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外销瓷(上)

历代外销瓷(上)
历代外销瓷(上)

历代外销瓷(上)

刘伟

【摘要】在英语中“中国”与“瓷器”同为一词,china一词开头字母大写意为中国,小写则意为瓷器,这一点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是在阿拉伯语里“瓷器”一词发音为“悉尼”,也与中国一词同意,土耳其语称中国为“秦”,称瓷器也用这个词,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期刊名称】《收藏家》

【年(卷),期】2006(000)005

【总页数】8页(P21-28)

【关键词】中国;土耳其语;阿拉伯;外销瓷;历史演变;文物考古

【作者】刘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膏瓷镶嵌云鹤纹梅瓶在英语中“中国”与“瓷器”同为一词,china 一词开头字母大写意为中国,小写则意为瓷器,这一点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是在阿拉伯语里“瓷器”一词发音为“悉尼”,也与中国一词同意,土耳其语称中国为“秦”,称在器也用这个词,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古代德化外销瓷

畅销国际市场的古代德化外销瓷器畅销国际市场的 叶文程徐本章瓷器是我国古代发明之一,远在唐代即以新兴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东销日本,西销印度,波斯乃到于埃及。历代以来,瓷器一直是我国对外的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福建省德化县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产瓷地区之一,瓷器外销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根据国外调查、发掘出土的有关资料,德化窑的产品,自宋代以来,就已大销往国外,销售范围遍及亚洲东部、南部、西部各国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在怯尼亚以南的坦噶尼喀境内,就出土了德化窑青花瓷器。”“1964年以来,在菲律宾遗址与墓葬中就发现了数千件较完整或能够复原的德化窑瓷器。其中以马尼拉圣安娜、贝湖西端的内湖(离马尼拉约五十英里)、民都洛的加莱拉港等遗坦最为集中。”而在“印度尼西亚全境内都发现有中国的青白瓷影青),……从景德镇影青瓷器到德化瓷器都有。德化瓷器在西里伯斯和爪哇就出土过不少。……位于加坦克曼丹岛北部的东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方,也曾经发现过大是的德化窑瓷器”①目前,全县发现的宋至清古瓷窑址一百八十五处,其中五十八处发现有外销瓷产品,可见德化瓷器外销之旺盛及在我国陶瓷外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古代德化瓷器的外销对探索我国特别是泉州港和南方几个重要港口的古代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无疑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古代德化窑外销的主要产品 宋元时期:

(一)军持(或称军持壶、净瓶,是一种专供外销的特殊器物。)发现于碗坪仑、屈斗宫、后坑垅、后垅仔等宋元时代的窑址中,其出土的军持标本,有的与韩槐准在《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中所介绿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院陈列的相同①。有的与在东爪硅出土的一样,②。在菲律宾马尼拉圣安娜,贝湖西端的内湖,民都洛的加莱拉等遗址也有发现。③ (二)盒(或称粉盒)。宋元时代的德化窑已大量生产,在屈斗宫、碗坪仑、后垅仔、家春岭、内坂、大垅口、尾林、太平宫、墙坪山、湖枫林、潭仔边等窑址均有大量发现。盒的造型精美,器形一般较低矮,盒身呈圆形或八棱形,子母口,底平而稍内凹。胎白细坚,青白釉,口及底部无釉。装饰花纹丰富多采,盒盖一般印有各种花草和图案,有莲花、牡丹花、菊花、葵花、云纹、凤鸟纹、钱纹和其他缠枝花草;有的盒盖的中部还有“福”、“寿”、“金玉”等吉祥文字,屈斗宫还发现盒盖上有明外销象征的“长寿新船”文字。盒身周边印有瓜瓣纹或直道纹。菲律宾出土的青白釉盒①与德化碗仑及其他窑址出土的完全相同,可以证实是德化窑生产的外销瓷。菲律宾马尼拉圣拉圣安娜,贝湖西端的内湖,民都洛的加莱拉港等遗址发现的盒,“装饰均以印凸细线条纹为主,纹饰有莲瓣、卷叶、牡丹、飞鹅、钱纹、万字符号、水生植物、玫瑰化等。这些器物的造型与纹饰(根据能见到的照片与材料)均与德化屈斗宫窑窑基内的出土物基本相符”“应属于元代初期”的产品②日本在挖掘由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即我国南宋至元代中期)的经冢时,出土的“盒子的量最多,从一个遗迹中挖出几个盒子来是不稀奇的。盒子有大小几种,很多是模制的。盒子的表面有花草纹、小花纹、七宝纹、双凤纹等等,用型押表现出来”,从东京国立博物馆、佐世保文化科学馆、镜神社、御山神社、施

