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学案 凡例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明儒学案凡例的原文概述二、明儒学案凡例的翻译解读三、明儒学案凡例的现代意义与启示正文一、明儒学案凡例的原文概述《明儒学案》是我国明代一部重要的儒学研究著作,全名为《明儒学案丛编》,作者是明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王守仁(字伯安)。
全书共收录了明代著名儒者的学案、论述、书信等,旨在总结明代儒学的学术成果和发展趋势。
其中,《明儒学案凡例》是该书的一篇序言性质的篇章,对全书的内容和编纂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明儒学案凡例的翻译解读《明儒学案凡例》原文较长,这里选取其中一段进行翻译解读:“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
道无古今,学无中外,皆天下之公器。
儒者,道之干也;儒学,天下之达道也。
干者,所以载之也;达道者,所以行之也。
行道者,自以为道,而天下归焉。
自以为道,非道也;而天下归焉,道亦在其中。
”翻译:道是天下共有的公道,学是天下共有的公学。
道不分古今,学不分中外,都是天下共有的工具。
儒者是道的主干,儒学是天下可达之道。
主干是用来承载的,可达之道是用来实践的。
实践道的人,自认为掌握了道,而天下人都归附于他。
自认为掌握了道,其实并非道;而天下人归附于他,道也在其中。
这段话阐述了道的普遍性和儒学的地位,表达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和追求。
三、明儒学案凡例的现代意义与启示《明儒学案凡例》虽然写于明代,但对于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强调道的普遍性。
道是天下共有的公道,不分古今、中外。
这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我们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共识,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强调儒学的地位。
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道德、仁爱、忠诚、孝顺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3.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实践道的人是自认为掌握了道,而天下人都归附于他。
7《明儒学案凡例》
注释:
(1)得力处:独树一帜的地方。
(2)定以一二字:宋明理学家强调一个概念
为宇宙本体,然后围绕它展开自己的学说。 如:周敦颐强调“太极”,张载强调“气”, 朱熹强调“理”,王守仁强调“心”。 (3 )月氏要领:月氏对西汉的真实意图。
注释:
(1)得力处:独树一帜的地方。 (2)定以一二字:宋明理学家强调一个概念为宇宙本体, 然后围绕它展开自己的学说。如:周敦颐强调“太极”,张 载强调“气”,朱熹强调“理”,王守仁强调“心”。 (3 )月氏要领:月氏对西汉的真实意图。 (4)辟释氏:排斥佛教。 (5)其弥近理而乱真者,终是指他不出:对佛教中越貌似 有理而越淆乱经义的那些理论,终究还是指不出来。 (6)语录:宋代理学家多在书院讲学,凡学者自编的讲稿 叫“讲义”,而师生随时问答,有学生记录的师说,称“语 录”。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他认为万法实有,万象不虚,此身 是菩提树,有成佛的心性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 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 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 了光明的本性。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是倾向于万法皆空的,法体本 不是菩提。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 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 埃?
四、分析
黄宗羲的“学有宗旨说”和“学贵自得论” 《凡例》是黄宗羲对《明儒学案》所作的总说明,其中既包 括全书的主体内容,也包括全书的编写体例,还包括作者本 人关于治学之道的卓越见解。 “学有宗旨说”:立说者学有宗旨,求学者得其宗旨,这是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这是立说于前和评判于后的关系。 “学贵自得论”:“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这就提出了治学和求学的原则与标准。并且进一步指出了贯 彻这一原则、达到这一标准的具体途径:要“作切实功夫”。 黄宗羲的学有宗旨说和学贵自得论,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 的。你要学有宗旨,必须学贵自得;你宗羲评传》 作者:徐定保 南京 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 张师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五.思考题: 1.名词解释:黄宗羲;《明儒学案》; 2.如何评价《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明儒学案概述2.明儒学案凡例原文3.明儒学案凡例翻译4.明儒学案的价值和影响正文1.明儒学案概述《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 62 卷,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 210 位学者。
