表现。
然而,当她意识到自己的画像会随着她的行为和选择而改变时,她的超我开始发挥作用,试图控制和指导她的行为。
这种内在的矛盾和压力最终导致了她的毁灭。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主人公与她的画像之间的关系。
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主人公对自己的画像产生了一种病态的依赖和崇拜。
她把自己的真实自我投射到了画像中,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现实世界的种种矛盾和压力。
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无法摆脱自己的超我时,她开始试图摧毁这幅画像,试图消灭自己内心深处的冲突。
然而,这种毁灭只能导致更大的痛苦和自我毁灭。
综上所述,《一位女士的画像》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揭示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作品展现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个体行为和选择的影响。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冲突中寻找自己的平衡和和谐。
弗洛伊德的《胖女裸睡图》
弗洛伊德的《胖女裸睡图》
2008年5月13日,英国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胖女裸睡图》在纽约佳士得以336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43亿元)拍出。
买家是俄罗斯亿万富翁,英格兰球会切尔西足球俱乐部老板——阿布拉莫维奇。
画面描绘的是一位身材臃肿、体重严重超标的肥胖女子,她慵懒地侧卧在沙发上熟睡。
由于画中人苏尔·蒂蕾仍然活在世上,所以它也将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活人裸体画。
苏尔在伦敦西区“就业服务中心”工作,她先是担任“救济金管理人”,后来又升为了“就业服务中心”主管。
苏尔当时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几年时间里零零星星地给弗洛伊德当了9个月的裸体模特。
1995年,弗洛伊德为苏尔成功完成了一幅躺在沙发上的裸睡图。
这幅“胖女裸睡图”被弗洛伊德取名为《沉睡的救济金管理人》。
苏尔说:“为了给这幅画当模特,我在两年时间中只休了3天假。
他每个周末都要我去,所以我连度假都不行,因为我不能晒黑皮肤”。
在为弗洛伊德当裸模时,弗洛伊德送了一幅苏尔的蚀刻画肖像给她作纪念。
2005年时,苏尔以26000英镑将这幅画卖了。
然而,令苏尔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弗洛伊德当年为她画的“胖女裸睡图”竟然价值高达3364万美元。
卢西安·弗洛伊德(1922~2011),表现派画家,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
1922年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建筑师,奥地利犹太人,母亲是德国人。
他是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孙子。
他偏好人物画像与裸体画像
尽管在二十世纪,抽象主义占领了整个艺术世界,但是弗洛伊德
一直坚持表现主义绘画。
美术作品赏析——《孕》
美术作品赏析——《孕》班级:小学教育1202 姓名:袁青学号: 1250812226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静态艺术。
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它包括四大门类:绘画、雕塑、设计、建筑。
而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过美术鉴赏,提高我的艺术品味,吸收前人优秀技法,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这次我要鉴赏的作品是油画《孕》。
作者李自健是中国旅美著名油画家,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邵东县人,1954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8年移居美国洛杉矶。
旅美之前,他创作的《山妹》和《孕》等二幅油画,先后入选中国第六届全国美展和首届油画展,在画坛初露头角。
其"人性与爱"为主题的个人油画作品展,持续于六大洲二十几个国家与地区举办大型环球巡回个展,参观人数达70余万。
画展深刻而感人的主题、质朴而精湛的艺术语言,以及由宏大作品规模所展开的丰富主题阐示,深深地震撼了中西方观众,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而《孕》便是他画展中极优秀的一幅作品。
1987年,十月怀胎的妻子丹慧面临一朝分娩。
李自健执意要用画布将这种人世间母亲孕育的伟大和高贵再现为艺术。
他挥动彩笔,用绵绵情丝去勾画娴静高雅的孕中之妻。
十天之后,最后一笔在油画板上凝固。
这幅油画用时之短、着色之巧、用笔之精是李自健的创作史中从未有过的。
一位日本商人愿意出3000美元买下这幅《孕》。
在上世纪80年代,3000美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对一个还没有名气的普通画家而言,可谓“天文数字”,但李自健舍不得卖掉这幅倾注了心血和爱意的《孕》。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一位女士的画像》是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一幅作品,这幅画是克里姆特在1917年的时候创作的。
在这幅画中,画家展现了一位神秘的女士,她的眼睛深邃而迷人,她的整个形象洋溢着一种神秘而又吸引人的气息。
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来解读《一位女士的画像》,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幅作品,探寻其中隐藏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包括三个重要的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和原始冲动的所在,它是个体内最早产生的、最原始的和最强烈的欲望的追求。
自我是个体的意识部分,是人类知觉和认知的体现,它对应着人类的现实性、理智的一面。
超我则是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内化转化,是人类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准和良心的所在。
当我们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应用到《一位女士的画像》中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幅作品。
我们可以从女士的神秘形象来看。
她深邃的眼神和沉默的微笑都将我们的视线牢牢吸引在她的身上。
这种神秘感可以被理解为她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本我欲望和冲动,她的内心可能充满了不为人知的欲望和情感。
这种欲望和情感可能是潜意识中产生的,无法被人完全察觉,但却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可以从女士的外表和姿态来观察她的自我。
在这幅画中,女士的整体形象展现出一种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气质,她的服饰和姿态都散发着一种自信和优雅。
这种自信和优雅可以被理解为她的自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表现,她将自己打扮得美丽而又优雅,展现出自己在社会中的一面。
这种自我与内心的本我形成了一种对立和平衡,她在外表上展现出自己的一面,但内心却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真实情感和欲望。
我们可以从女士的神秘形象和自我上升到超我层面来解读这幅作品。
超我是个体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和良心的所在,它对应着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女士的神秘形象和自我表现可能是对外部世界和社会规范的一种回避和抗拒,她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产生了某种反感或者抗拒。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摘要】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弗洛伊德通过人格结构学说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构成。
超我部分代表道德规范和理性思维,自我部分则负责平衡现实与欲望的冲突,本我部分则包含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
通过对女士画像中人物的解读,可以看出超我部分在她理智和冷静的外表中体现,自我部分在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中显现,本我部分则在她深藏的欲望和冲动中体现。
