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

合集下载

从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看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

从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看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

化第一次在现代时期成为物质生产总体上 的一 义 、 明确提出:我想重新确定十 “
个重要力量 ,其次文化是六十年代以后政治斗 信守的观点。 八世纪文学研究的方向 , 建立融合各受压迫阶 争的一个领域 ,是政治冲突之媒体的一部分} l I 。 3当代西方 文学批评的特点 层的全面分析,以使这一领域 的研究能推进女 从这个意义上讲 :文化主义属于一个特定 的历 “ 当代西方文学批 评在走 向跨 文化融合 而 权主义的 、 的、 反帝 反种族歧视的 自由政治目的 史空间和时间”。 【这其中 , 了男性中心主义 形成一种文化诗学的过程中, 】 1 内化 虽然方法各异 , 却 ……意识批评 应成为 再现过 去进 步观点 的方 阅读策略与价值 的女性批评能够逃逸出父权制 呈现出几种鲜明的共同特征。 法, 成为支持当代激进变革的基础, 而这是通过 文化制约而最终重构出 自己的批评或言说标准 3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 的跨 学科性 。这种 把有权者的文学改造使其为无权 者服务来实现 . 1 吗?历史作为文学的“ 文本外 围” 是一个一统意 跨学科性是建立在跨文化融合的基础之上 的, 的” 。 识形态杜撰的连续性神话 吗? 尤 能体 现出当代西 方文学批 评 的文 化研究 取 结论 要 回答上述问题 , 就意味着你不仅要成为 向。这种跨学科性是以解构的方式吸收多元理 当代 西方文学批 评的实 践活动往往 是诊 文学批评家 , 而且还必须成为文化批评家 , 正如 论达到重建文学研究新理论的目的。 例如 , 女性 断性 的。 就象一位内科 医生或精神分析 医生为 “ 当代英 国学者大卫 ・ 戴奇斯所说 , 现实的批评应 主义文学批评在一开始就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 确诊一桩病例要快速检查病人身体或心理症状 该是这样的 :它把 自己同全部文化活动的综合 上 的独立学科 , 在于现有学科之 中, “ 它存 又游离 的细节, 以实施急需 的治疗 , 文化研究 的实践者 体连袂起来 , 而文学的生产只作为其 中一个未 于现存学科之外 , 曾一度被认为是 “ 只有观点 , 们则 也时时飞快地检查作品的明显 特征 ,抓住 完成 的片断”。 日这表 明, 文学批评与文化之间有 没有理论 , 没有方法的非学术政治” 。八十年代 其表现出的特殊文化 的另一方面 , 对其加 以诊 条无形的剪不断的脐带。 出现的少 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重点考察 断。其阅读取向更 多地关心的是文化而不是作 2当代西方文学批评 的实际情形 了种族 和社会性别在双重文化与种族交往中的 品本身,尽管每一文化的相异性原则是被 承认 21 . 从新历史 主义 角度看 。在新历史主义 作用。 的” 。这种诊断性必然逻辑地延伸出: 当代西方 者看来 。文学批评家的任务与其说是消除文学 () 1 这种跨学科性直接导致 了当代 西方文 文学批评更关注主题 、 意义 、 思想 、 语境 、 政治 、 的文本性 ,不如说是应当从文本性去重新看待 学批评方法论上的多元性 。如法 国女性主义文 社会而不是文本的内部事实如语言、 结构 、 修辞 切社会现象。文学是同历史事实同处 于符号 学批评就充分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分析方 等。 由此可见 ,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实属文化批评 化的思想空间 , 在这个共同的空间 中, 文学参 与 式 , 提出了 自己的“ 女性写作” 理论 。 这种理论一 的范畴。 了历史 的过程并对现实的塑造H 在新历史主义 反传统西方视思想、 。 身体和语言为一体的观念 , 参考文献 者看来 :历史是 由许多声音 、许多力量组成 的 强调 了女性欲望语 言与男性 欲望语 言的不 同 [ 参【 特 雷・ 格 尔顿. “ 1 英】 ] 伊 后现代 主义的矛盾性 故事 , 不仅统治者 、 强者 , 而且边缘人、 弱者也在 ( 前者重理性 、 逻辑性 、 等级性 , 后者反理性 、 反 [. J 国外文 学, 0 (2. 】 2 6 1) 0 起着作用”所以,不应忽视文学 、 , “ 非文学 、 社会 逻辑性 , 反等级性 ) 。跨学科的文化融合和方法 [ 参【 大卫 ・ 2 英】 】 戴奇斯. 一条无形的脐带: 评与 批 文本 的并列存在 以及跨文化融合的方法~。具 论上的多元取向成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 文化【. J文艺理论研 究,0 O2 ) J 2 o (2 . 体 的批评实践则突 出表现在新历史主义对文艺 主导倾向。2这种跨学科性还直接形成 了当代 【 参徐贲. 历史主义批评和文 艺复兴文 学研 () 3 】 新 复兴时期文艺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的泛文化解 西方文学批评的开放性 品格。美国解构主义批 究l. J文艺研究 , 0 (3. 】 2 3 1) 0 读之 中。譬如, 在莎士比亚剧作 中, 有不少对男 评家米勒认为 , 文学研究的兴趣 “ 已经从对文学 『 参[ JL 牛顿. 4 美l ・ 】 ・ 女权主义和“ 新历 史主义” . 女 双方性暴力 、 欲求 、 力量关系的描绘 , 比 作修辞学式的 ‘ ’ 莎士 内部 研究 , 转为研究文学的 ‘ 外 国外社会科 学,04 3 ) 20 (2 . 亚就是把当代或过去的社会 ,历史带进 戏剧里 部 ’ 联系。确定它在心理学 、 历史或社会学背景 【 参【 伊 莱恩・ 5 法】 】 肖瓦 尔特. 女性主义与文 学【. J 1 去加 以戏剧化 , 以艺术 的装扮 、 用、 拨 戏耍来重 中的地位��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当谈到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时,我们不得不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女性主义运动开始在西方国家崭露头角。