《明儒学案》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适应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思想繁荣的需要。
2.明儒学案凡例原文《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如下:“一、师说:以王守仁心学发端,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分为十八章,包括理气、心性、格致、诚敬、道统、经世、邦国、民本、礼义、法度、仁政、教化、刑罚、农桑、兵革、财赋、选举、职官等,以述其大要。
二、学案:分别列出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
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则为学者的言论和著作。
三、附录:附录包括诸儒杂著、书信、诗文等,以供参考。
”3.明儒学案凡例翻译《明儒学案凡例》的译文如下:“一、师说:以王守仁的心学为起点,首篇《师说》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十八章,涵盖了理气、心性、格致、诚敬、道统、经世、邦国、民本、礼义、法度、仁政、教化、刑罚、农桑、兵革、财赋、选举、职官等重要主题,以揭示其主要观点。
二、学案: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和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进行排列。
每个学案都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包括案序、传和语录;案序概述该学派的基本情况,如主要学术观点、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传则是学者的传记,语录包括学者的言论和著作。
三、附录:附录收录了各位儒家的杂著、书信、诗文等,以供读者参考。
”4.明儒学案的价值和影响《明儒学案》的价值在于它系统总结和记述了明代传统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流派,对于研究明代学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 明儒学案卷一 崇仁学案一
国学经典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一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一聘君吴康斋先生与弼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抚州之崇仁人也。
父国子司业溥。
先生生时,祖梦有藤绕其先墓,一老人指为扳辕藤,故初名梦祥。
八九岁已负气岸,十九岁(永乐己丑)觐亲于京师(金陵),从洗马杨文定(溥)学,读《伊洛渊源录》,慨然有志于道,谓程伯淳见猎心喜,乃知圣贤犹夫人也,孰云不可学而至哉!遂弃去举子业,谢人事,独处小楼,玩《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体贴于身心,不下楼者二年。
气质偏于刚忿,至是觉之,随下克之之功。
辛卯,父命还乡授室。
长江遇风,舟将覆,先生正襟危坐。
事定,问之,曰:「守正以俟耳。
」既婚,不入室,复命于京师而后归。
先生往来粗衣敝履,人不知其为司成之子也。
居乡躬耕食力,弟子从游者甚众。
先生谓娄谅确实,杨杰淳雅,周文勇迈。
雨中被蓑笠,负耒耜,与诸生并耕,谈乾坤及坎、离、艮、震、兑、巽于所耕之谷,白沙未起,先生大声曰:「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一日刈禾,镰伤厥指,先生负痛曰:「何可为物所胜!」竟刈如初。
尝叹笺注之繁,无益有害,故不轻著述。
省郡交荐之,不赴,太息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难矣,吾庸出为!」天顺初,忠国公石亨汰甚,知为上所疑,门客谢昭效张觷之告蔡京,征先生以收人望。
亨谋之李文达,文达为草疏上之。
上问文达曰:「与弼何如人?」对曰:「与弼儒者高蹈。
古昔明王,莫不好贤下士,皇上聘与弼,即圣朝盛事。
」遂遣行人曹隆至崇仁聘之。
先生应召将至,上喜甚,问文达曰:「当以何官官与弼?」文达曰:「今东宫讲学,需老成儒者司其辅导,宜莫如与弼。
」上可谕德,召对文华殿。
上曰:「闻高义久矣,特聘卿来,烦辅东宫。
」对曰:「臣少贱多病,杜迹山林,本无高行,徒以声闻过情,误尘荐牍,圣明过听,束帛丘园,臣实内愧。
力疾谢命,不能供职。
」上曰:「宫僚优闲,不必固辞。
」赐文币酒牢,命侍人牛玉送之馆次。
上顾文达曰:「人言此老迂,不迂也。
《明儒学案》书籍介绍
《明儒学案》书籍介绍《明儒学案》书籍介绍黄宗羲《明儒学案》明末清初的明代学术思想史著作。
六十二卷。
明末清初黄宗羲撰。
成于康熙十五年(1676),较全面地记载了明,三百年间学术思想的演变发展和各学术流派的分合斗争。
【作者简介】黄宗羲(1610—1695年),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书籍简介】全书将明代二百多名学者,按时代顺序及学派分为十九个学案加以叙述。
明初九卷,包括崇仁、白沙、河东、三原四学案。
崇仁以吴与弼为首,胡居仁、娄谅等附之,其学主程朱一派,实为明代学术思想之先导。
白沙以陈献章为主,上承南宋陆象山心学之绪,下开明王学之基。
河东以薛瑄为首,三原以王恕等为主,此两派皆宗程朱之学,后者且出自前者,然学术宗旨又有一定差别,故分别立之。
明中期则专述王学及其流裔。
首立《姚江学案》,述该派创始人王守仁(阳明)之学术,然后依次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王门学案,以明王学传授之统系。
并另立虽出自王门而对王学宗旨已有不同程度修正的止修、泰州、甘泉兰学案,以见王学之流变。
继立《诸儒学案》,以记学术上自成一家而不附从于某一学派的学者。