整体分析中,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对人格结构的揭示,深刻揭示了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和欲望。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为我们解读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关键词】引言、人格结构学说概述、超我部分的解读、自我部分的解读、本我部分的解读、整体分析、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中,他将人的心灵结构分为三部分:超我、自我和本我。
这一理论是弗洛伊德心理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和其他领域的解读中。
通过对《一位女士的画像》这幅画作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别从超我部分、自我部分和本我部分来解读这位女士的画像,探讨作品中的意义和特点。
通过分析超我部分,我们将关注作品中女士的道德和理想观念,以及她所展现的行为和态度。
自我部分的解读将讨论女士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以及她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和关系。
本我部分的解读将揭示女士内在的欲望和冲动,以及她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情感和欲望。
2. 正文2.1 人格结构学说概述人格结构学说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超我、自我和本我三个部分。
超我代表个体内化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是个体内化社会规范的内在镜像;自我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中心,负责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需求;本我则代表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追求即时满足和快乐。
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心理结构。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一位女士的画像》是卡米尔·福尔坦斯于1853年创作的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描绘了一位优雅的女士坐在椅子上的画像。
这幅作品引起了人们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探讨这个话题的思考框架。
通过对《一位女士的画像》进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女性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欲望和冲突。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包括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代表了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是人格的原初部分;自我代表了个体的现实自我,是人格的中介部分;而超我则代表了道德和理想的一部分,是人格的精神部分。
通过将这一人格结构学说应用于《一位女士的画像》中,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女性内心世界中的欲望、理想和冲突。
我们可以从画中女士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来分析她的本我。
女士的眼神显得深邃而专注,似乎在某种欲望或冲动的驱使下凝视着远方。
她的面部表情也显得安静而内敛,似乎在压抑着内心的某种欲望或情感。
这种深深的欲望和冲动可以被视为女士内心深处的本我,代表了她原始的、原初的欲望和冲动。
我们可以从画中女士的坐姿和周围环境来分析她的自我。
女士端坐在椅子上,姿势端庄而得体,似乎在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
她周围的环境也显得整洁而有序,似乎在体现她的自我对现实的整理和控制。
这种自我对于现实的整理和控制可以被视为女士对自我的表现,代表了她在功能和现实方面的自我调整和抑制。
我们可以从画中女士的服饰和姿态来分析她的超我。
女士身着一袭华丽的礼服,手持一朵鲜花,整个造型充满了高贵和优雅的气质。
她的姿态也显得坦然而端庄,似乎在体现她对于理想和精神的追求和表达。
这种对于理想和精神的追求和表达可以被视为女士的超我,代表了她对于道德和理想的追求和表达。
我们在对《一位女士的画像》进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的解读时,也需要注意到这种解读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主观性。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是心理学领域中一种经典的理论框架,用来解释个体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表现。
这一理论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个体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欲望和冲动,自我代表个体的现实自我和理性决策,超我代表个体内化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来解读一位女士的画像,以便更好地理解她的心理结构和行为特征。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女士的本我。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个体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的来源。
在这幅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士的眼睛里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欲望。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和迷茫,这表明她内心深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情感。
她的微笑也显示出一种满足和愉悦的情绪,这可能是她满足了某种本能的欲望或冲动所带来的愉悦感。
从她的眼神和微笑中可以看出,这位女士的本我是充满了各种欲望和冲动,这些欲望和冲动可能是她生活中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女士的自我。
自我代表个体的现实自我和理性决策能力。
在画像中,女士的面部表情显得自信和冷静。
她的姿势和神态都显示出一种理性和成熟的气质,这表明她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理性决策能力。
她的服饰和化妆也显示出一种对外界的意识和关注,这表明她对自身形象和外在表现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调节能力。
从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女士的自我是比较理性和成熟的,她能够通过理性决策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同时也注重自身形象和外在表现。
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位女士的超我。
超我代表个体内化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
在这幅画像中,女士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温柔和善良的气质,她的微笑也显得亲切和和善。
这些特征表明她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来影响他人和社会。
女士的着装和化妆也显示出一种对社会规范和审美标准的尊重,她的外表整洁得体,符合社会上对女性形象的期待。
从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女士的超我是比较强烈的,她内化了社会上的道德标准和规范,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外表来展现出对社会的尊重和责任感。
乔治灵魂名画赏析
乔治灵魂名画赏析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rederick Watts)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灵魂表现而闻名。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创作了许多精美的肖像画,其中最著名的是《Hope》和《Love and Life》。