十八世纪外销瓷对欧洲的影响

十八世纪中国外销瓷在欧洲的影响 陶瓷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华瓷外销始于汉,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明中期至清中期达到顶峰。十八世纪,中国陶瓷长期占据着世界市场,因为我国制瓷技术历史悠久,人民在上千年的实践中练就了高水平的陶瓷工艺,对其生产技术的保密措施也做得较好。该时期瓷器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欧洲。华瓷的精美实用和其价格的竞争力使它在欧洲市场占有优越地位。清前期华瓷大批向欧洲出口,扩大了华瓷的国际市场,这也极大的促进了华瓷的发展。 一、陶瓷烧制工艺对欧洲的影响 欧洲通过对中国外销瓷的仿制,尤其对景德镇硬质瓷的仿制,催生了欧洲现代瓷业。1 6一l8世纪漫长的仿制瓷器的历程中,欧洲瓷业从无到有,其现代瓷业的格局也逐渐形成。从荷兰代尔夫特到法国利摩日,从德国迈森到英国斯坦福德郡,这些今日的欧洲瓷业中心皆源自对中国瓷器的仿制经历。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现代瓷业格局的形成得益于中国瓷器的影响;是i 6一i 8世纪中国外销瓷对欧洲的出口促成了欧洲现代瓷业的产生。事实上,中国外销瓷在催生欧洲瓷业的同时,其廉价物美的日用瓷巨大的输入量也抑制了欧洲瓷业的发展,致使许多瓷厂不得不转产装饰瓷。“1 8世纪中叶在德国的迈森、法国的塞夫尔和英国切尔西等著名的欧洲瓷器厂,主要生产的是名贵的装饰瓷器,而不是普通的用具,故生产的数量非常有限,在l8世纪末全欧洲生产的瓷器总和还比不上从中国进口到欧洲的瓷器数量。” 二、对欧洲艺术风格的影响 东方的绘画艺术重视写意,西方绘画艺术强调写实。文艺复兴之前中国的陶瓷工艺品主要通过伊斯兰国家传入,对西方艺术发展只能间接产生影响,16世纪由于中国与欧洲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因此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陶瓷工艺美术逐渐打开市场,在法、德、英国家的上流社会受到赞赏和重视。中国陶瓷的代表景德镇陶瓷工艺细腻、纤巧轻盈、飘逸典雅,欧洲的艺术家深受其艺术陶冶。随着中国陶瓷、纺织品、家俱深入欧洲社会的艺术领域,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17--18世纪西方室内设计、家俱、陶瓷、丝绸和园林设计中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风格是指西方人在远东,特别是中国文物上寻求启迪和表现源泉的艺术倾向,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作品。17世纪初,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工匠开始自由仿效从中国进口的陶瓷的刺绣品、橱柜的装饰式样,最早出现具有中国内室内设计见诸路易·勒佛于1670-1671年在凡尔赛为路易十四用瓷砖砌成的托利安宫。这种中国风格的狂热蔓延,在德国没有哪一个宫院建成时没有中国风格的房间。中国风格大多与巴罗克和罗可可式融合在一起,其特点是:采用东方图案和花纹,爱用蓝白色对比.不对称,不用传统的透视画法,大面积的贴金涂漆。 17、18世纪欧洲艺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迁,先后演变成巴罗克和罗可可两种风格迥异的式样。当明清的彩釉瓷饯行销欧洲时,正与巴罗克时代的壮丽辉煌,文雅服饰的意识情投意合。明清时期陶瓷匠师为追求艺术的意蕴之美,不断摸索以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甚至人体自身作为器皿型制的范本,采用夸张、概括、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景德镇釉里红牡丹莲瓣纹盘,盘内心画面上的牡丹,经过夸张变形的概括,经过取舍处理的茎叶,在衬托大面积的花朵时,起着明显的宾主关系作用,无独有偶,巴罗克艺术的色彩豪华壮丽、线条曲折夸张,可谓中国艺术在欧洲的重现。