末为明季东林、蕺山两学案,前者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后者仅作者之师刘宗周一人,专标“慎独”之旨,亦系王门后学。
其叙事,每学案首冠小序,简述该派源流及为学宗旨。
次小传,略记各学者生平及主要学术观点,加以评论。
并节录各学者重要著作或语录原文,间附案语,列于叙传之后。
读去条理清晰,源流洞悉。
国学经典 明儒学案卷一 崇仁学案一
国学经典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一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一聘君吴康斋先生与弼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抚州之崇仁人也。
父国子司业溥。
先生生时,祖梦有藤绕其先墓,一老人指为扳辕藤,故初名梦祥。
八九岁已负气岸,十九岁(永乐己丑)觐亲于京师(金陵),从洗马杨文定(溥)学,读《伊洛渊源录》,慨然有志于道,谓程伯淳见猎心喜,乃知圣贤犹夫人也,孰云不可学而至哉!遂弃去举子业,谢人事,独处小楼,玩《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体贴于身心,不下楼者二年。
气质偏于刚忿,至是觉之,随下克之之功。
辛卯,父命还乡授室。
长江遇风,舟将覆,先生正襟危坐。
事定,问之,曰:「守正以俟耳。
」既婚,不入室,复命于京师而后归。
先生往来粗衣敝履,人不知其为司成之子也。
居乡躬耕食力,弟子从游者甚众。
先生谓娄谅确实,杨杰淳雅,周文勇迈。
雨中被蓑笠,负耒耜,与诸生并耕,谈乾坤及坎、离、艮、震、兑、巽于所耕之谷,白沙未起,先生大声曰:「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一日刈禾,镰伤厥指,先生负痛曰:「何可为物所胜!」竟刈如初。
尝叹笺注之繁,无益有害,故不轻著述。
省郡交荐之,不赴,太息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难矣,吾庸出为!」天顺初,忠国公石亨汰甚,知为上所疑,门客谢昭效张觷之告蔡京,征先生以收人望。
亨谋之李文达,文达为草疏上之。
上问文达曰:「与弼何如人?」对曰:「与弼儒者高蹈。
古昔明王,莫不好贤下士,皇上聘与弼,即圣朝盛事。
」遂遣行人曹隆至崇仁聘之。
先生应召将至,上喜甚,问文达曰:「当以何官官与弼?」文达曰:「今东宫讲学,需老成儒者司其辅导,宜莫如与弼。
」上可谕德,召对文华殿。
上曰:「闻高义久矣,特聘卿来,烦辅东宫。
」对曰:「臣少贱多病,杜迹山林,本无高行,徒以声闻过情,误尘荐牍,圣明过听,束帛丘园,臣实内愧。
力疾谢命,不能供职。
」上曰:「宫僚优闲,不必固辞。
」赐文币酒牢,命侍人牛玉送之馆次。
上顾文达曰:「人言此老迂,不迂也。
中国历史文选下3
二四、《明实录》重点:实录的特点。
难点:实录的史料价值。
解题:《明实录》二千九百二十五卷,明胡广等历朝史臣撰修。
《明实录》和历代实录一样,是编年史的“长编”,年经月纬,将重要事件分别归属。
内容异常繁重,凡各种政治设施、军事行动、经济措施、自然灾祥、社会情况,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营造等事,都要记录。
从诏令奏议、百司重要案牍,以至大臣生平事迹,也要选载。
这些材料,都有宫廷和政府各部门的档案作为依据,事件发生的事件和地点也都有正确记录。
其中虽多曲笔讳饰,而史料价值仍较一般记载为高。
特别是清修《明史》,涉及清朝祖先的事都隐讳不言,但《明实录》记载边疆少数民族,据事直书,就材料真实性说,实比较《明史》为胜。
但是由于实录系官修“编年史长编”,必然带来不少的缺陷。
所以利用实录作为史料,必须审慎鉴别。
明历朝实录纂成后,除正副两写本藏在宫禁外,向无刻本。
现在通行本是一九三○年用江苏国学图书馆传钞本影印的,共五百册;但其中缺《熹宗实录》天启四年十二卷,六年四月一卷,仍不是全帙。
《作铁榜申诫公侯》选自《太祖洪武实录》卷七四。
朱元璋自号吴王前,便已发生统治集团人物纵容豪奴破坏法纪、鱼肉平民的情况。
明朝建立后,这类问题越发严重,以至迅速危机封建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朱元璋不得不制定特殊法律实行约束,这就是著名的《铁榜》。
选文:1、串讲2、重点词句:累宥不悛铁券免死一次虚钱实契住支俸给投献3、翻译《明实录·作铁榜申诫公侯》译文(洪武五月六月三十日)铸造铁榜告诫国公列侯。
榜文说:我观看过去史书中的帝王本纪和功臣列传,结果发现:有的君主爱护体恤功臣的心意,有始无终,致使忠良辅臣不免遭受杀身灭门的大祸,实在值得怜悯啊!偶或也有耳聪目明的圣主,对待功臣的一片心意,光明皎洁得如同日月,奸臣不能从中挑拨离间,因而君臣能够和睦相处,一直到度完一生。
这在国家方面,有安如盤石的结果;在功臣方面,有世代享受富贵的好处。
我对此非常羡慕。
9明儒学案
卷四十二 甘泉学案六 唐伯元、杨时乔、王道 卷四十三 诸儒学案上一 方孝孺、赵谦 卷四十四 诸儒学案上二 曹端 卷四十五 诸儒学案上三 黄润玉、罗伦、章懋、庄昶、张元祯、陈选 卷四十六 诸儒学案上四 陈真晟、张吉、周瑛、蔡清、潘府、罗侨 卷四十七 诸儒学案中一 罗钦顺
附案 应典、周莹、卢可久、杜惟熙、颜鲸
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代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 料进行分类排比。 由于系统比较清楚,结构比较严密,纲目和主 次的关系处理得很有逻辑性,在材料的整理上 高过了前人;同时,作者对各派原著都做过直 接研究,因为叙述各派学术思想,简明扼要, 选材比较精审而有代表性。 作者处理材料的态度也相当严肃。他的见解倾
每介绍一学派,先叙其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 后列举该派代表人物,各立小传,略述一生经历, 择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而加以评论。
目录 师说 方正学孝孺、曹月川端、薛敬轩、吴康斋与弼、陈剩夫真晟、 周小泉蕙、陈白沙献章、罗一峰伦、蔡虚斋清、王阳明守仁、 邹东廓守益、王龙溪畿、罗整庵钦顺、吕泾野、孟云浦化鲤 孟我疆秋 张阳和元忭、罗念庵洪先 赵大洲贞吉 王塘南时槐 邓定宇以赞、罗近溪汝芳、李见罗材、许敬庵孚远 卷一 崇仁学案一 吴与弼 卷二 崇仁学案二 胡居仁、娄谅、谢复、郑伉、胡九韶 卷三 崇仁学案三 魏校、余祐 卷四 崇仁学案四 夏尚朴、潘润 卷五 白沙学案上 陈献章、李承箕