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对人类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灵魂画家。
《Hope》是乔治·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双膝跪地、头低垂的女子,她手中拿着一根断裂的长号。
画面中的女子看起来疲惫而绝望,但她的眼睛却依然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这幅画作于1886年,当时正值弗洛伊德的晚年,他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已经七十多岁了。
这幅画作的主题是希望,它传达了弗洛伊德对人生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画中的女子象征着人类的希望,她的坚定和乐观让观者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
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誉为“最能代表19世纪的精神和理想”的作品之一。
另一幅著名的作品是《Love and Life》,这幅作品创作于1884年,是弗洛伊德的另一部杰作。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年轻的女子坐在一张宝座上,她手中拿着一束玫瑰。
画面中的女子看起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她的眼睛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
在她的身边,有一只天鹅和一只孩子,象征着爱和生命。
这幅作品传达了弗洛伊德对爱和生命的理解,他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幅作品在当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灵魂画作之一”。
乔治·弗洛伊德的肖像画以其深刻的灵魂表现和对人类内心的洞察而闻名,他的作品传达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通过他的画作,向观者展示了对人类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灵魂画家。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且至今仍然被世人所赞美和珍视。
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它们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是他的心理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它对于理解人类的心理过程和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解读《一位女士的画像》这幅画时,可以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来分析画中女性形象所代表的人物特征和心理状态。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人的心理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原始、冲动的部分,追求快乐的满足,没有意识和道德感;自我是人的现实部分,管理和控制冲动,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是人的内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代表人的道德和伦理意识。
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女性形象有一种柔和、温暖的面部表情,这可以被理解为自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平衡。
她的眼睛明亮而冷静,表明她具有一定的理性和警觉性,这可能是超我对她行为的监督和约束。
她的头发整洁而井然有序,可能代表她的自我有着一定的自律和控制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还强调了个体的性本能和冲动对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
女性形象的嘴唇微微张开,显示出一丝诱惑和欲望,这可能代表她内心中存在一种欲望的冲动。
她的玫瑰红唇可能是对性欲望的象征。
女性形象的服装也呈现出红色和紫色的调调,这些颜色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代表着性爱和欲望。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主张人的心理发展是通过童年经验和童年创伤来塑造的。
女性形象的面部表情和姿势都呈现出一种无私和柔和的特征,这可能表明她在童年时受到了一些干扰和创伤,导致她形成了这样的性格特征。
她的眼睛深邃而柔和,可能是对于她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和冲突进行了内化和消化。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还强调了潜意识的重要性,潜意识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女性形象的表情和姿态都呈现出一种内敛和含蓄的状态,这可能代表着她潜意识中隐藏着一些情感和感受,这些情感和感受可能对她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女性形象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对其表情、姿态和服装的解读,可以理解其自我、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平衡和冲突,以及童年经验和潜意识对其个性和行为的影响。
女性油画艺术解析
女性油画艺术解析当代女性油画,虽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状,但是由于女性的历史和文化结构等原因,女性油画在创作题材、模式和意义上均有相似之处。
女油画家摆脱不了自身题材的诱惑,实际上是摆脱不了将生活中的心境陈述出来的诱惑。
在观念的多元与手法的多样中,女油画家以独特的视角对自身的题材进行了全新的演绎。
一、女性经验的描写女画家作为创作主体,敏感地体味着这个世界的细微和善意,真切地经历着情爱、婚姻、生育、哺乳的过程,并细细品味着生活给她们带来的幸福、痛苦、欢笑与无奈。
如“母与子”的题材经常出现在女画家的作品中,这是由女性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
作为女人,最强烈、最重要的体验莫过于做母亲了。
画家阎平的作品就大多表现的是母亲和孩子的亲密相偎,是将作为母亲的女人对生命和情感的体验,和她们对孩子精妙细腻的纯情母爱用热烈的绘画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激情又相当个性化地表现出来。
虽然她的画面毫无该题材常配置的温馨背景,而呈现出一派凌乱的生活场景,比如一边是散落的作画工具,另一边是母亲与孩子亲密游戏的场面,整体反映出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处境,但是我们总是能从画面中体会到一股暖暖的母子情深之意,感受到画家作为母亲的幸福感和在忙乱之中仍然自得其乐的满足。
二、象征物的隐喻“花”的题材几乎是每一位女画家都偏爱的,从本质上可以说是女美天性的表现。
然而,新时代的画家对“花”做出了与传统截然不同的表达。
“花”在女画家的笔下,不仅仅是“花”的本意———收缩、开放、欲望、记忆,还展现着女性心灵的隐秘世界。
20世纪90年代美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弗吉尼亚•奥基芙的“花”对当时中国女画家影响颇深。
特写式的描绘、超大比例的画面,使画面的花朵有了某种“性的暗喻”。
画家本人声称自己是想画出“花的精神”。
我们能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强烈的女性意识,一种对生殖崇拜和自身价值的确然之感,一种欲望之惑。
奥基弗画作中永恒的欲望之花表现出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手段,给观者带来的是全新的审美诱惑。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是他对个体心理结构的理论描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篇文章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角度对《一位女士的画像》进行解读。
让我们来看看本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它包括个体的原始欲望、冲动和本能。
在这幅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士深沉的眼神和微笑,这显示了她内心的欲望和冲动。
她的眼神表达了一种渴望和追求,而微笑则可能显示了满足感和快乐。
女士手上的花束也可以看作是她本我中的冲动和欲望的象征。
这些冲动和欲望可能来自于个体的本能需求,例如食物、性欲等。
接下来是自我。