漫话明清外销瓷之康熙五彩

漫话明清外销瓷之康熙五彩 文/刘志兵 近来,外销瓷器市场火爆,价格连连攀升,其中涨势最猛的要属外销瓷中的康熙五彩瓷器,2010年至今,价格翻了几乎五倍。因为工作关系,常从国外大量回购外销瓷,以前康熙五彩瓷器和外销青花瓷在国外价格相当。现在国外回购康熙五彩瓷器几乎是康熙青花瓷器价格的五倍。五彩瓷难以保藏,易褪色脱釉,存世量远较少,奇货可居,尽管为外销瓷,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叫价都比青花瓷高三至五倍。 康熙瓷器被公认为清代瓷器之首,康熙一朝历经61年,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就瓷器而言,无论胎质、制作工艺、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所以康熙瓷器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清代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熙五彩瓷素以其胎、釉精细,色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丰富而负盛名,继明永、宣青花晚明五彩之后,我国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这里说的硬彩.即五彩。 康熙二十二年海禁开放后.大量瓷器出口换汇中,其中以青花和五彩尤为突出。五彩在装饰及陈设,深受欧洲人的喜爱。欧洲许多皇室贵族,富贾高官把五彩瓷当成一种烘托物主身份的高档艺术品,甚至在荷兰德国法国.瑞典还有仿制的康熙五彩瓷。 一、康熙五彩的釉

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颜色除矾红以外,绿、黄、紫、蓝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宝石之感,色彩光艳夺目,烧成温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1)红彩:五彩中的红彩,是用皂矾(三氧化二铁)制成。制作时要经牛皮胶浸泡,以浸胶3至10年的矾红为好用。在上彩时需加入一定量的铅粉和牛皮胶,用水轻轻沾染,以中锋用笔,悬腕以拉线法描绘。烧成后色彩鲜艳沉着,红得像宝石,而且有层次。清末以后,红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调油平填,红中泛橙而漂浮于釉面,手感粗糙,更无矾红的光泽和 润滑。 (2)蓝彩: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蓝彩常泛紫灰色,彩层特厚,彩的边沿有一层蛤蜊光晕,但由于蓝彩仍处于草创阶段,常有脱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现。以往的蓝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称。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

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宋元时期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广博浩瀚为世界仅见,是古代文明的典范。宋元两代我国制瓷业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窑场林立,名窑辈出。随着这一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瓷器作为主要贸易品,运销海外,赢得了亚非人民的赞誉。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制瓷技术也开始大规模向外传播。长期以来,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陶瓷之路被丝绸之路所取代,但陶瓷的工艺特点、艺术价值、运输方式,特别是陶瓷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丝绸文化所不能涵盖。全国各窑口的陶瓷通过水陆联运,转长江出海,到宁波、泉州、或由闽江水系出海到福州、泉州、厦门;或由珠江水系到广州、澳门,经东海到日本、北美;经南海到东南亚,绕马六甲海峡西达非洲、欧洲。陆海比较,陆路主要靠马车、骆驼运输,运量小,易破碎,难以形成大的经济规模;海路主要是舟船、商舶,运量大,不易碎,成为关税的主要来源。以海运为特征,陶瓷之路逐步形成。 宋元时期我国运销海外的瓷器品种很多,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产品品种。其中越窑青瓷、耀州窑系青瓷、龙泉窑系青瓷,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等品种深受喜爱,出口量很大。此外,像磁州窑系彩绘瓷器,建窑系黑釉窑变碗以及元代青花瓷器等也都有出土。从海外考古发现来看,不同品种瓷器畅销区域也有所不同,青瓷、青白瓷几乎遍及亚洲各地乃至非洲东海岸,但建窑系各式窑变黑釉碗就多见于日本、朝鲜这样茶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而元代青花瓷器则在西亚阿拉伯地区有惊人的发现,仅土耳其的托普·卡普·撒莱博物馆和伊朗的德黑兰考古学博物馆两家所收藏的元青花就有约二百件,这个数字对中国这个元青花瓷器的原产地来说也是惊人的。 宋元时期外销瓷的产地比起唐代末明显增多,生产外销瓷的窑场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八大窑系中的一般民窑,以生产内销瓷为主,兼烧一些外销瓷,比如属于越窑系统的上林湖窑、上虞窑,属于耀州窑系的耀州黄堡窑以及河南诸青瓷窑场,龙泉窑系诸窑场,江西景德镇等诸青白瓷窑场等。再一种是专门生产外销瓷或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窑场,这类窑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它们的大量兴起源于瓷器的大量外销,而其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原因,则主要与外销瓷的运输方式有关。 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两条途径,一是陆路,一是海路。陆路即所谓“丝绸之路”,这条路至迟汉代已经存在,它以长安(今西安)为出发点,向东可延伸至朝鲜、日本;向西出河西走廊,经天山南北两路跨葱岭可到中亚地区,再向西可到西亚阿拉伯地区乃至地中 海东岸和东北非洲的埃及;向南从云南过横断山脉可至缅甸、泰国以及中南半岛和印巴次大陆。海路主要是从中国长江以南诸港口出海,向东到日本,东南到菲律宾群岛,向南经南中国海可到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再向西经过马六甲海峡可至印度洋,航行可达印度、阿拉伯地区直至非洲东海岸。这条海路被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又以其载货多为瓷器,也称“陶瓷之路”。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用瓷数量激增,仅靠龙泉、景德镇等窑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外,瓷器在运销过程中容易破碎,为避免陆路运输过程中的损失以降低成本,入宋以后,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沿海地区外销瓷窑场应运而生,广州、泉州、宁波等地纷纷设立瓷窑,尤以泉州最为集中。从福建北部的浦城、松溪、政和,直到围绕泉州港的福清、仙游、南安、同安、莆田等地都建立了瓷窑。广东地区建立瓷窑的有广州、潮安、惠阳、南海、佛山、三水、新会、

