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种选官制度

古代四种选官制度

古代四种选官制度包括: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一、世卿世禄制,

“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即指的是西周初期的周王室和各个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

世卿世禄制是一种古代早期的官员更替制度,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华后,立郡县,废分封制后,这种制度基本被废除。

二、察举制度,

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秦朝建立后,商周时期的官员世袭制彻底废除,但是秦朝还未建立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便被汉朝取代。汉代时,建立了察举制,察举,即由诸侯王、公卿、郡守等推荐人才给朝廷,作为官员的来源。

察举对象既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官吏。这种制度基本保证了朝廷对行政官员的需求。察举制度在西汉时比较严格,到东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权贵舞弊,察举制度失去效用。

后来鉴于察举制的弊端,三国时的曹魏政权建立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但是在整个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度仍然存在,直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才告终结。

三、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官员的制度,最早由曹魏政权

所创。曹操为了加强政府对人才的选拔控制力,采取了下派官员到各处评定选拔人才的方法。后来曹丕为拉拢士族,将这种办法定为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这种制度的具体操作办法是政府在各州郡派驻名为中正的官员,中正依据家世、道德、才能三个角度评议各州郡中的人物,具体分为九品,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把这评议的结果上报朝廷,朝廷根据结果来对这些人才委以官职。

但是到魏国晚期及晋朝,由于门阀的兴起,中正们评议人才逐渐忽略才德,而仅以家世为标志,所以人才基本为世家大族了,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彻底被废除。

四,科举制,

自隋朝到清朝1300多年间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鉴于以上的种种选拔制度都有弊端,同时,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官的权力收回中央手中,首开科举制,可惜的是科举制还没建立完善机制,隋朝就灭亡了。

科举制也算是古代人经过不断摸索后创立的一种比较公正、健康的制度。唐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宋、明两朝也是科举制度繁盛时期,只不过明朝开始采用八股文取士的考试模式,使得科举制考试进入了僵化,终明清两朝,知识分子们都钻入八股这种无实用价值的文

字游戏中,思想被严重束缚。

科举制给士人们带来了金榜题名时刻的激动辉煌,也带来了名落孙山的失落。虽然人们指责科举制的弊端,但是在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已经是最好最公平的选官制度了。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直至清光绪31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后废除,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综述 1、商周时期,采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这种世卿世禄制,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在“世卿世禄制”下,也有“选贤任能”的现象,比如商汤重用伊尹,文王起用姜尚等等。但这种选贤任能未能打破世卿世禄制的基本原则,只是较为个别的“破格”现象。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5年),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时的流行风尚。 齐桓公纳鲍叔牙之谏,重用同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委以军国要务,奠定了东方大国的基础。秦穆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把来自敌国的丕豹、少数民族的由余、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百里奚,统统网罗在 自己麾下,成为西方霸主。还有如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问鼎中原,

饮马黄河;吴王阖闾重用楚国亡臣伍子胥,几乎灭了楚国;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种,卧薪尝胆,灭吴复仇。整个春秋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故事不绝于书。但是,这时的选贤任能,属于一种“伯乐相马”式的人治方式,只是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新制度。 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和养士制。 军功制就是把功劳大小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说苑•政理》)。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真正做到了如同商鞅所说的那样:“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商君书•赏罚》) 养士制就是由执政的高级官员豢养一批具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 士人,作为人才储备,为己所用。“土”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在政治上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社会群体,是当时新型职业官员的主要来源。贾谊曾在《过秦论)中对战国时期以养士著名的四君子称道:“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秦的相邦吕不韦,门下也有食客数千。 李斯初入秦时,就是吕不韦的门客。有的国家,还由政府直接建立机构养土,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一例。 军功制和养士制的推行,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同春秋时期的选贤任能相比,选官不再是因人而异的“相马”,而是制度化的“赛马”。军功制对于提高军队的作战力和国家的竞争力有着重大作用。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一)奴隶社会的选官制度—世袭制 世袭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吏的制度,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爵位。这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服务的 (二)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在中国古代史上,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复习的重点内容。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摸索之中,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成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军功授爵制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战国商鞅变法时推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的措施。这一制度的实行,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它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相一致,但作为选官制度,还未发展成熟 2、察举制 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皇帝征召是由皇帝征召才能之士,由皇帝召见面试合格后授予官职 察举制是根据人才的才能和品德,由地方官推选为官的制度 西汉汉武帝时期这套选官制度基本成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是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但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它将世家地主世代为官的特权通过选官制度确定下来,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在此基础上,士族阶层形成 4、科举制度 隋唐以后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从隋朝一直沿用到1905年,对后世影响深远。科举制与察举制的不同主要在于科举制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选官制度,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1)隋唐时期确立发展 ①科举制兴起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中士、庶族力量对比变化的反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兴起、士族地主衰落,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加上封建统治者需要抑制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必然要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②隋朝开始确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进一步完善发展:唐太宗时期,增加了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武则天时期,