自我是中间部分,它主要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同时也与现实世界进行适应。
女士画像中的自我可以通过女士眼睛中的光芒来体现。
这种光芒可能表示她对自我目标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她的微笑和眼神都给人一种亲和力和自信,显示了她对自我的认同和接纳。
我们来看看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内在的部分,它包括个体内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女士画像中的超我可以通过她的着装和举止来体现。
她穿着考究的连衣裙,举止优雅,这显示了她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和道德标准的内化。
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我们可以解读《一位女士的画像》。
女士深沉的眼神和微笑表达了她本我中的欲望和冲动,而她眼中的光芒和自信的微笑则显示出她自我的追求和接纳。
她的着装和举止体现了她超我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内化。
这种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这幅画作深层意义的方法,并且也启发我们思考个体心理结构与形象表达之间的关系。
美术作品赏析——《孕》
美术作品赏析——《孕》班级:小学教育1202 姓名:袁青学号: 1250812226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静态艺术。
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它包括四大门类:绘画、雕塑、设计、建筑。
而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过美术鉴赏,提高我的艺术品味,吸收前人优秀技法,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这次我要鉴赏的作品是油画《孕》。
作者李自健是中国旅美著名油画家,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邵东县人,1954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8年移居美国洛杉矶。
旅美之前,他创作的《山妹》和《孕》等二幅油画,先后入选中国第六届全国美展和首届油画展,在画坛初露头角。
其"人性与爱"为主题的个人油画作品展,持续于六大洲二十几个国家与地区举办大型环球巡回个展,参观人数达70余万。
画展深刻而感人的主题、质朴而精湛的艺术语言,以及由宏大作品规模所展开的丰富主题阐示,深深地震撼了中西方观众,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而《孕》便是他画展中极优秀的一幅作品。
1987年,十月怀胎的妻子丹慧面临一朝分娩。
李自健执意要用画布将这种人世间母亲孕育的伟大和高贵再现为艺术。
他挥动彩笔,用绵绵情丝去勾画娴静高雅的孕中之妻。
十天之后,最后一笔在油画板上凝固。
这幅油画用时之短、着色之巧、用笔之精是李自健的创作史中从未有过的。
一位日本商人愿意出3000美元买下这幅《孕》。
在上世纪80年代,3000美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对一个还没有名气的普通画家而言,可谓“天文数字”,但李自健舍不得卖掉这幅倾注了心血和爱意的《孕》。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一位女士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画家巴达西亚斯与画中女主角多丽安·格雷相遇,并随之展开的一系列事件。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篇文章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出发,来解读小说中的主人公。
首先,我们来谈谈本我。
本我是人的本源,是由我们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
在小说中,巴达西亚斯就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一开始他对多丽安的迷之深情就体现了他强烈的本我欲望。
同时,他也很自私,总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来思考问题。
他拒绝了多丽安带他见她母亲的请求,因为他觉得这会影响他们的感情,而不是考虑多丽安的需要。
其次是自我。
自我是我们意识的核心,担负着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关系的任务。
在小说中,巴达西亚斯的自我表现出了两面性。
一方面,他试图控制他的本我欲望,不再去追求多丽安,甚至烧掉所有与她有关的物品。
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体现了自我对本我的控制和调节。
另一方面,他也很难调解自己的欲望和现实,在得知多丽安手绘的肖像中藏有他真实面貌时,他彻底崩溃了,放纵本我中的欲望,去追求自己的诉求。
总的来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巴达西亚斯是一个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刻画的复杂角色。
他在本我欲望和超我道德感之间不断挣扎,自我扮演了控制本我和平衡超我的任务。
同时,他那种自我中的两面性也让人不禁想起了人格分裂症。
这篇文章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分析,阐述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中三种心理结构的作用和关系,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浅析弗里达绘画中的母性情结
摘 要: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是20世纪初墨西哥重要的女艺术家。
在西方70年代女性主义出现之前,她就是一位自我意识和个性风格相当强烈的女画家。
她最具代表性的,是她自白性的肖像画。
独特的个人经历、墨西哥当时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影响到弗里达的创作,形成一种与西方超现实主义相呼应的“魔幻主义绘画”。
本文主要讨论弗里达关于母性题材的绘画,结合弗里达的个人经历,解析弗里达绘画中体现的对于生育的渴望与绝望,以及她作品中流露的痛苦与力量。
她以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进行的记录,正是她体验与转移痛苦,并在绘画中得到解救的方式。
关键词:弗里达;母性缺失;痛苦宣泄;艺术救赎;疗愈性Abstract: Frida Kahlo is a key Mexican female artis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efore the advent of feminism in the West in the 1970s, she was a painter with strong self-awareness and personalized style. Her typical representative was her confession-like portrait. Her creations were influenced by her unique personal experiences, the then social environment in Mexico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us a “magic realism” corresponding to the Western surrealism was develope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Frida’s maternity-themed paintings, and, combining with her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zes the desire for and the despair about reproduction reflected in her paintings, as well as the misery and strength revealed in them. The record she made with a unique feminine exquisite brush was just the way she experiences and transfers misery and seeks salvation in painting.Key words: Frida; lack of the role as a mother; misery release; art redemption; cure图1 弗里达与剖腹产一、母性的渴望与绝望《圣经》对母性有两个层面的阐释:第一,从夏娃,她承受生育之苦以作为上帝对女性劣等性的惩罚;第二,从圣母玛丽亚,她代表了母性的无上荣耀,这是作为她把自己彻底奉献给上帝的表彰。
弗洛伊德的孙子画出价值2.5亿的史上最丑人体油画
弗洛伊德的孙子画出价值2.5亿的史上最丑人体油画
弗洛伊德的孙子画出史上最丑人体油画,却价值2.5亿!