在此期间,许多女性艺术家和批评家开始对传统艺术界的男性主导地位提出质疑,并努力为女性艺术家争取更多和认可。

从那时起,女性主义艺术批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且非常重要的批评方法,对艺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男权,女权,身份认同一、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背景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出现,是对于历史上以男性为中心的艺术界的回应。

在西方艺术史中,女性艺术家往往处于边缘地位,作品常常被忽视或被男性艺术家的光芒所掩盖。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家则强调对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以及挑战男性中心的艺术观念和体制。

二、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核心观点1、强调性别平等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性别平等。

它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在艺术创作和批评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应该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或排斥。

2、重新审视传统艺术价值观念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对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念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观念往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

它主张重新审视和评价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挑战和改变传统的艺术标准。

3、女性艺术家和被忽视的艺术形式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被忽视的艺术形式和主题。

它努力为女性艺术家争取更多的认可和,同时也拓展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范围。

三、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实践举例1、琳达·诺克林的艺术批评琳达·诺克林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对传统的艺术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她指出,由于男性中心的艺术体制和价值观念,女性艺术家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导致她们的作品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

2、玛莉莲·芭芭拉的艺术实践玛莉莲·芭芭拉是一位美国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以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体制而闻名。

她的作品涉及到性别、身份认同和权力等问题,通过自我表达和反思来探索女性的地位和权利。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2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1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9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概念双性同体(Androgyny )p205 又译为“雌雄同体”,英文源于希腊语,将希腊语中“男性”(andro )和女性(gyny )融合在一起构成的新词。

拥护者:伍尔夫把这个词引入女性主义批评的语境,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在她看来,双性同体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最佳状态。

她在《奥兰多传》中进一步阐发了双性同体的创作理想。

其他相关作品:玛丽埃尔曼《考虑妇女》卡洛琳海布尔伦《走向承认双性同体》反对者:实际上是一种性别的固化,否认了由社会性别体制造成的历史差异和冲突,也忽视了政治斗争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结果是以双性的假象掩盖了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策略。

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双性同体是一种不现实的东西,是对女性气质和独特的女性经验的压抑。

同歧视妇女的偏见抗争的方式,不是要否认性别差异,而是要消灭性别的等级制度。

权威authority p206 指文学艺术工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权威性。

权威不仅是权利,还指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能力、者的能力、控制力。

控制力。

Harold Bloom 认为在诗歌创作中,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年轻的诗人常常无意识地年轻的诗人常常无意识地受到父辈的影响,只有走出父辈的影响才能获得创作的自由,即诗人不可避免地试图变成权威或取代权威。

西方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权威问题上面临一个困境:主流父权话语认为权威不仅源于父辈,而且父权的文学艺术传统是女性创作的唯一来源,而权威又是建立在父权的传统上的。

同时,在父权传统中,妇女总是处于从属于男性的地位。

Jane Spencer 认为,女性创作的权威是18世纪文学艺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女性即使被排除在权利结构之外,她们仍然能够形式权威。