外销瓷中的山水园林纹饰分析

龙源期刊网 外销瓷中的山水园林纹饰分析 作者:邢兰 来源:《丝路视野》2016年第25期 【摘要】外销瓷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出口产品,显示了中国古代匠人的聪明智慧,并将中国的文化传播海外。有“仿玉”之称的中国外销瓷不仅仅是中西贸易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中国瓷器的装饰元素种类多样,尤其是明代万历以后出现的山水园林纹饰受到了西方国家的追捧。本文在分析中国山水园林纹饰出现的原因及山水园林纹饰风格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英国仿中式骨瓷山水风景纹饰从单纯地模仿到中西方结合,最后转变为西方风景纹样的风格变化。 【关键词】外销瓷;山水园林;山水画;英国骨瓷 中国陶瓷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物化的文化,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工艺艺术品,是中华民族在制造使用和欣赏陶瓷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外销瓷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的视野,他们纷纷把瓷器作为生活用具、室内陈设和装饰品,同时也作为炫耀个人财富、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随着瓷器用途的多样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西方国家开始自己制作瓷器,而晚明时期中国外销瓷上的山水风景纹样也成为他们仿制的主要图案之一。 一、山水园林纹饰的出现 中国瓷器的装饰元素非常丰富,传统的植物花卉吉祥纹饰、人物故事纹饰等深受西方人的喜爱。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发现,在对外输送的瓷器中,“山水园林”纹饰在明代中期及以前基本上没有,明万历以后却大量出现,这与明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有一定关系的。 明朝自宣德以后,社会逐渐变得黑暗。从宦官专权的正统朝,经成化朝到正德朝,社会黑暗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嘉靖皇帝沉溺于道教,对政事不闻不问,朝政由宦官把持;万历皇帝执政后期也日益对国事不负责任,社会秩序混乱,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把寻求精神解脱当成一种渴求。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深受中国传统儒道文化影响的古代文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保证自己人格的完善和寻求心灵的清净,这些文人开始采取一种隐逸的处世态度。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特性使其成为士人阶层隐逸的理想之地。“园林是隐逸人格精神最直观感性的外化物之一,也是将隐逸本质贯彻得最彻底的艺术样式。园林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了归隐羡隐的士大夫在政治受挫后的心理失衡,并完成其人格精神的改造与构建。” 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虽然厌恶尘世的黑暗,但并不想舍弃人间的享受。既想要留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又想在此闹市中享受生活的清静。明代中期园林的出现满足了文人的要求,使他

中国外销瓷史

中国外销瓷史 中国陶瓷出口始于汉朝,盛销于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大量中国陶瓷销往世界各地。这部分专门销往国外的陶瓷器就叫“外销瓷”。它们既是中国打开国门迈入世界的历史见证,也向世界各国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艺术提供了平台。 清代青花梅兰竹菊四大美人图大铃铛杯 这款清代青花梅兰竹菊四大美人图大铃铛杯,实属精品。此杯器形规整,整体杯形为铃铛形制,故名铃铛杯。底足有“玉”字款识,杯身外壁以青花绘制四大美人及花卉纹饰。人物绘制精细,表情动作生动传神,工笔精湛。此杯造型规整别致,修胎精细,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铃铛杯因杯的造型形似于铃铛而得名,铃铛杯的造型是从明代中晚期时的外销高足深腹式杯演变而来,从晚明开始至清代,这种小巧秀气的杯型一直是较时尚的器物,它既可用作酒具又可饮茶,可谓一器多用。