古代四种选官制度

古代四种选官制度 古代四种选官制度包括: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一、世卿世禄制, “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即指的是西周初期的周王室和各个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 世卿世禄制是一种古代早期的官员更替制度,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华后,立郡县,废分封制后,这种制度基本被废除。 二、察举制度, 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秦朝建立后,商周时期的官员世袭制彻底废除,但是秦朝还未建立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便被汉朝取代。汉代时,建立了察举制,察举,即由诸侯王、公卿、郡守等推荐人才给朝廷,作为官员的来源。 察举对象既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官吏。这种制度基本保证了朝廷对行政官员的需求。察举制度在西汉时比较严格,到东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权贵舞弊,察举制度失去效用。 后来鉴于察举制的弊端,三国时的曹魏政权建立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但是在整个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度仍然存在,直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才告终结。 三、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官员的制度,最早由曹魏政权

所创。曹操为了加强政府对人才的选拔控制力,采取了下派官员到各处评定选拔人才的方法。后来曹丕为拉拢士族,将这种办法定为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这种制度的具体操作办法是政府在各州郡派驻名为中正的官员,中正依据家世、道德、才能三个角度评议各州郡中的人物,具体分为九品,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把这评议的结果上报朝廷,朝廷根据结果来对这些人才委以官职。 但是到魏国晚期及晋朝,由于门阀的兴起,中正们评议人才逐渐忽略才德,而仅以家世为标志,所以人才基本为世家大族了,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彻底被废除。 四,科举制, 自隋朝到清朝1300多年间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鉴于以上的种种选拔制度都有弊端,同时,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官的权力收回中央手中,首开科举制,可惜的是科举制还没建立完善机制,隋朝就灭亡了。 科举制也算是古代人经过不断摸索后创立的一种比较公正、健康的制度。唐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宋、明两朝也是科举制度繁盛时期,只不过明朝开始采用八股文取士的考试模式,使得科举制考试进入了僵化,终明清两朝,知识分子们都钻入八股这种无实用价值的文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一、世卿世禄制 (一)开始朝代 世卿世禄制始于夏、商、西周(但夏商并无明确记载)。 (二)制度内容 世卿世禄制又称“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官员选拔实行“亲亲尊尊” 路线。 世卿: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相这样的高官。 世禄: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三)基础 世卿世禄制的基础是分封制和井田制。 (四)废除 商鞅变法正式废除世卿世禄制。 二、军功爵制 (一)产生 魏国李悝“食有劳而禄有功”;秦国商鞅正式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秦国的军功爵制。 (二)内容 秦国军功爵制分为20个等级,每一个等级都与之在战场上所杀的人数直接挂钩,即“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 (三)基础 军功爵制的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四)盛行 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代时期。 三、察举制和征辟制 (一)朝代 汉朝(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二)察举制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刘邦求贤诏开察举制先河,汉武帝达到完备。察举制标准为“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但考查名目繁多,分为岁举(常举)和特举。 岁举,即郡国每年都要向朝廷举荐人才,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如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等,以“贤良方正” 为最重要。 (三)征辟制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征,也称为“徵”,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四、九品中正制 (一)朝代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为曹丕采纳陈群建议而设立。 (二)内容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中正: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 品评:家世、行状、定品。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 一、西周至春秋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主要基于血缘关系和世袭制度。贵族子弟通过继承权和血缘关系获得官职,而平民则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官场。这种制度的优点是稳定性和忠诚度,但限制了人才的广泛参与和社会的公平性。 二、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的加剧,世袭制度逐渐瓦解。各国开始重视实用人才,因此出现了“客卿”、“食客”等制度,允许外来人才担任官职。这种制度促进了人才流动和社会的公平性,但仍然存在人才选拔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三、汉代 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经过考试和考察后录用为官。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血缘关系和世袭制度的限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使得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受到挑战。 四、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该制度将人才分为九品,由地方官员推荐人才,中央进行考试和考察后录用。虽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选拔