卷二十八 南中王门学案四 蒋信、冀元亨 卷二十九 北方王门学案 穆孔晖、张后觉、孟秋、尤时熙、孟化鲤、杨东明、南大吉 卷三十 粤闽王门学案 薛侃、周坦 卷三十一 止修学案 李材 卷三十二 泰州学案一 王艮、王襞(附朱恕、韩乐吾、夏叟)、徐樾、王栋、林春 卷三十三 泰州学案二 赵大吉 卷三十四 泰州学案三 罗汝芳、杨起元
周予同_中国历史文选译文整理版
《中国历史文选》教案一、甲骨文2、翻译选文:第一则:癸巳这一天进行占卜,由殼卜问:后十天内有没有灾祸?商王观察卜兆判断吉凶说:有灾祸,灾祸马上就要降临。
到了第五天丁酉这一天,果真有祸事从西传来,沚国诸侯派人禀报说:土方在我邦东部边境骚扰,使两座城邑受到损害。
邛方也践踏我邦西部边境的农田。
第二则:乙巳这一天进行占卜,由殼卜问:国王命令众人合力耕田,来年会获得好年景吗?十一月。
二、金文3、翻译全文周历九月,周康王在鎬京训诫大臣盂。
康王说:盂呀!我们显赫的文王获得了上天授付的统治天下的伟大使命。
到武王又继承文王的事业,建立了周朝,翦除了那个万恶的商纣王,拥有天下四方,派各级官吏治理黎民百姓。
武王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处理国家事务上,酒一点也不敢多喝,就连碰到举行柴祭蒸祀这些祭天大礼时,都不敢喝醉。
所以感动了上天,上天给予我们庇佑,降给我们恩惠,大力保护成王,继续掌有天下。
我听说殷失去天命,就是因为各地诸侯和朝中大臣都沉湎于酒,故而丧失掉军队和政权。
盂呀,你们卫邦担负着重要职责,我只让你接受我的教导,你也能够身当重任,我是你唯一的君王啊!现在我就以文王纯正的治国方式为榜样,像文王策命两三名头号长官那样,委派你辅助荣,恭敬谦和地执行德治的方针。
你要不分早晚及时纳谏,为祭祀和各种奉献事宜到处奔走,时刻警惕上天的惩罚。
康王又说:哦!我命令你盂呀,要向你的祖父南公看齐。
康王接着说:盂呀,你去协助夹,主持军务,敏捷快速地处理诉讼案件,朝夕辅佐我君临天下。
我要遵循先王制定的成规惯例,向你封赏庶民和领地。
特意赐给你香酒一卣,礼冠礼服一套,护膝和双底鞋一副,车马一驾,并允许你在祖父南公的旗帜上描绘你们家族的族徽。
赐给你邦司四名,本朝奴隶从车夫到种田人六百五十九个,赐给你夷司王臣十三名,东南夷奴隶一千零五十个,赐给你封地。
康王最后说:盂呀,你要谨慎郑重地料理你所承担的政务,不要辜负和耽误我对你的任命。
盂于是答谢康王的美命,因而铸造了追念祖父南公的这只宝鼎,时间在康王二十三年。
7《明儒学案凡例》
五、参考书目:
1. 《黄宗羲评传》 作者:徐定保 南京 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 张师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五.思考题: 1.名词解释:黄宗羲;《明儒学案》; 2.如何评价《明儒学案》?
(二)《明儒学案》简介
1、作者——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是清代浙东 学派的创始人。对清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自幼好学,师从刘宗周。章学诚赞誉“梨洲黄氏,出蕺 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弟兄经史之学”。黄宗羲在学术 上上承明代学者王守仁、刘宗周,下启清初史家万斯大、 万斯同,为清代浙东史学开山。 作为杰出的史学家,《明儒学案》为代表作。辑有《宋 元学案》。著有《明史案》成为《明史稿》的蓝本。 作为思想家,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写有《明夷待访 录》集中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因其遍学天文、地志、历算、音律,九流百家,著述丰 富,还有所作散文有《南雷文案》、《南雷文定》等。
注释:
(1)得力处:独树一帜的地方。
(2)定以一二字:宋明理学家强调一个概念
为宇宙本体,然后围绕它展开自己的学说。 如:周敦颐强调“太极”,张载强调“气”, 朱熹强调“理”,王守仁强调“心”。 (3 )月氏要领:月氏对西汉的真实意图。
注释:
(1)得力处:独树一帜的地方。 (2)定以一二字:宋明理学家强调一个概念为宇宙本体, 然后围绕它展开自己的学说。如:周敦颐强调“太极”,张 载强调“气”,朱熹强调“理”,王守仁强调“心”。 (3 )月氏要领:月氏对西汉的真实意图。 (4)辟释氏:排斥佛教。 (5)其弥近理而乱真者,终是指他不出:对佛教中越貌似 有理而越淆乱经义的那些理论,终究还是指不出来。 (6)语录:宋代理学家多在书院讲学,凡学者自编的讲稿 叫“讲义”,而师生随时问答,有学生记录的师说,称“语 录”。
9明儒学案解析
卷四十二 甘泉学案六 唐伯元、杨时乔、王道 卷四十三 诸儒学案上一 方孝孺、赵谦 卷四十四 诸儒学案上二 曹端 卷四十五 诸儒学案上三 黄润玉、罗伦、章懋、庄昶、张元祯、陈选 卷四十六 诸儒学案上四 陈真晟、张吉、周瑛、蔡清、潘府、罗侨 卷四十七 诸儒学案中一 罗钦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卷十九 江右王门学案四 处士刘两峰先生文敏(刘文敏)、同知刘狮泉先生 邦采(刘邦采)、御史刘三五先生阳(刘阳)、县 令刘梅源先生晓(刘晓)、员外刘晴川先生魁(刘 魁)、主事黄洛村先生弘纲(黄弘纲)、主事何善 山先生廷仁(何廷仁)、郎中陈明水先生九川(陈 九川)、太常魏水洲先生良弼(魏良弼)、解元魏 师伊先生良政(魏良政)、处士魏药湖先生良器 (魏良器) 卷二十 江右王门学案五 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王时槐) 卷二十一 江右王门学案六 文洁邓定宇先生以赞(邓以赞)、参政陈蒙山先生 嘉谟(陈嘉谟)、征君刘泸潇先生元卿(刘元卿)、 督学万思默先生廷言(万廷言)
黄宗羲搜集各家文集语录,撰成本书。