“胖女裸睡图”
英国伦敦女子苏尔·蒂蕾
最贵活人裸体画胖女裸睡图值1800万英镑
英国著名画家路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画的一幅巨型裸女画,于纽约佳士得拍卖,预料成交价可达3500万美元(约2.45亿元人民币),大有机会创下在世艺术家作品成交价格的纪录。
价格有望创纪录
这幅裸女画《沉睡的救济金管理人》(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作于1995年,是首次拿出来拍卖,画中是一个大胖妇人肉体横陈在一张沙发上酣睡,满身赘肉。
女主角是来自伦敦的女公务员蒂利,现年51岁。
她当年是由澳洲表演艺术家鲍厄里推荐给弗洛伊德当模特儿的。
拥有这幅画的一位欧洲私人收藏家特地拿出来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估计可以3500万美元成交,大有机会打破另一在世艺术家孔斯(JeffKoons)的作品《牵挂的心》(Hanging Heart)去年创下的2350万美元纪录。
这幅画在伦敦佳士得举行预展,首度展现在观众面前。
模特儿体重127公斤
现年85岁的路西安·弗洛伊德,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孙子。
他选的模特儿,很少有传统的俊男美女,他似乎特别受到一些怪异体型人物的吸引,像是特别臃肿的蒂利。
他也很少让模特儿摆出“自认最美的姿势”,而是躺着、睡着、叉开腿坐在沙发上等最不提防状态。
然而他表达的,并非一种自由安适的舒服,而是毫无掩饰的缺点暴露。
而蒂利当时体重达280磅(约127公斤),正好投路西安所好。
他指蒂利正好展现人们从未看过的一面。
浅谈以体态丰盈的女性形体油画,揭露西方画家特殊的艺术癖好
浅谈以体态丰盈的女性形体油画,揭露西方画家特殊的艺术癖好聊一聊18世纪法国画家弗拉戈纳尔,他的艺术特色是:洛可可风格,以丰富的色彩、缥缈氤氲的背景、细腻的光影效果装饰主体人物,整个画面具有情色内涵。
弗拉戈纳尔擅长描绘和女性有关的题材,比如,那幅《快乐情人》《秋千春光》《带土拨鼠的女孩》《爱之泉》《被偷的吻》等等,不过,弗拉戈纳尔的作品曾在数十年间被人遗忘殆尽,只因为涉及情色内涵的画风,然而到了后来,弗拉戈纳尔则被认为是其时代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我们现在先简单谈谈弗拉戈纳尔笔下的那幅油画《门闩》:这也是一幅蕴藏情色画风的女人油画,整个画面从背景细节到主体人物都是浓浓的暖色调,单看画面的色调光线,就可以让人瞬间迷恋沉醉其中,非常温馨舒适又浪漫的环境氛围,画面左边的酒红色围帐,热情如火,柔滑金属般的床单以及不是很清晰的绒毛枕头,加上朦朦胧胧的光线,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充满激情浪漫的闺房,具体说是女性的闺房,画面最左边角落、画面上方、画面右下角的阴影,与主体人物的亮光,它们的明暗效果,使整幅画作散发出强烈的戏剧效果,画家没有将所有背景细节掩盖在阴影里,而是用红色的围帐装饰背景,这为主体人物的出现做了完美的衔接——画面右边亮光处有一扇黄色的门,身穿灰白夏装的男子就是从这门进入女人香房的,一踏入门的那一刻,他就能感受到暧昧诱惑的气息,如果没这红色围帐,那这房间就显的太空荡荡了,而这红色围帐又能点缀画作的主题——暧昧诱惑,男子左手搂着女人的腰,右手向外伸展,女人的左手也向外伸展,左手搭在男子的手臂上,男子踮起脚尖,女人摆动着腰与腿,这一男一女呈现给人们的是跳舞的姿势,这是亲密的情调舞,透亮的光线落在他们身上,就好比聚光灯,此处的明暗效果又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感,身穿黄色外衣的女人微闭着双眼,沉醉在曼妙的舞姿中,或许由于光线太亮,我们看不清女人具体的表情,只能从她的姿势动作感受其愉悦的内心情感,弗拉戈纳尔作品《门闩》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右下角有一束红花,画面左边靠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颗苹果,它们都不同程度的暗示着作品的主题寓意,首先,“红花”说明了男女之间的情人关系,“苹果”则隐喻着诱惑,这是夏娃在伊甸园受到诱惑的苹果,苹果在这幅画中出现,则说明了这是一对关系不纯洁的男女,他们是不正当的情侣关系,或许是因为这颗苹果,画作的情色内涵油然而生。
从图像学角度析弗洛伊德绘画及其影响——以《床上的裸体女孩》为例
从图像学角度析弗洛伊德绘画及其影响——以《床上的裸体
女孩》为例
杜沂霖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床上的裸体女孩》是卢西安·弗洛伊德198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作品中弗洛伊德用大胆、多变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全身毫无遮掩,神情显得十分悲伤的女孩形象,整幅作品色彩表现采用厚涂法,肌理效果强烈;画面从较高的视觉迫近点切入,人物线条呈环状的Z字形,人物独有的情态和湿润的画面质地营造一种令人震撼的效果.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按图索骥”,人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弗洛伊德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心理特点及哲学观念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作为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弗洛伊德绘画对中国具象绘画的发展也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辐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对“新生代”潮流的兴起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并对当下艺术家的创作具有指向性的意义.
