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课件
Anesth Analg 2005;100:4–10
“累积深度麻醉时间相关危险性是1.244, 或者说每增加1小时BIS﹤45的时间, 危险就会增加24.4%。”
*
Risk of Death and hours with BIS < 45
术中知晓发生率 %
1 case per 1000
1 case per 500
美国术中知晓的情况
*
(4)BIS对患者安全的益处: 降低知晓
降低术中知晓发生率1 (常规全麻 p<0.05)
“一个大样本的应用肌松药的全麻研究报告指出, BIS监测指导下的术中知晓率大大降低“
降低术中知晓发生率2 (高危患者 p=0.02)
评估手术刺激程度 确认镇静/镇痛药的给与 考虑增加镇静/镇痛药的剂量 考虑给与降血压药物
*Potential impact of artifact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interpreting BIS values.
*
BIS监测与复合麻醉
*
“麻醉是为手术而存在的”
BIS技术经历了20年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麻醉深度的准确判断提供了帮助!
BIS™ 监测的慨念
*
2.BIS™ 监测的原理
测定脑电图线性成分(频率和功率), 同时分析成分波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为相和谐波), 把能代表不同镇静水平的脑电信号挑选出来, 进行标准化和数字化处理, 最后转化为一种简单的量化指标。
*
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患者满意度
降低PONV (Nelskyla, 2001; Luginbühl, 2003)
Control BIS Titrated
全身麻醉术中知晓的研究进展
摘要:全身麻醉术中出现的术中知晓,是一项严重全麻并发症。出现术中知晓的因素和机
制很多。近年来,麻醉学家采取了各种措施预防和处理术中知晓,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就术中 知晓产生机制、形成的相关因素、降低术中知哓发生率、监测及预防、如何开展对术中知晓的研
识存在的标志。术中知晓是一 项非常严重的全身麻醉并发 症拉J。尽管现代麻醉药物在不 断改善和优化,麻醉方式在不断 改进,麻醉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进 一步加强,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和 手段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改进, 迄今为止,术中知晓依然常 见”,4J,并仍然是目前全球麻醉 学界面临和尚未解决的难题”J。 2术中知晓的症状
由于对手术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这种意 外的体验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因此术 中知晓对患者可造成轻重不一的精神伤害或心理障 碍,如,患者术后诉说术中疼痛,有的术后整日啼哭 诉痛,连续噩梦,出现恐手术及恐医院症,并可引起
各种神经官能症,包括抑郁、焦虑、对死亡的恐惧
等MJ。Moerman等。川研究者用双盲法分析对照术中 知晓患者的麻醉记录,多数患者描述可以听到手术 室内的声音,感到焦虑、恐惧、无助,其中69%患者因 此导致后遗症即应激紊乱综合征(post
stress
动描述也并未完全消失。临床操作中仍有发生麻醉
下知晓、回忆和记忆的报道。Vickers描述麻醉深度 不足的两种程度。第一种包括回忆或保留了对麻醉 下发生的事件的回忆皿J。意识或外显记忆指故意或 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经历,可用回忆或认知检测来 评价。第二种麻醉深度不足包括对声音输入的反 应,也称作唤醒。早在1990年,Stanski提出麻醉是 对伤害性刺激的无反应和无回忆,不包括麻痹和意
Intraoperaflve Awareness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Leabharlann PEN Zi—sheng,LI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脑电监测技术,能够准确识别脑电信号的变化 ,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知晓情况。
经验二
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及 时反馈给医生,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
经验三
护理人员应与医生、麻醉师等团队成员密切协作,共同参与术中知晓 的预防和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药理学机制
不同麻醉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不同,可能导致患者在术中出现 不同程度的感知。
影响因素
01
02
03
麻醉药物
不同麻醉药物的种类和剂 量对术中知晓的发生率有 影响。
手术类型
手术的复杂性和时间长短 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相关 。
患者因素
年龄、性别、体重、基础 疾病等个体差异也可能影 响术中知晓的发生。
04
脑电监测专家共识
监测标准与规范
监测设备应符合国际 和国内相关标准,具 备可靠的准确性和稳 定性。
监测数据应进行实时 采集、处理和分析,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 及时性。
监测过程中应遵循无 创、无痛的原则,尽 量减少对患者的干扰 和损伤。
监测设备选择与使用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脑电监测设备,如脑电图机、脑干诱发电位仪 等。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 识护理课件
目录
• 术中知晓概述 • 脑电监测在手术中的应用 • 术中知晓的预防措施 • 脑电监测专家共识 • 护理人员在术中知晓预防中的作用 •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01
术中知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术中知晓是指全麻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意识状态,能够感 知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声音等刺激,但无法回忆和表达的现 象。