卷首列《师说》,上起明初方孝孺,下止明末许孚远, 评介明朝25人思想要点和行为得失,实为说明全书的断 案标准。 接着区分门户,按出现早晚列十七学案,以王学为中心, 开始叙述王学的先驱和朱学的传人,立崇仁(吴与弼)、 白沙(陈献章)、河东(薛瑄)、三原(王恕)等四学 案计九卷;继以姚江学案为首,以三十三卷篇幅述评王 守仁学术思想及王学的传播和分派;再立诸儒学案十五 卷,分叙摇摆于程朱和陆王之间的学者;最后立东林、 蕺山两学案计五卷,表彰与宦官斗争的东林“清议”, 以及作者本师、以身殉明的刘宗周。
卷二十二 江右王门学案七 宪使胡庐山先生直(胡直) 卷二十三 江右王门学案八 忠介邹南皋先生元标(邹元标)、给谏罗匡湖先生大 纮(罗大纮) 卷二十四 江右王门学案九 中丞宋望之先生仪望(宋仪望)、征君邓潜谷先生元 锡(邓元锡)、征君章本清先生潢(章潢)、佥事冯 慕冈先生应京(冯应京) 卷二十五 南中王门学案一 黄省曾、周冲、朱得之、周怡、薛应旗、薛甲 卷二十六 南中王门学案二 唐顺之、唐鹤征 卷二十七 南中王门学案三 徐阶、杨豫孙
明儒学案(序跋及师说)黄宗羲
明儒学案(序跋及师说)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以前)(清)黄宗羲⽬录关于《明儒学案》作者简介前⾔及原序前⾔郑性序黄千秋跋冯全垓跋于准序仇兆鳌序明儒学案序黄梨洲先⽣原序贾润序贾朴跋贾念祖跋莫晋序《明儒学案》发凡师说下⼀页关于《明儒学案》我国第⼀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1610—1695年)撰。
黄宗羲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创始⼈,对清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章学诚赞誉“梨洲黄⽒,出蕺⼭刘⽒之门,⽽开万⽒弟兄经史之学”。
并指出黄宗羲在学术上上承明代学者王守仁、刘宗周,下启清初史家万斯⼤、万斯同,为清代浙东史学开⼭。
《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成书于康熙⼗五年(1676年)。
该书62卷,⾸列《师说》⼀篇,作为全书总纲;以下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总叙明代学者210多⼈,每个学案前⾯为案序,略述该学派师承渊源、主要代表⼈物、学术宗旨等内容;其次是学者⼩传,⾸列学派创始⼈作为案主,然后按照师承或地域胪列本派学者个案;⼩传之后摘录传主的主要学术著作或⾔论之精华,编成《语录》,间或撰有案语加以评论,⼒求全⾯客观地反映出每个学案的学术风貌。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学发展演变为主线,全⾯系统地反映出明代学术发展的全貌。
明代前期,朝廷⼤⼒提倡程朱理学。
但是,随着明代中期各种社会⽭盾不断激化,维护传统伦理纲常的理学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逐渐趋于保守和沉寂。
与此同时,⼀些有识之⼠不满于思想界的僵局,开始脱离正宗理学的束缚,酝酿着新的学术思想。
到明代中叶,王守仁建⽴起⼼学理论体系,取代程朱理学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后来⼼学体系逐渐分化,产⽣了不同的流派。
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准确地把握了明代⼼学酝酿、形成、繁荣和分化的轨迹,揭⽰出明代学术发展的主线。
他说:“有明学术,⽩沙开其端,⾄姚江⽽始⼤明。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明儒学案简介
二、明儒学案凡例原文解析
三、明儒学案翻译及其现代意义
四、总结
正文:
【一、明儒学案简介】
明儒学案是一部关于明代儒家学者的传记汇编,由明代学者黄宗羲发起编撰,共收录了642位儒学家的传记。
这部著作旨在传承和发扬儒家学说,尤其在明代的背景下,明儒学案反映了儒家学者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坚守与创新。
【二、明儒学案凡例原文解析】
明儒学案中的“凡例”是对整部书籍编写规则的概述。
黄宗羲在编撰明儒学案时,遵循了一定的体例。
首先,他按照儒家学派和地域进行分类,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各个学派之间的关系和演变。
其次,他详细记载了每位儒学家的生平事迹、学术观点和著作,以便后人学习和研究。
此外,黄宗羲还对一些重要概念和观点进行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学说。
【三、明儒学案翻译及其现代意义】
明儒学案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儒家经典。
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助于普及儒家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明代儒学家的思想。
例如,明儒学案中强调的“仁爱”、“忠诚”、“礼义”等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
会和培养道德品质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明儒学案中的许多观点也可为现代教育、政治、伦理等领域提供借鉴。
【四、总结】
明儒学案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的儒家经典。
通过解析其凡例原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儒家学者的学术传承和思想特点。
将明儒学案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为现代社会提供道德和智慧的支持。
《儒藏·明儒学案》点校说明
《儒藏·明儒学案》点校说明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名士,天启间因弹劾宦官魏忠贤下狱,死狱中。
崇祯初,宦党失势,十九岁的黄宗羲入京为父讼冤,在对簿公堂时手锥宦党许显纯等,朝野震惊。