因为女性可以用她们的母亲想象和各种美德来赋予自己文学艺术创作的权威性。

自传Autobiography 女性自传的新的研究方法:个人文学批评、跨文学类型批评、新主题意识批评、叙述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不同研究方法

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不同研究方法

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不同研究方法作者:王中强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2期摘要: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文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一些方法对奥斯汀小说《劝导》进行了解读。

并且通过这些解读。

较为形象地阐释了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叙事学奥斯汀小说《劝导》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2-0057-04一、女性主义批评与女性主义叙事学上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席卷了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大陆。

女性主义(Feminism)批评正是随着这次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而蓬勃发展的。

作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深入到社会、文化、文学等领域后所产生的成果。

可以说,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中重要的言说形式,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用女性意识来评论文学作品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的特点是以性别或者社会性别为基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个人色彩。

通常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可以分为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其中英美学派更关注主题、母题和人物等传统批评观念,重在社会历史研究,法国学派则侧重结构。

女性主义批评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是文艺评论理论的热点,目前女性主义批评虽然势头有所减弱,但仍在不断发展之中。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女性主义文评与结构主义叙事学相结合的产物。

叙事学(Narratology)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的大背景下,受到俄国形式主义影响得以正式确立的。

叙事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时(此时女性主义批评正蓬勃发展),开始有不少叙事学家意识到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批评结合的可能性。

美国学者苏珊·兰瑟堪称是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开创人,1981年她发表了论文《叙事行为:散文化小说的视角》(The Narrative Act:Point of View in Prose Fiction),1986年,她又发表了论文《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Toward a FeministNarratology)。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 4、后现代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 2、精神分析女 性主义文学批 评 5、后结构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 3、后殖民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
6、生态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1.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马克思主义提出,婚姻 制度与家庭形式及两性关系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的性别特征 是与社会属性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这一基本原理受到大多数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拥戴。马克思主义 主张反抗一切压迫、要求人类解放、追求完全平等,这正好与女性


‚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 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 的主张; 后传到英美并逐渐流行起来。 经日本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其关注的 焦点是男女社会权利的平等。 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用 ‚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以突出这种思潮 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强调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 的平等。朱刚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年,第336页中指出,20世纪初 以前的‚feminism‛译为‚女权主义‛,20世 纪60年代开始的‚feminism‛译为‚女性主 义‛。在特别强调妇女权利的地方,用女权主 义。
不过,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著作还是从18世纪后期开 始出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影响了世 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和1791年发表的 《人权宣言》激发了各国妇女思考所受到的不平等待 遇,一些妇女领袖提出了要在社会各领域和家庭中争 取平等地位的主张。

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 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文化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
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重视对运动有 所助益的文学。这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种社会 学色彩甚浓的文化批评。 科洛德尼指出,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一种“怀 疑的”研究方法,她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首要 任务是检验既往的美学判断的有效性:“这些判 断为什么目的服务?女性主义者问道;它们(即 使是无意地)帮助哪些关于世界的概念或思想态 度永久地存在?”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 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 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 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 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性主义三大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指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的女权 运动,它主要是为了争取妇女的参政权。 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 - 20世纪80年 代)着重处理法律的不平等,以及文化上 的不平等。 第三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至今),被认 为既延续了第二次浪潮又是对第二次浪潮 的失误作出了回应。
Feminist Approaches 女性主义批评
阿依沙拉 英语语言文学班
1.定义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主 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 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 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 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 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 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 之上。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 胎权、受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 选举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 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 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 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 主要作品:玛丽•艾尔曼(Mary ellmann)《思考的妇女》、凯特•米立特 (Kate Millett)《性别的权术》
• 人们习惯将男性与强壮、主动化等号,而将女性与弱小、被动相提并论。艾尔 曼将这种习惯称为“性别类比的思维习惯”。文艺批评中的“大男子主义批评” 由此衍生出来。以男性的眼光和标准去阅读、批评,即使文艺批评中的性别歧 视。
4、“身份”批评阶段:80年代以后
• 崛起于70年代末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启发了各少数族裔的女性主义者, 她们分别将本民族的妇女文学置于中心位置,考察种族和社会性别在 双重文化、种族交往中的作用。“身份”批评认为,种族区别和社会 性别区别一样,是后天人为的,不是生理的,实质是文化和社会的建 造。
• 芭芭拉•史密斯是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她在《论黑人女性 主义文艺批评》中提出,以往的文艺批评均忽略了黑人妇女作家,她 的理论构想解开了“身份”批评之先,将种族引入女性主义批评乃至 整个文艺批评领域。这种对于种族和民族关系的研究,衍生出“后殖 民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将“身份”批评推向新的高潮。
•女性主义研究的对象:
妇女的创作、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我们既可以对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加以批评,如王安忆、
陈染、铁凝等的带有明显的女性意识的文本;也可以对男性作家笔 下的女性形象加以评析,如贾平凹的《废都》、苏童的《妻妾成群》 都有大量的女性形象。 许多男性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2、露西•依利加芮,代表作《镜子》,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将妇女受压怕的根源归结为父权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在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多元理论的启发下充分挖掘妇女间的区别。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一部分阅读与写作:在《作为妇女的阅读》中,乔纳森·卡勒援引《卡斯特桥市长》说明作家在写作时呼唤的理想读者是有性别的。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经验将使她们评价作品时表现出与男性同行不同的选择,男性同行把妇女遇到的独特问题只当做一种有限的兴趣。