清光绪浅绛彩渔樵耕读诗文杯两只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130年,是中国自唐代以后又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被后世成为‘康乾盛世’。这期间,中国享受了相对持久的和平与繁荣。在乾隆时期,中国的人口超过了3亿。从康熙二十三年起,清朝的统治在南方稳固后,重新开放了对外贸易,允许欧洲各国的商船前往广州,中国瓷器也开始恢复了自隆庆朝以来大规模的出口。中国外销瓷重返欧洲市场后,很快以自己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清康熙里外绘五彩描金百花迎春纹碗两只

在当时的外销瓷多数具有东方特色。以中国传统纹样来装饰,这类瓷器以中国传统人物、山水、鸟兽、花草、等为主题,虽然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西洋化的变异,比如胎体较薄的板沿盘、仿造欧洲金属器的方形盘,繁密的边饰也有西方装饰的特色,但是充满了中国情调。西方人从外销瓷所绘画的场景中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中国外销瓷引领西方时尚。 清雍正青花矾红描金渔翁张网捕鱼图盘两只 外销瓷一直是外国人最为畅销的产品。这些极具东方特色的中国瓷器在欧洲作为餐具以及生活日用品,以及逐渐取代了当时欧洲的金属器和木器。并且精美的外销瓷器,在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家被逐渐演变成了奢侈品。成为王室贵族的用具。在客厅里,作为珍贵的东方艺术品,贵族都以陈设中国外销瓷来彰显华丽与富贵。

论景德镇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景德镇外销瓷在中国陶瓷贸易史中的历史地位

第34卷第1期2019年2月Vol.34No.1Feb.2019 景德镇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 “丝绸之路”,历史悠久,盛誉中外。中国人是“丝绸之路”最初的开创者和践行者。早在汉代,中国就开通了由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欧洲的贸易通道,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海上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 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北非。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两条连接亚非欧的贸易路线图虽线路不同,但都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通道,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关系密不可分,瓷器是“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行销世界的中国瓷器,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早期的“全球化现象” 。作为中国瓷器主要出口基地的景德镇,是古丝绸之路贸易重要参与者。 淤 收稿日期:2018-12-15 作者简介:杨璐(1986-)女,江西景德镇人。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向研究;宋燕辉(1961-),女,江西景德镇人。 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方向研究。 摘要:“丝绸之路”,历史悠久,盛誉中外。瓷器是“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瓷器贸易始终居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体地位。景德镇较早参与对外瓷器贸易, 是中国出口瓷器大宗供货基地,16世纪至18世纪,大约有三亿件瓷器来到欧洲,还有巨额数量的瓷器销往东亚及东南亚各地。这些产品大多出自景德镇。法国传教士殷弘绪说,“景德镇一地,独挑运瓷器到全世界之大梁”,这句评述客观地概括了景德镇外销瓷在中国陶瓷对外贸易中的历史地位。行销世界的中国瓷器,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早期的“全球化现象”。作为中国瓷器主要出口基地的景德镇,成为人类历史上早期“全球化现象”的重要推手。 关键词:“丝绸之路”;景德镇外销瓷、瓷器贸易;“全球化现象”中图分类号:F7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699(2019)01-0107-05 杨璐①,宋燕辉 (景德镇市委党校,江西景德镇333000) 论景德镇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 —— —景德镇外销瓷在中国陶瓷贸易史中的历史地位一、景德镇较早参与对外瓷器贸易, 是中国出口瓷器大宗供货基地 1.景德镇瓷器参与对外贸易概况 自唐代以来,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外销。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长沙窑的彩绘瓷是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生产基地。自此开始,瓷器贸易始终居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体地位。而景德镇是早期参与陶瓷外贸活动的地区之一, 她在唐代就参与了中国瓷器外销贸易活动,唐代景德镇南窑遗址和蓝田窑遗址的出土文物证明了这一点;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已是当时国家三大出口贸易瓷之一;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异军突起,深受西亚、东南亚和北非阿拉伯国家的青睐;明清时期,景德镇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独领风骚数百年。 十六世纪开始,中国瓷器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出现后,使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和扩张,并使之进入鼎盛辉煌时期———中国建立起自太平洋西岸至印度洋北部范围广阔的国际市