由是声名渐显,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
清军南下,宗羲回到浙江,召募义兵,率乡人组成“黄氏世忠营”,进行反清武装斗争。
失败后被悬赏缉捕,被迫亡命海上。
明亡后始还乡,隐居山林,多次拒绝清廷的征召。
恢复刘宗周创立的证人书院,讲学其中,并多次到各地授徒论学。
宗羲一生除赴南明行在短暂地担任过左副都御史一职外,主要从事著书讲学。
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术数、文学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主要著述除《明儒学案》而外,尚有《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易学象数论》、《孟子师说》、《明文海》、《明文案》及诗文集等。
其史学主张对浙东学者影响很大,《易》学著作在清代《易》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但黄宗羲主要以思想史研究见长,他本人也是一个思想家。
黄宗羲的思想深受其师刘宗周的影响,但又绝不囿于一家之说,而是博采众说,融会贯通,又推衍发挥,心得独到。
同其它许多心学家一样,本体——功夫论是黄宗羲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在本体论上,黄宗羲是彻底的气一元论者。
在他看来,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但都统一于气。
存在本身,不过是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运行变化所体现出来的规律即是理。
人本身也是气,人心也是气,只不过是一种虚灵知觉之气,即所谓“知气”。
心的知觉运动也就是“知气”的流行运转,其间所体现出来的条理即是性。
这样,理、心、性诸范畴在气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另一方面,由于宇宙万物只有对于人才有意义,是主体意识的对象化,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世界统一于气也就是世界统一于心。
这就是黄宗羲“盈天地皆心”的本体论。
气或者说心的基本存在状态是“一本万殊”。
实体气是一本,而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是万殊。
“知气”心是一本,而喜怒哀乐交替变化是万殊。
史部明儒学案[清]黄宗羲前言并原序
史部明儒学案[清]黄宗羲前言并原序明儒学案[清] 黄宗羲一、沈芝盈(点校)前言二、郑性序三、黄千秋跋四、冯全垓跋五、于准序六、仇兆鳖序七、明儒学案序八、黄梨洲先生原序九、贾润序十、贾朴跋十一、贾念祖跋十二、莫晋序前言黄宗羲字太沖,号梨洲,公元一六一○年(明万历三十八年)生,浙江余姚人。
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名士,天启年间,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被杀害。
崇祯初,宦官集团暂时失势,其中作恶多端的人将受到制裁。
黄宗羲当时十九岁,得到这个消息后,毅然进京,为父讼冤,并且在对簿公堂时,手锥陷害他父亲的仇人。
清军南下,黄宗羲回到浙江,召募义兵,组织抗清武装斗争。
但不久兵败,被悬赏缉捕,只得隐伏山林。
直到清政权基本稳定,放松了对沿海知名抗清人士的禁令后,才回到家乡,着书讲学。
康熙十七年,清政府诏徵博学鸿儒,未几,又开设明史馆,以此网罗知识分子,黄宗羲屡次被推荐,都以老病辞。
公元一六九五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卒,年八十五。
黄宗羲学识渊博,对天文、律历、象数、史地都有研究。
他的《明儒学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学术思想史专着。
虽然,《礼记》中的《学记》、《儒行》、《檀弓》,《史记》中的《儒林传》、《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汉书儒林传》,《宋史道学传》,都可以算作学术思想史的嚆矢,其后还有宋朱熹《伊洛渊源录》,明周汝登《圣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已经有了学术思想史的雏型,但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收集资料比较全面,阐述各家学术观点比较客观,分类系统性比较强,编纂的方法也有独到之处,即使比较晚出的唐鑑《清学案小识》、尹会一《北学编》,也都不能与之相媲美。
黄宗羲在《自序》中表明:“羲为《明儒学案》,上下诸先生,深浅各得,醇疵互见,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而后成家,未尝以懵懂精神冒人糟粕。
”并且指出周汝登和孙奇逢的不足,认为他们不是“见闻狭陋”,就是“不得要领”,且“扰金银铜铁为一器”。
(见《凡例》)因此,他自己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各家学术观点,“为之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明儒学案》概述
1.成书背景
2.涵盖时间
3.内容特点
二、《明儒学案》的体例
1.八大学案分类
2.各类人物编排顺序
三、“圣学”与“儒林”的重要性
1.“圣学”为道问学之宗
2.“儒林”为尊德性之地
3.二者的关系与作用
四、其他学案类别的价值
1.各随其才,各适其用
2.一代之英华
正文:
《明儒学案》是一部关于明朝一代学术的著作。
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到神宗万历年间结束,涵盖了三百年的历史,详细记录了各位儒者的学说,没有比这更详尽的了。
我曾经通读全书,深感明朝学术的繁荣,因此选取其中的要点,以便广泛传播。
关于《明儒学案》的编写体例,共有八项:一是“圣学”,二是“儒林”,三是“文苑”,四是“名臣”,五是“循吏”,六是“儒将”,七是“忠义”,八是“隐逸”。
各类人物,依序排列。