脑电监测在手术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麻醉深度的监测
适宜的麻醉深度
意识消失
镇痛良好
肌松适度
适当抑制应激反应
麻醉过浅的主要危害
显著的应激反应
内分泌紊乱
代谢异常
术中知晓(awareness)
耗氧增加
美国术中知晓的情况
不同医院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0.25 0.2 0.15 0.1 0.05 0
1 case per 1000
标,但仍存在很多局限,需不断完善。而熵的临
床价值仍需进一步观察。
2007年美国麻醉学杂志发布文献,证明
NARCOTREND在目前同类产品里面数据更为可靠。
麻醉深度监测-前景
• 期望用一种监测仪来解决麻醉深度,防止术中知
晓的问题并不现实。 • 麻醉深度是对镇静、镇痛水平和刺激反应程度等 指标的综合反映,而这些指标反映的中枢部位不 尽相同,所以麻醉深度监测必然是多指标、多方 法综合监测。
根据文献证实能够减少术中知晓发生率的脑功能监测仪目前只有bis监26麻醉药物与bis1丙泊酚七氟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密切相关丙泊酚或吸入麻醉时低浓度阿片类药物不改变bis反应当给予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时给予足够剂量的催眠药物确保意识消失很重要氧化亚氮浓度达70时对bis的影响依然很27麻醉药物与bis2产生无反应状态的氯胺酮剂量02505mgkg不改变bis值一种麻醉药加用氯胺酮是会使bis的解释复杂化需考虑临床情况肌松药可能会使麻醉深度监测仪器的确切性出现混乱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可影响bis对伤害刺激的反应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可能会影响麻醉深度监护仪的结果
麻醉深度的仪器监测-AEP
AEP index的优点 使麻醉的维持更为平稳
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确保病人术中无知晓、术后无记忆 可更准确地判断意识的有无 可瞬时监测麻醉深度变化
术中知晓_图文
麻痹、焦虑,惧怕手术甚至医院等情况。术中知 晓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PSTD发生率高,持续时 间长,症状持续平均4.7年。
术中知晓所造成的PSTD,近年已发展成为引起 病人投诉的社会和医学法律问题。ASA1999年和 2006年 已结案的索赔医疗纠纷中,术中知晓的投 诉率占1.9%(1999年为79/4183例,2006年为 129/6811例)。
麻醉科医生判断病人的意识是否存在,通 常是观察病人对各类刺激是否有目的的反应。 例如,对指令反应的睁眼和对疼痛刺激的体 动。但是,如果使用了肌肉松弛药,则病人 的这种有目的的反应将很难被观察到。
2、记忆可以分类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病人能够回忆起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或事件。
内隐记忆指病人并不能够回忆起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或 事件,但某些术中发生的特定事件能够导致病人术后在操 作 (performance) 能力或行为(behavior)方面发生变化。
由于当前的全麻基本上为复合式麻醉,即多种 不同作用的药物同时使用。镇静遗忘、镇痛、 肌肉松弛为主要的三个部分。如果出现术中知 晓,意味着镇静遗忘作用消失,而肌松、镇痛 作用还可存在。在这样的状况下,患者可存在 意识,可听见周边环境的声音,但是无法控制 肢体的任何运动,包括例如睁眼、咳嗽。同时, 伴或者不伴有对疼痛的感知。
推荐意见1:
术后调查术中知晓的用语应使用国际上 通用的5 句话。有关术中知晓的调查时机应 包括术后第一天和一周左右的2 个时间点。 (A 级)
二、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及潜在危害
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国外近年的报道在0.1%~0.2%, 高危人群(心脏手术、产科手术、急诊手术和休克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提高诊断准确性
多模态监测技术能够实时 监测患者脑功能状态,有 助于早期发现异常情况, 提高诊断准确性。
指导个体化治疗
多模态监测技术能够评估 患者脑功能损伤程度及恢 复情况,为制定个体化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目前应用现状与挑战
技术普及程度有限
01
目前多模态监测技术在颅脑创伤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普及程度有限。
存在颅内压增高风险的患者
包括急性脑肿胀、脑水肿、颅内血肿等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的患者 。
需要神经重症监护的患者
如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等需要密切监测神经功能的患者。
监测设备选择和使用建议
多模态监测设备
推荐使用多模态监测设备,包括颅内压监测、脑血流监测、脑电 图监测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
设备准确性和可靠性
操作流程
清洁头皮、安装电极、连接仪器、开 始监测。
注意事项
确保电极与头皮紧密接触,避免干扰 ;定期更换电极片,防止感染。
04 颅内压监测技术应用与评 估
颅内压监测技术原理及优势
原理
通过传感器将颅内压转换为电信号,实时监测颅内压变化。
优势
及时发现颅内压异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应证与禁忌证分析
拓展应用领域
多模态监测技术有望拓展至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领 域,为更多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服务。
3
智能化发展
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多模态监测技术有 望实现智能化发展,提高数据解读效率和准确性 。
07 专家共识建议与总结
患者筛标准建议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尤其是需要重症监护的患者 。
脑血流监测技术原理及优势
术中知晓专家共识
• 如果有一天你的外科医生这样评价你:你搞麻醉 只是让病人睡过去,不动而已.....