China 瓷 深入介绍中国外销瓷

《china·瓷》深入介绍中国外销瓷 2012年,恰逢中英建交40周年和英国伦敦奥运年。作为文化奥林匹克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英国大英博物馆和V&A博物馆将于6月在北京推出“陶瓷杰作”主题展览。展品包括中国历代出口陶瓷、欧洲仿制中国陶瓷以及英国收藏的中国陶瓷精品。展览将呈现中国陶瓷出口欧洲,并影响欧洲瓷器发展的历史。 以这次展览为契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大英博物馆和V&A 博物馆,共同制作纪录片《china·瓷》,本片分上、下两集,将于2012年12月4日首播。 《china·瓷》的拍摄背景 为完成这部纪录片,央视纪录频道派出了一流创作阵容。由资深导演徐欢领衔的主创团队,曾经打造出《故宫》《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故宫100》等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佳作,深得观众赞赏。另外两位导演张越佳和薄晓琳,年轻富有激情,也有多部纪录片拍摄的经验;摄影师刘畅,今年凭《故宫100》获得了第26届电视金鹰奖最佳摄影奖。 据徐欢介绍,该片于今年3月初立项,跟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签约也在同月完成。“这是中英两国第一次实现横跨电视媒体与两国博物馆之间携手打造纪录片,我们将把中英两国三大博物馆里曾远涉重洋的中国瓷器精品纳入我们的镜头。中英双方的专家把倾尽毕生心血研究中国

外销瓷的学术成果提供给了摄制组,这让进入陌生领域的我们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获取知识,捋清脉络,确定主题。专家对中国瓷的热忱让我们非常感动。”她说。 摄制组奔赴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伊朗、土耳其、肯尼亚等海外地区进行拍摄;在国内,摄制组足迹遍及景德镇、广州、韶关、鄱阳湖、香港等“瓷路”的发源地及重要港口。 早期中国外销瓷的发展历史 图:元代青白瓷玉壶瓶 瓷由中国人发明,它是人类最早的人造产品。瓷器也是第一个全球化的商品,始终居于世界交流的核心。一把瓷土搅动地

外销瓷中的山水园林纹饰分析

外销瓷中的山水园林纹饰分析 外销瓷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出口产品,显示了中国古代匠人的聪明智慧,并将中国的文化传播海外。有“仿玉”之称的中国外销瓷不仅仅是中西贸易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中国瓷器的装饰元素种类多样,尤其是明代万历以后出现的山水园林纹饰受到了西方国家的追捧。本文在分析中国山水园林纹饰出现的原因及山水园林纹饰风格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英国仿中式骨瓷山水风景纹饰从单纯地模仿到中西方结合,最后转变为西方风景纹样的风格变化。 标签:外销瓷;山水园林;山水画;英国骨瓷 中国陶瓷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物化的文化,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工艺艺术品,是中华民族在制造使用和欣赏陶瓷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外销瓷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的视野,他们纷纷把瓷器作为生活用具、室内陈设和装饰品,同时也作为炫耀个人财富、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随着瓷器用途的多样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西方国家开始自己制作瓷器,而晚明时期中国外销瓷上的山水风景纹样也成为他们仿制的主要图案之一。 一、山水园林纹饰的出现 中国瓷器的装饰元素非常丰富,传统的植物花卉吉祥纹饰、人物故事纹饰等深受西方人的喜爱。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发现,在对外输送的瓷器中,“山水园林”纹饰在明代中期及以前基本上没有,明万历以后却大量出现,这与明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有一定关系的。 明朝自宣德以后,社会逐渐变得黑暗。从宦官专权的正统朝,经成化朝到正德朝,社会黑暗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嘉靖皇帝沉溺于道教,对政事不闻不问,朝政由宦官把持;万历皇帝执政后期也日益对国事不负责任,社会秩序混乱,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把寻求精神解脱当成一种渴求。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深受中国传统儒道文化影响的古代文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保证自己人格的完善和寻求心灵的清净,这些文人开始采取一种隐逸的处世态度。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特性使其成为士人阶层隐逸的理想之地。“园林是隐逸人格精神最直观感性的外化物之一,也是将隐逸本质贯彻得最彻底的艺术样式。园林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了归隐羡隐的士大夫在政治受挫后的心理失衡,并完成其人格精神的改造与构建。” 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虽然厌恶尘世的黑暗,但并不想舍弃人间的享受。既想要留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又想在此闹市中享受生活的清静。明代中期园林的出现满足了文人的要求,使他们既能享受生活的清幽,又能脱离市井朝野,这无疑