明朝儒者的学说,若要寻求其精华,莫过于“圣学”和“儒林”。
然而,“圣学”是学问的宗旨,“儒林”是品德的基石。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至于其他各篇,则是各人依据自己的才华,各得其所,也是一代人的才华展示。
在《明儒学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儒者,他们各有所长,各展其才,共同构成了明朝学术的多元风貌。
总之,《明儒学案》是一部详尽地记录了明朝一代学术的著作。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明儒学案凡例》是明代儒学家顾炎武所著的一部儒家经典评论著作,全书共分为四卷,包含了对《四书》和《五经》等经典著作的注释和解释。
以下是《明儒学案凡例》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凡例者,言凡所以例也。
人之学者,必有所据而为法,有所依而为则。
若依于心,则心之所欲,皆为则矣;若依于事,则事之所宜,皆为则矣。
心之所欲,皆为则矣,则无所不为;事之所宜,皆为则矣,则无所不宜。
心之所欲,皆为则矣,则无所不为;事之所宜,皆为则矣,则无所不宜。
故曰,凡有所欲,则有所为;凡有所宜,则有所则。
则者,法也。
心之所欲,皆为则矣,则无所不为;事之所宜,皆为则矣,则无所不宜。
故曰,凡有所欲,则有所为;凡有所宜,则有所则。
则者,法也。
翻译:《明儒学案凡例》中的“凡例”一词,意指一切事物的规范和范例。
人类的学问,必然有所依据而成为法则,有所依托而形成准则。
如果依据个人的心意,那么个人欲望的一切都成为准则;如果依据客观事物,那么事物的适宜之处都成为准则。
个人欲望的一切都成为准则,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为;事物的适宜之处都成为准则,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个人欲望的一切都成为准则,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为;事物的适宜之处都成为准则,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因此说,凡是有所欲,则有所行为;凡是有所适宜,则有所规范。
规范即是法则。
个人欲望的一切都成为准则,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为;事物的适宜之处都成为准则,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因此说,凡是有所欲,则有所行为;凡是有所适宜,则有所规范。
规范即是法则。
明儒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
明儒学案--⽂成王阳明先⽣守仁⽂成王阳明先⽣守仁 前⾔ 有明学术,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理会,推见⾄隐,所谓“此亦⼀述朱,彼亦⼀述朱”⽿。
⾼忠宪云:“薛敬轩、吕泾野《语录》中,皆⽆甚透悟。
”亦为是也。
⾃姚江指点出“良知⼈⼈现在,⼀反观⽽⾃得”,便⼈⼈有个作圣之路。
故⽆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
然“致良知”⼀语,发⾃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后来门下各以意见搀和,说⽞说妙,⼏同射覆,⾮复⽴⾔之本意。
先⽣之格物,谓“致吾⼼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以圣⼈教⼈只是⼀个⾏,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也。
笃⾏之者,⾏此数者不已是也”。
先⽣致之於事物,致字即是⾏字,以救空空穷理。
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乃后之学者测度想像。
求见本体,只在知识上⽴家儅,以为良知,则先⽣何不仍穷理格物之训,先知后⾏,⽽必欲⾃为⼀说耶?《天泉问答》:“⽆善⽆恶者⼼之体,有善有恶者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今之解者⽈:“⼼体⽆善⽆恶是性,由是⽽发之为有善有恶之意,由是⽽有分别其善恶之知,由是⽽有为善去恶之格物。
”层层⾃内⽽之外,⼀切皆是粗机,则良知已落后着,⾮不虑之本然,故邓定宇以为权论也。
其实⽆善⽆恶者,⽆善念恶念⽿,⾮谓性⽆善⽆恶也。
下句意之有善有恶,亦是有善念有恶念⽿,两句只完得动静⼆字。
他⽇语薛侃⽈:“⽆善⽆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之动。
”即此两句也。
所谓知善知恶者,⾮意动於善恶,从⽽分别之为知,知亦只是诚意中之好恶,好必於善,恶必於恶,孰是孰⾮⽽不容已者,虚灵不昧之性体也。
为善去恶,只是率性⽽⾏,⾃然⽆善恶之夹杂。
先⽣所谓“致吾⼼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四句,本是⽆病,学者错会⽂致。
彼以⽆善⽆恶⾔性者,谓⽆善⽆恶斯为⾄善。
善⼀也,⽽有有善之善,有⽆善之善,⽆乃断灭性种乎?彼在发⽤处求良知者,认已发作未发,教⼈在致知上着⼒,是指⽉者不指天上之⽉,⽽指地上之光,愈求愈远矣。
得羲说⽽存之,⽽后知先⽣之⽆弊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明末清初黄宗羲撰,共六十二卷,是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
黄宗羲搜集各家文集语录,分总别派,撰成本书。
卷首列《师说》,上起明初方孝孺,下止明末许孚远,评介了明朝二十五人的思想要点和行为得失,实为说明全书的断案标准。
接着区分门户,按出现早晚,列十九学案,以王学为中心,开始叙述王学的先驱和朱学的传人,立崇仁(吴与弼)、白沙(陈献章)、河东(薛瑄)、三原(王恕)等四学案,计九卷;继以姚江学案为首,以三十三卷篇幅述评王守仁的学术思想及王学的传播和分派;再立诸儒学案十五卷,分叙摇摆于程朱和陆王之间的学者,而以个人为主;最后立东林、蕺山两学案,计五卷,表彰与宦官斗争的东林“清议”,以及作者的本师、以身殉明的刘宗周。