•
你该想想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为病人做点什
么了。
h
13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 专家共识
h
1
定义和基本概念
• 术中知晓:
全麻下的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有意识的状态, 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 的事件
• 意识:
病人能够在他所处的环境下处理外界信息的一种 状态
h
2
记忆
• 外显记忆 病人能够回忆起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或事件
• 内隐记忆
病人并不能够回忆起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或事件,但 某些术中发生的特定事件能够导致病人术后在操作 能力 或行为方面发生变化
• 回忆 指病人能够提取他(她)所存贮的记忆
h
3
• 假阳性:
梦境,诱导前,苏醒后
• 假阴性:
调查用语,调查时点(1/3 在PACU ;1/3 在术后1~2 周)
h
4
术后调查术中知晓的用语
• (1) What is the last thing you remembered before you went
h
10
术中麻醉管理
(1)检查设备,减少失误;(输注泵电源、开关,三通,接头,输液通道通畅)
(2)预防性地使用苯二氮卓类药,包括术前和浅麻醉时应用;
(3)术中有知晓危险时(如发生气管插管困难),应追加镇静药;
(4)单纯血液动力学数据不是麻醉深度是否满意的指标;
(5)肌松药可掩盖对麻醉深度的判定;
(6)监测呼气末麻醉药浓度,维持>0.8MAC;
(7)用脑功能监测设备监测麻醉(镇静)深度,BIS(<60)监测能够明显减 少术中知晓的发生率(A级)
术中知晓专家共识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吴新民、于布为、叶铁虎、张炳熙、佘守章、王焱林、岳 云(执笔)根据ASA的最新调查,病人对麻醉最为担心的问题为:失去记忆、术中知晓、术后疼痛、术后恶心呕吐和死亡等。
而ASA最新提出的麻醉目标为:避免术中知晓、维持理想的血流动力学、最佳的麻醉恢复质量、避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以及避免围术期死亡。
由此可见,预防术中知晓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术中知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术中知晓(intraoperative awareness):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全身麻醉下的手术中知晓。
在本共识中,术中知晓被定义为:全麻下的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有意识(conscious)的状态,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recall)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件。
意识被定义为病人能够在他所处的环境下处理外界信息的一种状态。
麻醉科医生判断病人的意识是否存在,通常是观察病人对各类刺激是否有目的的反应。
例如,对指令反应的睁眼和对疼痛刺激的体动。
但是,如果使用了肌肉松弛药,则病人的这种有目的的反应将很难被观察到。
记忆可以分类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本共识中,知晓定义为回忆,因此,本共识中的术中知晓只限定为外显记忆,而不包括内隐记忆;也不包括全麻诱导入睡前和全麻苏醒之后所发生的事件。
术中做梦也不认为是术中知晓。
回忆指病人能够提取(retrieve)他(她)所存贮的记忆。
通常在全麻期间发生的事情或事件由病人自己主动回想和报告,或经医生用规定的调查用语提示后引出。
术中知晓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
研究表明,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病人,对术中唤醒试验的知晓率仅为16.7%左右。
确定一个病人是否发生了术中知晓,除听取病人的陈述外,还需要与参与该病人麻醉和手术的医生核实;并需一个由若干专家组成的小组来鉴别知晓或可疑知晓。
外显记忆指病人能够回忆起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或事件。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
安徽省立医院麻醉科 李娟
引言
• 何谓麻醉深度?如何正确判断麻醉深度?
• 如何在目前倡导多重药物、多种方法复合的平 衡麻醉过程中,正确判断麻醉深度多年来始终 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 如何保障高风险患者的手术麻醉安全,一直是 临床麻醉中所关注的。
问题?
1、麻醉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 2、麻醉深度的掌握? 3、理想的麻醉状态?