以《黄色糊墙纸》与《陷坑与钟摆》的对比为例,女性批评家试图证明重新挖掘出的女作家作品在文学价值上也不输于男作家,而不仅仅只是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

妇女经验是她们作为读者对作品进行权威性评价的一种渊源——重新估价被忽视作品。

卡勒总结的女性主义批评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关注妇女经验与其读者经验的连续性,于是批评兴趣在于对女性人物的处境和心理的研究上,放在了一个作家、一种哦能够流派以及一个时期的作品中对妇女或女性形象的态度的研究上。

——有力的对控制文学作品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批评。

比如波伏娃《第二性》以及凯特米利特《性别政治》,第二时期重心转向拷问妇女为什么总不能作为女人去阅读?女性主体与经验的分离性问题。

“作为女性的阅读”的基础或者判断的经验在哪儿?问题恰恰在于,女人们一直没有作为女人去阅读。

女人被引导去认同男性人物,去反对她们自己作为女性的利益。

比如小说《永别了,武器》女主角的死免去了男主角的负担,而男人的生命才是最珍贵的,我们的眼泪为男主角而流,并体验这种理想女性形象的寓意——唯一的一个好女人只是一个死去的人。

读者必须接受作者的男性视角才能欣赏结尾时的那种悲怆之情。

于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行为就是:从一个赞同型读者变成一个反抗型读者,通过这种拒绝赞同的行为,开始把根植于我们心中的男性意识去除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对“菲勒斯批评”的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对男性批评的批评越令人信服,它就愈能提供一种更宽泛和更综合的洞见,以分析和确定男性批评家有限和带偏见的阐释。

第二个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力图证明自身比省略与歪曲的男性阅读更理性、更严肃、更具反省意识。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7/21/2020
9
二、思想先驱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发展是对先辈思想理论继 承的结果。女性主义有两个当之无愧的理论先驱者,她们 是20世纪前半期对世界文坛和批评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英国 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伏娃,这两位批评 家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批评实践方面,都为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开拓了方向。
论妇女的生存状况,后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宝典”。该书上卷
深入探讨了女性的生活、地位和种种神话,下卷主要说明当代
妇女从少到老的实际生活经历,研究她们的共同身心状况与生
存处境,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
如说是‘形成’的。女性意识的一部意义重大、对后世具有深
远影响的著作。波伏娃在她的这部理论著作中解构了女人之所
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 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 本原因。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
作的压制,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权主义批评。
7/21/2020
11
(二)波伏娃
西蒙·德·波娃出版于1949年的著作《第二性》,主要讨
流话语下的社会传统观念和习俗,它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
面,尤其是在对女人的社会定位上融入了父权专制和性政治的
思想,强调性别特征的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
7/21/2020
12
所以,波伏娃认为,女性成长的过程即是被社会观念和习 俗规定、束缚的过程,女性从一出生便被约定如何梳妆打 扮,如何穿衣,如何与别人交往,如此等等,女性的自然 天性被压抑形成了男权话语下的女性角色,被社会局限于 家庭和生育的狭隘天地里。社会强加于女性的观念和思想, 又反过来促使女性按照男性化社会的要求约束、改变自己, 去适应这个压抑自己的社会为她制定的价值取向。同时, 男权社会剥夺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和话语权,使女性不得不 依赖于男性,为了生存她们去适应男性的一切爱好和习惯, 成为男性把玩和欣赏的对象,放弃了作为人的独立自主性, 从而成为附属于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造成女性这种结局 的根本原因,不是性别差异而是“阳性崇拜”和男权中心 文化。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于欧美国家。