【总页数】2页(P85-86)
【作者】杜沂霖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图像学角度分析周昉绘画--以《挥扇仕女图》为例 [J], 郑蓓蓓
2.伦勃朗绘画解析—从图像学角度解析《夜巡》《圣彼得的拒认》《扮成圣保罗的伦勃朗》三幅作品 [J], 杨雯淇
3.\"工而不板,研而不甜\"\r——从图像学角度解析仇英的绘画作品 [J], 杨紫涵
4.图像学视域下的绘画艺术
——以马蒂斯《红色的和谐》为例 [J], 张宇
5.从图像学角度解析顾闳中绘画
——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 [J], 胡田;李永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画里女人的一生,感动哭了!天真、青春、韵味
油画里女人的一生,感动哭了!天真、青春、韵味女人的一生,到底要经历多少故事?关于女人的话题,总是无穷无尽。
因为对于女人,人们总能赋予太多的意义。
一生安然的女性,可以叫平庸也可以叫幸福。
充满坎坷的女人,可以叫悲剧也可以叫有戏剧性。
所以女人的一生,就是一出大戏。
而这些戏,可以尽在画中。
克里姆特《女人的三个阶段》,婴孩、年轻母亲、老女人。
克里姆特《女人的三个阶段》是幅非常富有哲理的作品,它将女人不同时间阶段的三种身份和状态,融合在了一个空间中,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一个女性一生的变化。
而女人的第一个阶段,是婴儿和孩童。
1儿童时期鲁本斯《两个熟睡的婴孩》当我们还是襁褓中的女婴时,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无论这个花花世界有多少风雨和喧嚣,人生于我们就是吃和睡。
这幅《两个熟睡的婴孩》表现了一男一女两个婴儿熟睡时的场面。
画家摒弃了一切背景和多余的事物,将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两个婴孩身上。
鲁本斯画人物很有特点,小婴儿在他笔下是那么的胖胖和红润。
画面的色调也沿袭了巴洛克艺术风格,整个作品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极富动感。
这一切都体现了熟睡时婴儿的无忧无虑。
弗洛伊德《婴儿》而弗洛伊德画中的《婴儿》,似乎更加的安详一些。
作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画家,弗洛伊德用他一贯的表现主义手法,画出了一幅不同寻常的婴儿肖像。
布罗格的小女孩系列当女婴渐渐长大,她就变成了小女童。
那些纯洁唯美又天真的小女孩形象。
那些满脸稚气的小女童,在他近乎摄影般细致唯美的画面中,显得是那样的恬美和理想化。
布罗格《姐妹》苏汉臣《冬日婴戏图》(局部)此时的小女孩,也喜欢和更多的其它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了:布罗格《姐妹》,表现的正是这样一对姐妹在田野中拾核果的画面,她们手中捧着拾到的核果,在草地上小憩一番;苏汉臣《冬日婴戏图》中,一个小女孩和身边的小男孩拿着他们的玩具,在逗着旁边的猫咪不亦乐乎。
小女孩的世界,是天真而快乐的。
艾轩西藏女孩系列而有时,小女孩的世界也充满着恐慌和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现象学是在20世纪初产生在欧洲的哲学思想,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 d m u n d H u s s e r l, 1859—1938)。
它的出现顺应了欧洲当时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所以很快就流行起来。
胡塞尔以全新的方式重建本体论和普遍性。
在他看来,过去取得的科学、哲学成果并不能证明自身是绝对正确的,因此就不存在一个判断上绝对的标准。
为了进行认识批判以找到正确地认识方式,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核心概念———“现象学还原”。
所谓“现象学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1]P34。
要把所有超越之物“悬置”起来,将它们置入“括号”之中沉而不论。
具体地说,又包括历史括号法和存在括号法。
这里我们对现象学本身不做过多讨论,只是借用它“回到事物本身”的概念,来解读大画家作品的创作本意,从而得出作品“普遍的审美意义”。
现象学在发展中被引入了美学领域,形成了现象主义美学。
法国哲学家杜夫海纳(M i k e l D u f r e n n e, 1910—1995)是现象主义美学集大成者,他以现象学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美学原理体系。
借助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杜夫海纳给予美学基本问题以新的言说。
在杜夫海纳看来,对感觉与知觉的分析是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2]P31。