从明清外销瓷看中西文化互动模式

Vol.41/No.18/Westleather 从明清外销瓷看中西文化互动模式 焦流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0) 摘要: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是由人的行为引起的。文化由不同种族人群,不同 地域的差别而孕育出其多样性。陶瓷在外销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现象为我们揭示了在商业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互动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互动;外销瓷;陶瓷 中图分类号:K24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8-0133-01 1明清外销瓷发展背景 十五世纪欧洲各国纷纷雄心勃勃开始进行海外扩张,开辟了海上贸易航线,抱着探索财富和商机的目的与东方国家的开始正面接触。明末清代与西方的陶瓷贸易发展至鼎盛时期,外销瓷的种类丰富多样,甚至产生了众多专门只针对海外市场的陶瓷种类。 2中西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中西文化相遇过程中,面对异与本文化的部分,必然会出现理解不当或者无法接纳的情况。明代中期葡萄牙订购的天主教纹饰瓷器,可以说是最早的西方订制瓷之一。西方人对于宗教传播的热情不亚于商业扩张,这些绘有天主教纹章的瓷器也正是服务于传教的需要。从出土的该类器物中可以发现,即使是耶稣会定制的瓷器,在其装饰中却几乎没有人物的图像,而取而代之出现了大量如十字架,梯子,钉,衣服等具有象征性物品的图像。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东西方图像传统的差异有关。在西方图像中,其中典型代表人物耶稣形象以赤裸上身被刺穿的形式表现耶稣受难的主题,而这在中国由于文化差异却令人难以接受。《临汤若望进呈图像说》中提到:“俾天下人尽见耶稣之死于典刑,不但士大夫不肯为其作序,即小人亦屑归其教也。”在这种中西文化观念冲突中,早期象征外销定制瓷上以象征物的方式表现,也是不同文化在冲突中互相适应的应对策略。除了外销瓷的装饰,外销瓷的功能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也发生了转变。在奥古斯都一世德雷斯顿收藏品中发现附有苏轼著名诗词《赤壁赋》的笔筒,这件笔筒本是中国文人的书房用品,销往欧洲后却变为用来放冰的容器。冲突和适应在文化碰撞中必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在多重文化中同时作用,使中西文化之间的互动得以继续发展 3西方定制者的选择与规范 随着外销瓷贸易的推进,西方订购者对瓷器的制作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18世纪20年代,英国人热衷于纹章瓷的定制,现存美国的一件青花五彩龙凤纹章大盘,口沿分别以釉下青花绘制了两组龙凤图案。龙凤图案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拥有着悠久演变历史,中国工匠将其作为纹章瓷的边饰烘托出中心纹章纹饰,并且在装饰工序中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样式。但此类龙凤,麒麟等形象却并不受西方人喜爱和理解,荷兰东印度公司曾表明不希望再接受此类装饰图案的瓷器。相反的,外销瓷中战争题材却并不受西方人排斥。《饮流斋说瓷》中提到:“绘战争故事者,谓之刀马人,无论明清瓷器,皆极为西人所嗜。”17世纪的欧洲就处于一个野心蓬勃,扩张领土的战争年代,这使得中西双方在情感上达到共鸣,那么对于绘有刀马人纹饰的外销瓷的喜爱就不无道理。可以说西方订制者在题材的选择上拥有越来越大主动权,而且外销瓷的装饰内容也依照西方人的偏好而产生更多样式。清代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在中国活动频繁,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方订购者将欧洲版画,油画,素描等艺术品为模板的样本带入中国,中国工匠依照西方订单的绘制要求而进行装饰。在外销瓷绘中增加的题材有:宗教神话,欧洲历史事件,风景名胜,日常生活等等。 另外,为了更加适应欧洲生活方式,西方订制者在日用瓷的器型和件数上有着更加细致的要求和规范。十七世纪英国饮茶之风盛行,下午茶文化成为英国社会的流行风尚。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订购了仿照欧洲金属器型的瓷制茶壶,因此茶壶高度增大,茶壶把手变得更加有弧度。另外与中国不同的是欧洲人的饮茶仪式中往往配有点心,在茶水中喜爱添加牛奶,糖,柠檬汁等调味品。这使得欧洲茶具往往是成套定制,配有不同规格的盛放点心的碟子,茶杯也与杯碟配套使用,还有瓷制奶壶和茶匙等等。不仅如此,在餐具,酒具中也同样体现了成套形式的组合规范。 4审美风格的吸收与涵化 清代康熙皇帝对西方文化十分感兴趣,甚至还邀请不少欧洲传教士来中国并在宫内任职,宫廷内收集了大量的西洋器物和艺术品。西洋铜版画流传至景德镇御窑厂,彩绘工匠将其作为样本绘制在外销瓷上,后来景德镇瓷器中出现了黑线描绘和勾画的技法,这正是汲取了铜版画的优点。另外吸收了西洋铜胎画杀琅技术,景德镇研制出杀琅彩料绘制在外销瓷上。不仅如此,法国班琅工艺品对我国粉彩瓷的装饰技法有很大影响。随着西洋颜料和技术的传入景德镇创烧出了粉彩瓷,这些陶瓷新品种的产生毫无疑问符合西方人的审美需求,同样其凝重的色彩,曲线对称的线条,富贵华丽的装饰效果,也是在顺应我国传统的装饰风格的基础上展开的,迎合了清代宫廷的审美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广彩最初是专门针对外销的品种,欧洲对于纹章瓷的订购需要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制瓷技术与西方文化深度融合的结果。即使在中国与西方贸易中断后,广彩瓷仍然在国内继续生产并形成了独有的风格。陶瓷文化的吸收与涵化实际上就是本地文化将外来文化的成分有机吸收,使自己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涵化也是将外来文化进行的本土化改造。 5总结 物质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也是文化的基础。外销瓷以其独特的特性而作为物质媒介,在中西文化传播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外销瓷的订购生产以及其本身的工艺,装饰,功能等方面,都可以窥见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互动的多重模式,在双方文化积极互动的背景下呈现了一番丰富多彩的文化盛景。 参考文献: [1]赵宏著.中国陶瓷文化史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 [2]何立敏.15-19世纪欧洲外销瓷使用功能探析[D].景德镇陶 瓷学院,2013. [3]戈畅.重构与开示[D].南京大学,2011. [4]王谨.论罗可可风格对乾隆粉彩陶瓷装饰艺术的够响[J].中国 陶瓷,2008(02):75-77. [5]袁胜根,钟学军.论清代广彩瓷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关系[J].中 国陶瓷,2004(06):81-83. 作者简介:焦流(1996.12-),女,汉族,江西人,研究生在读,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一133