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文论史中,女性主义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自结构批评后的各大主要文学批评流派,女性主义者都有涉足。

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渗透并改变了人们从前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传统定位。

一、演变与特色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是研究女性性别和女性权利的学说。

最富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英美学派与法国学派。

法国女性主义文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涉猎广泛,/具有激进的反资产阶级的偏激,其背景深深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之中,并承袭辩证的思维方式0(克丽斯蒂娃5中国妇女6英译本),强调压抑性。

其杰出的女性主义代表有: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其作品5第二性6成为女性主义的/圣经0),海伦娜#西索(HeleanCixous)、露西#伊丽加芮(LucyIrigaray)、朱莉亚#克丽斯蒂娃(JuliaKristeva)等。

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重视文本批评,具有后现代性。

美国批评更重视对欧洲文化中心和白人中心的反抗。

其代表作家有ViginiaWoolf(5一间自己的屋子6)、MarryEllmann(5思考妇女6)、KeteMil2lett(5性政治6)、ElaineShoualter(5她们自己的文学6)等。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诗学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心路历程,在半个世纪的不断变化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它广泛借鉴西方当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语言分析、存在主义、解构批评等的哲学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理论和主张。

同时,女性主义批评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变革,自始至终推动社会政治进步,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

女性主义仍然有着蓬勃生机和无限发展前景。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性政治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是性政治(sexualpolitics),认为女性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社会特质,有权对性政治发表意见。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纽约,女性解放沙龙,米利特(左)
读研究生期间,凯 特加入了哥伦比亚 大学的女性解放组 织。
《性政治》,女权主义 的经典读本
凯特· 米利特《性政治》
• 区分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米利特因 而成为第一个系统地把两性关系与男权社会权力 结构联系起来论述的人。 • 引入父权制()概念:强权,支配 • 攻击弗洛伊德 • 批判劳伦斯、亨利· 米勒:男权文本写的根本不是 性,而是权力关系,是他们渴望随心所欲地安排 女人、甚至设计她们的欲望、身体和感受的微观 政治。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两大类型
• 一、女性批评(feminist criticism ) —作为读者 的女性 关注:女性形象(假象与歪曲);性符号; 菲勒斯中心主义 (Phallocentrism);女性经验 • 二、女性中心批评(gynocentric criticism )—作 为作者的女性 关注:研究作为生产者的女性,研究由女性 创作的文学的历史、主题、类型和结构。女性创 造力的心理因素,个人与整体女性经历的运作, 以及女性文学传统中有关兴革与法则等问题。
乔凡尼· 贝利尼《圣母子》
埃莱娜· 西苏 Hélèna Cixous ,1937• 法属埃尔及利亚,犹太人 • 批评家、小说家和戏剧家 • 积极参加1968年学生运动,并创立法国第 一个女权主义小组。 • 女性书写: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 “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 只有到那时,潜意识的巨大源泉才会喷 涌。”“通过身体将自己的想法物质化; 用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的思想。”
女性书写策略
• 作为父权制下的妇女,她没有自己的语言 而必须是模仿男性话语,她自己的写作也 不可避免走这条路。她不能假装她是在某 些纯粹的外在于父权制的女权主义领域写 作;如果她的理论要想不被人们视为无法 理解的唠叨,她就必须模拟男性理论,而 女性气质只能在她自己模拟的符号和字行 间留下的空隙中流露出来。

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范畴

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范畴

2008/10161 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范畴王 军 侯天皓摘 要: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之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张以独特视角对以往的文学作品进行多维视角的女性主义解读,对男权主义文学歪曲妇女形象的事实进行批判和拆解;努力挖掘不同于男性霸权主义的女性主义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构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书写与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心理状况;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同化和淹没,提倡一种全新的女性主义写作范式。

关键词:西方后学理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解构与建构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8)10-161-03作 者:王军,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侯天皓,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随着西方文学批判思想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fem inis m )对传统文学产生的巨大冲击,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文学思潮。

女性主义批评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英美理论家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将女性主义同提高妇女觉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凯特・米勒特在《性政治》中对四位男性作家大男子主义的批判,揭露了男性作家凭借其性别意识,在他们的小说天地里,复制现实世界的性别政治,重点揭露了男性中心主义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有意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崇拜”论,进而从父权制意识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在西方基督教的长期影响和父权制度文化的压抑控制下,妇女文学开始探究边缘处境的女性社会身份的认同和女性形象的文化识别。