的标准和质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家大族对九品中正制的控制越来越严重,使得普通人难以进入官场。 五、隋唐至清末 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科举制度通过公开考试和竞争选拔人才,为普通人提供了进入官场的机会。科举制度的优点在于公平性和广泛性,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合理和有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僵化,限制了人才的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从世袭制度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度,这些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政治环境的变化。然而,无论是哪种选官制度,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公平性和广泛性、促进人才的创新和发展仍然是古代选官制度面临的挑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汉朝:察举制——即选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 征辟制——包括皇帝征召与和公府与州郡辟除,是由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2、魏晋:九品中正制——曹丕称帝后创立。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 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兼任。中央有关部门依据 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任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该制度初 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 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 3、隋—清:科举制——(1)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考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 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完善: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 天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以后成为定制。 评价:科举选官制度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他冲破家族限 制,扩大了官吏来源;科举制把考试与做官相联,从而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 央,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2)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 发展: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②北宋严格了科 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 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③科举考试科 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在考试方法 上,实行糊名制,防止考官舞弊。⑤录取名额比唐朝大 大增加。 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 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加强中央集 权的作用。 (3)明朝的八股取士。 明朝沿袭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控制士人思想,科举试卷仅 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 观点。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成为 “八股文”。这种文体呆板乏味,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4)科举制的废除 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讲义)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一批批廉能之吏共同维护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会的长治久安,经济文化的繁荣,使悠久的华夏文明永葆生机,源远流长。因此,历朝历代所推行的选官制度在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一简要概述。 第一章选官制度 一、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世,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义也。 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遭到破坏。夏商周时,世袭制,依血缘亲疏来定各级官员的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二、军功制 (一)军功制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 (二)客卿制 魏信陵君 赵平原君 楚春申君 齐孟尝君 三、察举制、征辟制盛行于两汉时期,以察举制和 征辟制为主要形式。(一)察举制 察,考察;举,选取,举荐。 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 年)确立,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方式。 察举制的科目按举期可分为两类: 1.常科,又称为岁科,各郡每年按规定举荐人才,为主要的举荐方式。 2.特科,不常采用。 (1)岁科 a.孝廉,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b.茂才,又称秀才、茂材。茂, 美也。c.察廉,又称举廉。廉,廉吏。d.光禄四行,四行,质朴、敦 厚、逊让、有行(或节俭)四种品行。(2)特科:可分为常见特科和 一般特科,其中以贤良方正、明经为主a.贤良方正b.明经 c.贤良文学 d. 直言极谏e. 孝悌力田f.