长沙窑与唐代瓷器的外销

长沙窑与唐代瓷器的外销 湖南长沙窑是建国以来新发现的唐代重要瓷窑之一。根据窑址所在地,曾 经称之为望城窑(县名)铜官窑(镇名)、瓦渣抨窑。(挖泥土塅、兰家波、廖家屋场、都司坡、长坡拢等地的总称),现因属长沙市管辖,所以一般称它为长沙窑。长沙窑瓷器由于以釉下褐绿彩和模印贴花为主要特征,因而在窑址未发现以前,人们往往将唐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长沙窑瓷器,特别是其中带褐绿彩的器物, 误定为"唐三彩",对不带彩的青瓷又以"岳州窑视之。由于长沙窑遗址的发现,才弄清它既不是"唐三彩"也不是"岳州窑",而是一个未被认识的唐代瓷窑,它 的产品在唐代就已远销到了世界各国。长沙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是我国陶瓷 考古中的重大收获。(注1) 一、长沙窑瓷器所具有的特征 我国瓷器生产发展到了唐代,出现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和以河 北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这两大瓷窑系统。长沙窑尽管在当时不如越窑和邢窑 那样为文人所称道,然而它却代表了唐代瓷器从注重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 饰美的发展新方向。 瓷器是由胎、釉、彩三者所组成的,凡是在胎上采用雕、刻、划、印、镂 空等装饰方法的,谓之"胎装饰"。这种装饰在瓷面上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花纹,然而并没有增加瓷器的色彩效果。长沙窑的"胎装饰"运用比较多的有贴花、刻划花、印花、镂空等。贴花是先雕出贴饰纹样,制作印模,然后用印模压出 一个完整的图案,将它贴在未上釉的胎体上,再施釉入窑烧制而成。常见的纹 饰有人物、婴戏、双鸟、双鱼、游龙、蝴蝶、立狮、荷花、葵花、葡萄以及各 种图案等。刻划花常用在瓶、匜、壶等器物上。做法是用不同的工具在胎上刻 划出各种纹饰和以篦形工具划出多线条的各种图案。雕刻主要是雕塑各种俑和 玩具,如猪、狗、牛、羊、凤头等小雕塑品。这些玩具既写实而又夸张,形象 生动,栩栩如生。镂空装饰多见于烛台、熏炉和器盖、器座等部位,有的雕刻 与镂空结合使用,更具有立体的艺术效果。印花多用在盘、盌的内底中心与壶、罐的耳和柄上,还有以阴刻戳式印陶模,在器物上印出莲花、莲藕、小鸟等纹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