1.0%
77%
0.5%
2 Cases
11 Cases
82%
0.1%
0.0% Historical Control
n=7,826
BIS
n=4,595
0.0% No BIS
n=1,238
2 Cases
BIS
n=1,227
“一个大样本的应用肌松药的全麻研 究报告指出,BIS监测指导下的术中知 晓率大大降低“
国人术中知晓Ⅰ期研究
中国人的术中知晓发生率为0.41%
国人术中知晓Ⅱ期研究
全凭静脉麻醉下BIS监测在术中知晓预防中的作用 ——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结果:共收集到5228份有效病例,其中BIS组2919例对照组 2309例。BIS组有4例(0.14%),对照组有15例明确 知 晓(0.65%)病例,术中知晓发生率下降达78%。 两组间明确知晓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2, OR=0.21,95%置信区间:0.07~0.63)。 结论:TIVA下行BIS监测并维持BIS值40~60,可有效减 少术中知晓的发生。
主要内容
1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
2
BIS监测在复合麻醉中的应用
BIS监测在高风险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中华麻醉学会关于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的专家共识
中华麻醉学会关于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的专家共识引言:在手术过程中,术中知晓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情况,对于患者来说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为了提高手术安全性,保障患者的手术过程中不会出现术中知晓的情况,中华麻醉学会召开了一次专家会议,针对术中知晓的预防和脑功能监测进行讨论,形成了以下的专家共识。
一、术中知晓的定义和分类术中知晓是指患者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受,意识清晰或部分清晰。
术中知晓可分为:1.完全知晓:患者能清晰地意识到手术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过程中可能会感受到疼痛。
2.部分知晓:患者对手术过程和环境有模糊的记忆,但不清晰。
术中知晓的发生可能与麻醉操作技术、药物选择、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二、术中知晓的危害与预防措施术中知晓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且增加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
为了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的术前沟通和评估:麻醉医生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沟通,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麻醉相关的个体差异,进行风险评估。
2.合理的麻醉药物选择:选择适合患者的麻醉药物,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的麻醉药物方案。
3.安全的麻醉操作: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适当的麻醉状态。
4.应用脑功能监测技术:脑功能监测技术,如脑电图(EEG)、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可以帮助麻醉医生监测患者的脑功能状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
5.综合评估术中知晓风险:在患者个体化的麻醉方案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手术类型等因素,评估术中知晓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脑功能监测的价值与应用脑功能监测可以评估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脑电活动等指标,帮助麻醉医生监测患者的脑功能状态,调整麻醉深度和麻醉药物剂量,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
脑功能监测技术包括:1.脑电图(EEG)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活动,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和意识状态。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全文)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全文)目录一、术中知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二、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及潜在危害三、术中知晓的发生机制和可能危险因素根据ASA的调查,患者对麻醉最为担心的问题为:失去记忆、术中知晓、术后疼痛、术后恶心呕吐、死亡等。
而ASA近年提出的麻醉目标为:避免术中知晓、维持理想的血流动力学、最佳的麻醉恢复质量、避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以及避免围术期死亡。
由此可见,预防术中知晓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术中知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术中知晓(intraoperative awareness):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全身麻醉下的手术中知晓。
在本共识中,术中知晓被定义为:全麻下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有意识(conscious)的状态,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recall)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件。
意识被定义为病人患者能够在他所处的环境下处理外界信息的一种状态。
麻醉科医生判断患者的意识是否存在,通常是观察病人对各类刺激是否有目的的反应。
例如,对指令反应的睁眼和对疼痛刺激的体动。
但是,如果使用了肌肉松弛药,则病人患者的这种有目的的反应将很难被观察到。
记忆可以分类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本共识中,知晓定义为回忆,因此,本共识中的术中知晓只限定为外显记忆,而不包括内隐记忆;也不包括全麻诱导入睡前和全麻苏醒之后所发生的事件。
术中做梦也不认为是术中知晓。
回忆指患者能够提取(retrieve)他(她)所存贮的记忆。
通常在全麻期间发生的事情或事件由病人自己主动回想和报告,或经医生用规定的调查用语提示后引出。