明法g.明阴 阳灾异h.勇 猛知兵法(二) 征辟制 征,又作“徵”。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四、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由曹丕定制,至西晋时趋于完备,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质上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一)产生背景 察举制到东汉末年时,为门阀士族所操纵,滋生了种种腐败,士族与中小地主、知识分子的矛盾尖锐、斗争激烈。 (二)从内容上来说,选官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 (1)设置中正(2)品第人物——此为中正官主要 职责。 品评的主要内容有三各方面: a.家世 b.行状 c.定品 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第二章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从隋初一直持续到清末,于清光绪年间废除。其中唐代是科举制发展的鼎盛时期。 下面从科举制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具体阐述: 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以分科考试的形式来选才,只是初始阶段,各项规定尚不完备;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 天时,创立“自荐求官”制度,首创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朝廷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的地位,以后渐成定制。 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3.北宋时科举制的发展情况: (1)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程序严格,录取由皇帝直接控制,殿试成为定制;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存在着不同的选官制度,这些制度以及其变迁凸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下是对各个朝代选官制度的详细介绍。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有贤良制、仕官制和举贤制等。其中,贤良制是指通过品德和才能来选拔官吏,被认为是儒家的选官原则;仕官制则是指通过参加考试来选拔官吏;举贤制是指通过各类考试来选拔官吏。 2.秦汉时期:秦朝及汉朝的选官制度有一定的连续性。在秦朝初期,选官主要依据家世和功勋,后来逐渐转向以举荐为主。汉朝则加强了士人选拔制度,开创了科举制度,并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博士等职位。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相对混乱,任人唯贤的原则逐渐减弱,世族势力增强。晋朝时期出现了九品中正制和试贤制,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金榜制等。 4.隋唐时期:隋朝及唐朝建立了完善的科举制度,以贡举、明经、会试和殿试为主要选拔方式。唐朝的选官制度以科举为核心,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经典模式。唐朝还设立了宰相、尚书、御史等官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员等级体系。 5.宋元明清时期:宋朝的选官制度有所变革,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进士、秀才等考试科目,并加强了考试的形式。元朝的选官制度延续了宋朝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些,例如增设举人、贡生等。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变化不大,仍以进士科为核心,但明代有明经科和廷试,清代有解元科和生员解试。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在选官制度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也有其独特之处。然而,这些选官制度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 过选拔有才干和品德的官员来维护国家稳定和繁荣。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 在不同朝代中有所变化,但其中常见的方式包括考试选拔、推荐选拔和家 族世袭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选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在科举制度中,由于考试重点以经义为主,容易形成官僚主义,官员往往过于注重理论而 缺少实践能力;同时,由于考试的限制,一些人才可能没有机会得到发展 和利用。此外,官员的选拔也容易受到家族势力和权力斗争的影响,导致 选官制度的公正性受到质疑。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都有其特点和变迁,这些 制度在不同时期起到了选拔优秀人才的作用。然而,这些制度也存在一些 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和改进,以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和政治需求。

简述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

简述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源远流长,分别为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举人制和官僚制。这些选官制度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选官制度之一。在这个制度中,官员按照九品中正的级别进行分类,九品分别为正员、从七品、从六品等。这个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后来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是官职等级清晰,有利于官员的晋升和选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产生腐败现象。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选官制度之一。这个制度在隋朝得到了初步建立,后来在唐朝和宋朝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科举制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其中最重要的考试是乡试、会试和殿试。科举制的特点是公平公正,发扬了“功名利禄一把抓”的理念,对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公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考试内容的限制和地方势力的干扰。 举人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文官的制度。这个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后来在隋朝和唐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举人制的核心是通过举荐选拔官员,其中最重要的是举荐功臣和举荐文人。举人制的特点是能够发扬个人才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容易导致势力之争和陈规陋习的延续。 官僚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这个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后来在汉朝和明朝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官僚制的特点是注重经历和经验,官员的选拔和提拔主要依靠官僚机构的内部推荐和评价。官僚制的优点是能够保持政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和权力寻租。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各有特点,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制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朝代有过不同的演变和改革。然而,无论是什么样的制度,其目的都是选拔优秀的官员,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的选官制度