她们不再情愿依附于男性性别视角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与命运,而是大胆地呼吁构建她们自己的文学,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的刻画,疾呼改变女性的压抑、缄默和失语的状态。

她们积极破解传统文学标准,力争改变既存意识,解构男性作家的权威和理论观点,重建女性现存话语和新的主体性。

一 西方后学理论与女性自我身份的探索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1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一种重新审视文学体裁,特别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对性别和性别关系的展现与内涵的研究手段。

它既属于社会理论,也属于专业文学研究,旨在发掘文学作品中男女概念的表达、叙事形式和潜在的性别偏见。

这种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早期的二十世纪,以及1960年前后几位重要的文学家、女性主义者和女性学家的作品为基础。

女性主义者起初是希望社会本身实践性别平等,关注那些因性别不公而受到压制和忽视的女性,扩大女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等;后来,随着女性主义的深入发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就从而制定出来。

2 女权及其影响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争取社会性别平等、促进同性恋权利以及支持和抗议男性主流社会文化的权力等。

它的研究从性别的角度剖析作品,从性别角色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不同性别背景和文化状况下性别偏见如何干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呈现,还有性别偏见如何反映在作品的结构和意义上。

3 电影领域的发展一些电影,特别是一些新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构建出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由本质上分裂开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关系。

同时,从摄影本身出发,采取不确定性的视角,将女性、男性、生活、性别等不同的维度综合起来,通过改写视角去理解生活、社会、家庭以及小范围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它还通过视角和美学形式表达出一种女性特有的态度、行动和价值观,诠释了女性发展的新路径,这是女性主义理论在电影领域的发展的重要变化之一。

4 总结随着女性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权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学研究理论也根据女权理论而发展出一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目的是在于以不同的视角揭示社会文明中的性别版图,揭示男女关系的新机遇,进一步平衡男女力量,是一种对文学的新的思考方式,对以后的文学研究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批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17.11文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马 兰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

在父权制社会的背景下,茨威格的作品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关怀,不经意间也表露出了为女性发声的思想。

但茨威格终究是受父权制影响较深的男性作家,对他来说,女性依然是他观望的对象,是“他者”,女性依然是失语的。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可从作品中看到女性话语权的架空和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

关键词: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

女性主义批评产生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女权运动,所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它的研究中心主要是妇女,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它主张从女性视觉出发,重新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并对以往歪曲女性形象的男性视角进行了批判;它还致力于发现与男性文学传统相异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

它也研究女性写作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对女作家的创作状况极为关注,并尝试挣脱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从而提倡一种女性主义的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饱受父权中心文化压制的女性形象。

文中的女主人公可以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说她是叛逆的,但是她面对爱情又是那样懦弱,脑袋里有太多父权中心文化的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像枷锁一样束缚着她,所以她只敢远远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不敢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女主人公之所以如此,不仅有自己的原因,更是因为她处于一种父权中心文化的社会中。

本文将从女性话语权的架空和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三个方面对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进行分析。

一、女性话语权的架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采用了书信的形式,书信有两个特征:一是收信者的主动性。

也就是说,收信者可以决定自己收不收这封信,收了信之后又可以自己决定看不看信,让不让写信者发声其实就是由收信人所决定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二)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二)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二)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1、新批评派是什么?(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瑞恰兹“语境理论”,兰色姆“文学本体论”、“结构—肌质论”,还有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3、细读法(1)这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2)布鲁克斯认为,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3)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4、细读(1)这是新批评的方法论。

(2)瑞恰兹在《实用批评》一书中称,诗有4种不同的意义:意识、情感、语气和意向,凡好诗都值得细读。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解析的一种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史的大厦,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性与亲密关系,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她们颇具特色的思维习惯与不同的责任关注,显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创新活力与理论先锋激情。

探讨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促进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一、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在2O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兴起。

同时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展开而来。

女权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批评,是为争夺自己的性别权利而向男权中心决裂的女权政治运动。

正如美国女诗人艾德里娜·里奇所言:没有日益发展的女权主义(政治)运动,女权主义(诗学)学术运动就难以迈出第一步。

女权政治运动产生了女性主义,并推动其不断发展。

被誉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作——英国批评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于1929年由霍格斯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指责男性将女性作为次等公民是其基本观点。

并强调妇女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1949年,堪称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第二性》诞生,其作者为法国作家波伏娃,由伽里马尔出版社出版。