每介绍一学派,先叙它的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后列举该派代表人物,各立小传,略述一生经历,择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而加以评论。
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代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料进行分类排比。
由于系统比较清楚,结构比较严密,纲目和主次的关系处理得很有逻辑性,在材料的整理上高过了前人;同时,作者对各派原著都做过直接研究,因为叙述各派学术思想,简明扼要,选材比较精审而有代表性。
作者处理材料的态度也相当严肃。
他的见解倾向于王学,但书中对程朱的拥护者时有好评,对包括王守仁在内的王学各派也时有非难。
书中不仅介绍受到明朝统治者尊奉的正统派名儒,而且很注意下层社会的思想家,例如对灶丁出身的王艮、樵夫出身的朱恕、陶匠出身的韩乐吾、农民出身的夏叟等人,并未因为他们的学术思想被正统派目为邪说而忽视。
这就使读者在了解整个明代学术思想演变发展的时候,可以少点门户之见。
也正因为这样,本书才能成为后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史籍。
《明儒学案》的写作,始于清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完成于康熙十五年,前后历时八年。
本书版本有:一、乾隆四年郑氏二老阁本;二、《四库全书》本;三、《四部备要》本;四、世界书局《四朝学案》本(附有人名索引)。
《明儒学案·凡例》,叙述本书大旨和编写体例。
但作者显然认为,读者所需要的,不应该只是书中的具体内容,而应该从中学到做学问的切实功夫。
《凡例》强调对前人贵在抓住其学说要领,对自己则贵在独立思考而求创见,这就使它不同于那种八股式的《明儒学案·凡例》译文
从过去到现在关于理学方面的专著,前有周汝登的《圣学宗传》,近有孙奇逢的《理学宗传》。
二书罗列各家学说很完备,但陶望龄在给焦竑的书信中说:“周汝登自己认为身居山麓江畔,见闻狭窄孤陋,曾经希望广泛搜集书面资料和口头资料,增补所遗漏的部分,不敢就说这本书已经是定型的著作了。
”况且各个理学家自己有自己的宗旨,而周汝登持守发挥禅宗学说,搅和金银铜铁铸成一器,这是周汝登本人的宗旨,不是各个理学家的宗旨啊。
孙奇逢混杂收录,不做进一步的审察区分,书中评判注解所涉及的地方,不一定就抓住了各家学说的要领,而他的所见所闻也如同周汝登一样。
研习者观看我这本书,然后会知道周汝登、孙奇逢两家的疏漏简略。
大抵某个人的学说具有宗旨,是这个人独树一帜的地方,也是研习者研习这些学说得以入门的地方。
世界上的道理无穷无尽。
如果不用一两个基本概念来限定,怎么能统括那些无穷的道理而使它掌握在我手中!所以宣讲个人学说却无宗旨,即使具有独到见解,也是一团没有头绪的乱丝呀。
研习者不能抓住这些人学说的宗旨,即使阅读他的著作,也像张骞首次来到大夏,摸不清月氏对西汉的真实意图。
我这部《明儒学案》,区分各家学说的宗旨,像拿灯照影一样。
杜牧曾说过:弹丸在方盘中滚动,横着滚、斜着滚、转着滚、直着滚,滚到哪里停住了,不能全部猜得到,但肯定可以知道的是,弹丸不能滚到方盘外面去。
宗旨大概也像这样罢了。
我曾说过,明朝的文章和业绩,都赶不上前代。
唯独在理学方面,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
细枝末节,全都辨别得清清楚楚,的确能阐发出先儒所未曾阐发出的东西。
二程、朱熹排斥佛教,虽然说法很多,总是停留在表面上,对佛教中越貌似有理而越淆乱经义的那些理论,终究还是指不出来。
明儒却在最细微的地方,使佛教连逃遁的影子都没有了。
陶望龄也指出过:“如果拿见解来说,当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很大范围内有超过先儒的。
”这与我的说法不谋而合。
常常见到编辑先儒语录的人,只是汇聚摘抄好多条,却不知道什么叫作取舍的标准和用意。
先儒们一身的思想宗旨不曾经透露出来,怎么能够看出他们的学术总值呢?我这部《明儒学案》,全从先儒的全集中抽取要点、探求宗旨,未曾袭用前人的旧有专著。
儒家学者做学问,和佛教禅宗五派一定要把本派分别上推到青源、南岳不同。
孔夫子已经什么都学,周敦颐不靠传授就使理学肇兴,陆九渊没有师承也自成一家。
然而在此过程中,从二程到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经过数百年之后,还一直奉守本派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所确立的宗旨。
这决不是像佛教禅宗那样附会源流才罢休。
因而我这部《明儒学案》,依据传授系统,分成各个学派。
那些异学突起的人,以及不像异学突起者那样显光的人,统统列入诸儒学案。
做学问的原则是:以各个人独立探讨确有所得为真学问。
凡属依傍或因袭他人,照样子画葫芦的,不是随大流的书呆子,就是抄缮经书的行业。
我这部《明儒学案》所编列的,既有志向极端化的独立见解,也有完全相反的观点。
研习者对于他们的不同之处,正应当注意加以理会,所谓本原相同而分支各异呀!用水知水,哪里算得上是学问?
胡大时跟随朱熹求学,朱熹让他研读《孟子》。
有一天朱熹问胡大时:《孟子》中“至于心就偏偏没有相同之处吗?”这句话是指何而言?胡大时用“所见”二字解答。
朱熹认为不对,并且批评他读书粗心大意,不认真思考。
胡大时下来后苦苦思考,因而得了病,朱熹这才告诉他。
古人对于求学的人,不轻易传授点拨达到这种地步,大概是想让他自有所得呀。
即便是佛教,也最忌讳道破真意了,一道破真意,人们就像拿光亮照黑影一样做游戏了。
我这部《明儒学案》,不免内容庞杂凌乱,研习者读过后只是增加一些见识,不去研究原著,自有所得,那么我反而因为这部书而对天下后世犯下罪过了。
本书搜罗很广泛,但一个人所见所闻很有限,还有待于继续访求,即便是我曾经看到而又遗失的,如朱布衣的《语录》、韩苑洛、南大吉、穆孔晖、范环诸人的文集,都不曾收采进来,海内肩负学术文化的传播的重任的人,别舍不得指教我。
这不是后学我一个人所能完成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