在他的理论著作《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杜夫海纳重点讨论了审美对象问题,其特点是从欣赏者的角度看问题。
这就避免了那种从艺术家的创作行为出发可能导致的心理主义偏向。
现象主义美学的审美研究重点放在欣赏者审美体验的角度。
关于现象学直观对于研究艺术品的可能性,杜夫海纳给出了答案,艺术品对欣赏者而言不存在什么秘密,因为二者处于同一层次,不能人为割裂主客体关系[2]P31。
“审美对象不隐藏任何东西;作品的全部意义都在那里,如果有什么神秘的话,那也是光天化日下的神秘。
”[3]P109以现象主义美学理论为研究支点进行解读,从卢西恩·弗洛伊德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人体油画《怀孕的女子》(以下简称弗洛伊德油画《怀孕的女子》的现象主义美学解读叶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卢西恩·弗洛伊德(Lu ci an Fr e u d)是英国当代著名写实主义油画家。
他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体油画《怀孕的女子》,从现象主义美学理论解读,由表及里剖析美术作品,这一杰作的感性呈现、主题再现以及表现与情感的作用,表现了弗洛伊德油画的艺术特质,映射出画家独特的艺术功力和审美风格。
关键词:弗洛伊德;油画;现象主义;美学中图分类号:J21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2009)03-0064-04收稿日期:2008-12-14作者简介:叶帆(1984-),男,汉族,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油画。
《怀孕的女子》(1960-61)杰奎琳·利兰收蒇第28卷第3期武夷学院学报Vol.28No.3 2009年6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JUNE.2009《怀》)画面本身出发,可以得到现象还原后的真实。
作品:《怀孕的女子》,布面油画91.5×71c m,创作于1960-1961年,杰奎琳·利兰收蒇。
一、感性与感性的呈现感性在接触作品之时,我们首先感觉的是物质上的存在。
对这幅画而言,最先发给人们的信息是质料:一幅一米见方的画布,上面堆积着不同方向铺开的颜料。
如果单从物品的感性角度来说,它的确是这么一件由画布、颜料和木头组成有规则的组合体。
在现象主义美学中,构成艺术品的物质质料和艺术质料被区别开来。
在该油画作品中,物质质料是画布、颜料和木质画框,而艺术质料是线条和色彩。
对于这幅画来说,其物质质料无疑是非常普通的,是油画《怀》赖以形成的物质质料,艺术质料(线条和色彩)存在的载体;但是应该承认它的艺术质料是艺术品,这是进一步讨论作品意义的基础。
这就是现象主义美学所谓的“感性”。
呈现在审美知觉使物质质料隐去,艺术质料显现出来之后,艺术品的感性就向主体呈现,这是主体意向性活动的第一阶段[4]P91。
从主体呈现分析作品《怀》,其写实手法十分突出,是典型的具像的再现艺术。
作品表现了在接近光源的室内一角,一位熟睡的半裸的少妇,一张深色旧沙发,和盖在少妇怀孕的腹部的一条棕色毯子。
从色相上看,所有物体都按照它们原本的固有色彩来表现,显得很朴实。
色调比较灰,总体上是暖调,因为图片不是原作,所以色彩上会稍有偏差。
作品采用了三角形构图,画面稳定,构图饱满。
节奏明快,光源强,明暗对比强烈,素描关系被作者强化。
画中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晰,毫不拖泥带水,特别是背景的暗衬托出人体的亮,明亮的光毫无保留的把物体的轮廓照得一清二楚,在人体周围投下了小片的阴影。
这幅画主体呈现就是———一位熟睡的半裸孕妇明亮的油画。
二、主题与主题的再现主题物质质料建立艺术的再现形象,为感性提供了意义的统一,这个意义统一就是“主题”[4]P90。
在对感性所建立的艺术世界已经有了初步体验基础上,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主题”就有探究的依据。
画上的色彩、线条已经脱离画布成为独特的艺术语言。
我们必须承认,虽然画面上的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但是这决不代表这里再现的世界是以现实为蓝本的。
这是因为经过创作过程中的有目的的大胆取舍,生活已经被精炼而成为艺术了。
不论形象艺术还是抽象艺术,感性的艺术质料已经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符号,生活也就被艺术化了。
感性进一步形成的再现形象,主题也就从中浮现出来,统领感性,给感性以意义。
本作的主题是沉浸在宁静梦乡当中的少妇,当然用平铺直叙的语言来解释只能是这样的,必须结合感性和再现才能真正理解这一层次的含义:孕育新生命既幸福也艰辛。
再现所谓的再现并不是我们一般而言的“再现艺术”中的再现。
这里的“再现”指的是艺术品的感性开始在观赏者的意识———身体里活起来,我们的审美认识活动真正卷入了对作品的体验当中,是对作品主题的直接反映,并且借助想象丰富和完善对作品的认识,从而进入作品再现的世界当中[4]P91。