《第二性》一文认为由男性控制的家庭社会是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女性只是“第二性”,而女性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打破这种家庭统治框架,并将男性作为“他者”。

此外,在该书中对男性作家歪曲女性形象作出了一些批评,为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开创了先例。

更重要的是女性开始意识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妇女们所处的的真正境况。

这十分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而在世界人口中,女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

努力争取真正作为人的权利。

这意味着开启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时期。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从侧重点和方法的区别上看,可分为英、法、美三大流派。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7/21/2020
14
这祥,波伏娃就首次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者的文学作品所 虚构的种种“女人的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表现,严格说来,波伏娃的这种分析还只是静态的,但却为 后起的女权批评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作为先行者,沃尔夫与波伏娃的思想中都还存在不少矛盾, 如沃尔夫对妇女作家作品中的性别意识较强略有微词,认为 这会损害文学的美学风格;波伏娃有时又用男性的学批评标 准来衡量、评价女性的文学作品;等等。但总的说来,她们 在思想观念和批评实践上,都为女权主义批评树立了榜样, 开辟了方向。
7/21/2020
3
第一节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现实背景和思想先驱
一、现实背景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催生物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两 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妇女解放运动亦不可 能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席 卷欧美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男人作为社会的主宰,其人 性、政治地位、权力等方面无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高扬, 而妇女则一直是被压抑的对象,在男人面前,女人一直是 劣等公民。追求个性解放和社会地位亦成为几百年来妇女 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妇女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历程是与 人类争取自由、解放的历程共同向前发展的。
论妇女的生存状况,后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宝典”。该书上卷
深入探讨了女性的生活、地位和种种神话,下卷主要说明当代
妇女从少到老的实际生活经历,研究她们的共同身心状况与生
存处境,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
如说是‘形成’的。女性意识的一部意义重大、对后世具有深
远影响的著作。波伏娃在她的这部理论著作中解构了女人之所
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 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 本原因。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165.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概述:①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①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5)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6)影响评价:①从总体上看,女权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占据一席重要之地。

②无论英美派、法国派还是其他流派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最根本的局限是都没有把批判男权中心的触角深入到社会阶级斗争层面,消解男权中心的策略大都停留在语言文化层面,因而带有相当大的乌托邦色彩,很难与现实的妇女解放斗争真正结合在一起。

166.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女权主义理论是什么?沃尔夫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启示有三点:(1)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和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初步体现了对传统男性中心论文学史观的反叛。

(2)明确提出“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力量一个女性力量。

这种双性和谐合作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同男性中心的单一标准相对抗,体现了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的一种最初尝试。

(3)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经济地位、社会阅历和文化教养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作的压制,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权主义批评。

167.西蒙•德•波娃的女权主义理论是什么?(1)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女人形成”论的观点上。

(2)她认为一个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后天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心理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之间的所谓女性。

(3)这个女人形成论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权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波伏娃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对劳伦斯、司汤达等五位男性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表现,对后世女权批评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168.简述女权主义批评流派:(1)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可以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黑人女性批评和女同性恋女性批评也丰富了这一阵营的理论。

(2)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努力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并重新予以评价,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同时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着的亲密关系,以鼓励当代妇女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

英美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是凯特•米勒特。

②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是卡普兰、莫尔斯、吉尔伯特、格巴和肖瓦尔特等人。

③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3)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更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多地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

①对“女性本质论”和“女性文学传统”等命题均持怀疑态度,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固有的“女性文学传统”,客观上反而加强甚至维护了父权制的文学史观。

②她们的批评吸收了德里达结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面向未来将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期待建立一种标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

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莉丝蒂娃、西苏和伊瑞格瑞等。

(4)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崛起,是与黑人妇女遭受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这一现实密切相关的。

①她们一方面长期与黑人男性一样受到种族歧视,另一方面在黑人圈内她们还要受到黑人男性的压迫。

②经受双重压迫体验而写出的黑人女性文学作品自然有其独特性,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为了强调这种独特性进而改变黑人女性文学受冷落和曲解的状况。

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巴拉•史密斯、苏珊•威利斯、迈克多威尔等。

(5)女同性恋主义文学批评具有三个主要特点:①把异性恋主义观念同父权制联系起来对之采取激烈批判态度。

②力图寻找和建立起一个女同性恋文学的传统。

③努力建立一种女同性恋主义的批评原则。

169.凯特•米勒特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米勒特在60年代末出版的重要著作《性政治》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的正式诞生。

(2)该书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露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批判男性的父权制社会。