中国的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1. 王位世袭制 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3.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4. 科举制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誓愫闷,科举制形成。 <2>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比较有影响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袭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1、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对后世政权的好处: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2、军功授爵制 军功爵制是在春秋战国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渐产生和确立的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军政制度。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爵和赐给田宅。可见,军功的大小是用人的标准,军功大的授给的爵位就高。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因此这种制度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但豪强地主由此产生,经西汉的恢复,到东汉发展到高峰,成为东汉的显著政治特点。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和士族制度的形成,使封建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3、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4、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5、科举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发展演变 (一)夏、商、西周时期:选官制度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主要为“世卿世禄制”。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代替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标准来确定攻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确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宗法制度是这一政治准则的支撑与基石。世官制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并且世代享有采邑与封地。当时贵族垄断了教育文化与学术,称之为“学在官府” 。世官制的建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5 年),选贤任能成为流行风尚。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但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用人新制度。 (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与养士制。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进行变法,先后确立了封建制。尤其是商鞅变法,在选官方面施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沉重地打击了宗法贵族的 势力。“士”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政治上具有大影响和作用的社会群体,是当时新型官员的主要来源。军功制和养士制的推行,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四)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 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秦统一后,在全国各地推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统治政策,军功地主与法家人物成为了主要的官僚来源,酿成了秦代 苛酷的政治风格,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二世而亡。 (五)两汉时期(公元前202〜220年):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主要为察举制 和征辟制。 ⑴ 察举制度就是根据国家的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 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员的 最主要途径。察举的内容有孝廉、秀才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两大类科目,其中以孝廉为 最多。察举制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的下移,而且它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东汉中期以后,随着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用人大权被宦官和豪强地主所把持,致使“门生故吏遍天下” ,形成了私人势力集团,并且出现 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腐朽局面。 ⑵ 征辟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主要是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之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它是汉代最尊荣 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大都待以宾礼。汉代多以“公车”征聘人才。辟除则是由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220 〜589年):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公元220 年曹丕称帝以后,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官人法” 。它规定由着姓世族担任地方州郡的品评官,州为大中正官,郡为中正官。由他们来担任对人才 的评定,并将人才分为三等九品,依次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四个阶段: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世袭制,自西周到春秋战国的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它以宗法制,分封制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征。从周天子逐层类推,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权力体系。它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战国末期,随着各国变法世卿世禄被军功爵制取代。 2.军功爵制,秦在商鞅变法时制定二十级爵,这个制度是战国末期所有变法中最彻底的,最大限程度废除了世卿世禄。从此之后有军功的授予爵位,官吏也必须从有军功爵的人里挑选。每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按爵位等级规定占田亩数,奴婢数量和服装要求。军功爵制重点不在选官,而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3.察举制,汉初官吏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汉是一个在乱世建立的新王朝,吏多军功很合理。二是选自郎官,郎官是宫廷守卫或皇帝侍从。但到武帝时,军功地主已经没落,而郎官出自任子或貲选,就是推举自家子弟或者花钱买官。这样很难选出真正的人才。于是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廉孝各一人,从此察举制正式确立。除举孝廉为主要取士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察取士。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一般在郎署供职,然后再逐渐迁升。 4.九品中正制,曹丕为了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派中正官去各地察访士人,中正官依据品德,才能,门第来品评士人,共分九品,被评为上等者可以到各级行政机构任职。起初九品中正制以唯才是举为原则,盖以论人才

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但中正官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门第逐渐成为品评的首要甚至唯一条件,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为后来的门阀铺平道路。 5.科举制,隋文帝时废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隋炀帝时开创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是常设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制举是皇帝临时开科的考试,登科即可授予官职。武则天时曾设武举。宋代对科举制的完善主要是防止考官徇私考生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进行糊名,誉录。严禁考生夹带,代笔,举烛。开宝六年(973年)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明代的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考试内容均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并且将八股文作为考试的文体。清代基本延袭明制,到清末百日维新期间增加了对外国政治制度的考察.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练习题1、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是: A. 世官制 B. 征辟制 C. 察举制 D. 五等爵 参考答案:D 解析:A项正确,世官制指贵族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B项正确,征辟制是中国汉代选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徵”(同“征”),官府征召称“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