这是审美意向性活动指向主题的第二阶段。
作品《怀》展现在我们眼前是一幅室内的景象,光源(也许是外光)离模特儿很近。
失去光泽的旧沙发、灰暗的墙壁以及深色的毯子,这一切暗淡色彩的紧紧包围之中,画面正中的身躯特别醒目。
整幅画中到处都跳动着笔触,沙发、毯子干涩的用笔和笔触在皮肤上制造的光滑质感形成鲜明对比,笔触最富动感的地方也在少妇的躯体上。
这是一位睡着了的少妇,她半躺在沙发的靠背上,头朝向右侧轻轻靠着沙发,我们只能看见她的左半边脸。
她稍微有些卷曲的黑色长发轻轻盘在脑后,清瘦的脸上有着较高的颧骨、细长的黑眉、不太深的眼窝以及突出的眼睛、较扁的鼻子和依稀可见的鼻孔。
就从这样的头部五官特征上看,她也许带有东方黄种人的血统。
从她裸露着上半身看,她显得比较瘦削,皮下脂肪极少,肌肉的走向、骨点,甚至皮下静脉都清晰可见。
双肩微微地向前探,似乎在挣脱周围深色物体的束缚,又好像在积蓄力量。
她覆盖着毯子的腹部稍稍隆起,可以看出她怀有身孕。
因为怀孕的缘故,她的乳房显得和瘦削的体型很不相称,既鼓胀又挺拔。
生理资料显示,妇女在怀孕初期,乳房增大,并且会变得坚实和沉重一些。
乳头周围深黄色的乳晕上小颗粒显得特别突出。
显然这些生理特征都被细心的画家艺术地记录下来。
她的动态给人一种平静中既紧张又放松的感觉。
但是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有一股顽强的生命力正在她的体内涌动。
除了叶帆:弗洛伊德油画《怀孕的女子》的现象主义美学解读·65·武夷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少妇以外,画中还暗含着一个未出世的生命,这个隐藏的生命强化了她所在的母体的生命力,两个生命互为条件———少妇正在孕育着小生命,小生命成为激发少妇活力的内因。
然而生命又是脆弱的,对于孕妇和未出世的孩子来说尤为如此。
少妇身处的环境似乎就是一个理想的避难所,柔软的沙发和毯子包裹着她的身体,裸露出胸部能使她自由地呼吸。
但是生命的本能又拒绝这样的保护,它要求解开束缚,以至于睡梦中的人也出现了紧张的肌肉,夹紧的双臂,微微张开的嘴巴,扭动的头部也在试图挣扎。
表面的平静掩盖不住内心的紧张,画面的深层隐藏着骚动的情绪。
三、表现与情感作用表现作品结构的最后一个层次———表现,顾名思义,就是审美感知在作品主题的理解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主题中再现形象的明确性得到肯定[4]P91。
而在表现中,意义就有了多重性和不确定性。
对于不可穷尽性的原因,杜夫海纳认为它可能源于人的本性。
因而可以说,表现层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作品与人性相通的最高层。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由于艺术品天然的含有作者的主观性和欣赏者的主观性,因此作品本身就具有了准主体性。
审美对象在自己内部开辟出一个内在领域,这个领域具有时空结构性质,但又不同于客观世界的时空,它使审美对象在审美经验的开展之中随之拓展开来,丰富自身[5]P37。
由于审美对象具有一个感性基础和一个内在世界,它变成一个自在自为的艺术世界,这种准主体性能够与审美主体互动交流。
情感这里是指审美直觉最高阶段的情感,不是生活中的具体的情感[4]P91-92。
而是一种知识,是主体介入客体艺术世界之后的“反思”。
情感的一端是现实世界,另一端是表现世界,它在其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主体呈现在审美对象中,对象展示人的主体特性。
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提示表现世界的情感。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中的情感也是审美知觉的关节点,在这个点上,审美知觉和审美对象世界达到了高度辩证统一。
回到讨论中的作品。
就像感性与主题紧密联系一样,表现也离不开主题。
在睡梦这个主题中,作品已经向我们展现了相对于我们现实世界而存在的一个艺术世界。
虽然这幅作品本身没有什么情节性的延伸,但我们可以从自己的世界中找到对那个艺术世界的体验。
不要回到图式、构成等等前阶段的问题上。
现在我们面对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睡着了的女裸体了。
通过再现阶段的有节制的想象,包括对于画面深层次隐含元素的思考,这一世界已经活起来了,它已经进入了与观者身心交流的阶段,因此观众也深深地卷入到了作品之中。
这时的作品更进一步的向我们打开了内在世界的大门,更多的意义呈现出来。
艺术作品并不等于审美对象,只有艺术作品按照审美的目的被知觉、艺术作品的存在在知觉中显示出来的时候,才是审美对象。
简言之,艺术作品加上审美知觉才是审美对象[4]P88。
艺术世界中的意义和体验的确是不可穷尽的,说白了,就是一百个观众心目中有一百个不同的汉姆雷特,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尽相同,而体验的深度也不同。
情感在此时的作用,就是联系着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