(3)作品分为性政治、历史背景和文学上的反映三部分,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性别权力关系中所处的受支配受奴役的地位入手,来揭露父权制社会男性控制、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

(4)其重要性在首次引入了一种女性阅读的视角,突破了以往读者作为男人阅读作品的角度,第一次要求读者作为女人去阅读作品。

170.锡德妮•简尼特•卡普兰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卡普兰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英国小说中的女性小说及其中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揭示了女性小说发展同20世纪第一个十年第一次女权运动高涨的内在关联。

(2)她认为如果打破传统研究视角,从女性作家角度来审视会对某些文学史现象作出全新解释。

(3)她别出心裁的把现代主义的形成与女权主义运动联系起来考察,不但提高了女性文学的地位,而且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71.艾伦•莫尔斯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莫尔斯的《文学妇女》首次描述了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分析了奥斯汀、勃朗特等人的著作,把她们视为富有生命活力的女性写作先驱,认为她们的作品汇聚成一股与男性主流文学传统不沾边却同样不断前行的强大潜流,形成了一种女性自我写作的传统,使得女作家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心。

(2)莫尔斯考察了女作家之间的相互友谊和共同兴趣,认为正是男性社会的拒斥促使女性作家相互关注、交互阅读作品,这有利于女性创作的进步,进入20世纪以来女性写作的传统正日趋扩大,影响也日益深远。

(3)莫尔斯的批评方法也突破了新批评把文本看做封闭系统的形式主义框架,而对女作家的生平传记和个人情况十分重视,虽然莫尔斯的理论并不系统而稍显混乱,但她作为率先寻找探讨女性写作传统的开拓性研究却对女权主义的文学史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

172.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吉尔伯特和格巴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是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优秀代表。

(2)该书研究了天使与妖妇这两个在19世纪前男性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妇女的两种不真实的形象,揭露了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着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

(3)作者认为把女性神圣化为天使的做法实际上一边将男性审美理想寄托在女性形象上,一边却又剥夺了女性形象的生命,把女性贬低为男性的牺牲品。

而作为妖妇或恶魔的女性则体现了男性作者对不肯顺从不肯放弃自私的女人的厌恶和恐惧,因而这些女恶魔的形象恰恰是女性创造力对男性压抑的反抗的表现。

(4)该书分析了奥斯汀、狄金森等19世纪女作家的创作,探讨了她们采取的在遵守父权制文学标准方式下向父权制发起挑战的复杂而微妙的写作策略。

(5)作者不但批判了男权文化下被歪曲和压抑的女性形象,还以一种新的女权主义的视角重新阅读和阐释了19世纪著名女性作家的作品,对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173.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肖瓦尔特是英美女权主义批评第二到第三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著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是第二阶段的重要著作,被称为女权主义的划时代著作。

(2)该书不再把女性文学传统仅仅看成少数几个伟大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突现,而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持续的,既有青史留名的大作家也有更多被湮没的一般作家。

她发掘了许多过去长期被湮没的英国女性创作资料,有力的展示了女性文学的持续不断的传统。

(3)肖瓦尔特将女性文学传统看成一种“文学的亚文化群”,并根据亚文化的共性将女性作家的创作分为女人气(即模仿主流传统)、女权主义(即反抗主流传统的价值标准,争取自己独立价值与权力)、女性(即摆脱依赖对立面而转向内心、自我发现)三个阶段,并对女性阶段的创作最为肯定。

(4)肖瓦尔特在其著作《姐妹们的选择:美国妇女写作的传统和变化》一书中关注了以前女权主义批评所忽视的种族因素,并从女性亚文化视角出发研究了美国女性创作中的各种主题、形象、文体、文化实践和历史选择。

这些研究显示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已经进入了性别诗学的跨学科文化研究之中。

(5)肖瓦尔特提出了建立新的独立的女权主义批评的基本思路,即妇女批评的宗旨是为妇女文学建构一个女性的框架,发展基于女性体验研究的新模式,而不是改写男性模式和理论,要摆脱男性文学的束缚,不再使妇女适应男性传统方法,而要创建女性文化的新的蓬勃发展的世界。

(6)在方法论上肖瓦尔特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女权主义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发展女性亚文化研究,不仅将女权主义批评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方法去阐释“女性文化”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的文学。

174.茱莉亚•克莉丝蒂娃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她着重分析语言上、文化上妇女被压抑、被排斥的地位,妇女被迫排斥在术语和思想之外,一切都是属于男人的,女性在语言和术语中无丝毫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