意思和记忆是大脑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功能。
患者在术中存在意识或能够按要求完成某些指令性动作并不意味着其一定能够在术后回忆起相关事件。
研究表明,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患者,对术中唤醒试验的知晓率仅为16.7%左右。
同样,全麻术中应用前臂隔离技术可以按指令完成动作。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09)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09)一、前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及时全面地监测患者是围术期麻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10%)之一【1】。
我们没有任何策略可以保证麻醉科医师完全防止麻醉或手术的不良后果,但是麻醉科医师可以通过加强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不良反应或意外事件的发生【2-4】。
为了提高中国临床麻醉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减少麻醉意外的发生,降低麻醉死亡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组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7-11】,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条件、医疗设备现状和麻醉科医师队伍结构制定临床麻醉监测指南。
二、临床麻醉监测指南鉴于中国各级医院麻醉科监测设备配备参差不齐,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提出的监测指南将成为医院科室建设和评定的参考标准;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等所有麻醉科医师参与的临床麻醉活动。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监测基本要求麻醉科医师必须在麻醉全程始终在岗。
基本监测氧合、通气和循环应该得到连续监测评估。
氧合观察患者皮肤和粘膜色泽、脉搏血氧饱和度。
通气肺部听诊呼吸音、观察胸廓运动、呼吸囊活动。
循环持续心电图显示、连续无创血压和心率,其监测间隔的时间原则上不能超过5min、同时注意脉搏触诊、脉搏波波动、心音听诊。
扩展监测可根据情况选择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体温、脑功能、呼吸力学、血液生化、血气分析、肌松、凝血功能、肺动脉压、心输出量。
附注:(1)监测基本要求和基本监测是完成每个麻醉必须做到的;(2)本标准暂不适用分娩镇痛和疼痛治疗;(3)在转运、搬动过程中或急救现场或监测仪器出现故障时持续监测可允许有短时间的中断。
麻醉患者从手术(监测)床搬到转运床时,麻醉科医师的首要职责是保护患者的头颈部和维护气道通畅;(4)某些临床麻醉过程中,麻醉科医师可以进行补充监测或采用其他可靠的监测手段来替代基本监测,例如体外循环期间采用血气分析替代常规通气、氧合监测;(5)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科医师的临床观察和判断。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全文)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全文)目录一、术中知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二、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及潜在危害三、术中知晓的发生机制和可能危险因素根据ASA的调查,患者对麻醉最为担心的问题为:失去记忆、术中知晓、术后疼痛、术后恶心呕吐、死亡等。
而ASA近年提出的麻醉目标为:避免术中知晓、维持理想的血流动力学、最佳的麻醉恢复质量、避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以及避免围术期死亡。
由此可见,预防术中知晓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术中知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术中知晓(intraoperative awareness):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全身麻醉下的手术中知晓。
在本共识中,术中知晓被定义为:全麻下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有意识(conscious)的状态,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recall)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件。
意识被定义为病人患者能够在他所处的环境下处理外界信息的一种状态。
麻醉科医生判断患者的意识是否存在,通常是观察病人对各类刺激是否有目的的反应。
例如,对指令反应的睁眼和对疼痛刺激的体动。
但是,如果使用了肌肉松弛药,则病人患者的这种有目的的反应将很难被观察到。
记忆可以分类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本共识中,知晓定义为回忆,因此,本共识中的术中知晓只限定为外显记忆,而不包括内隐记忆;也不包括全麻诱导入睡前和全麻苏醒之后所发生的事件。
术中做梦也不认为是术中知晓。
回忆指患者能够提取(retrieve)他(她)所存贮的记忆。
通常在全麻期间发生的事情或事件由病人自己主动回想和报告,或经医生用规定的调查用语提示后引出。
意思和记忆是大脑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功能。
患者在术中存在意识或能够按要求完成某些指令性动作并不意味着其一定能够在术后回忆起相关事件。
研究表明,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患者,对术中唤醒试验的知晓率仅为16.7%左右。
同样,全麻术中应用前臂隔离技术可以按指令完成动作。
麻醉中知晓的监测与预防1
二、BIS的临床评价
❖ 1.原理:BIS是在脑电功率谱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测 定脑电图的线性部分(包括频率和功率)和非线性 部分(包括位相和谐波)得出的参数。其分析的信 息包括爆发脑电抑制﹑常用麻醉药的脑电图变化﹑ 通过结合大量的麻醉病人和志愿者的临床反应(如 体动﹑血流动力学变化﹑药物浓度)和脑电图而得 出的有价值的结果以及通过傅立叶分析产生的最理 想的脑电可利用成分。BIS各数值段的意义如下: 100-85:清醒;85-65:镇静;65-40:合适的全 麻深度;40-30:深度睡眠;30-0:脑电爆发性抑 制。
❖ 69%的ASA成员同意和强烈支持脑功能监 测是有价值的,应该用于知晓的高危病人。
❖ 指导意见认为脑功能监测并非适应所有病 人,但用否脑功能监测仪应该对每一例全 身麻醉病人进行判断,然后做出决定。
一、避免术中知晓的流程图
❖ A.术前评价病人可能发生知晓的危险因素 ❖ 1 以往有过术中知晓的发生史 ❖ 2 已知对阿片类或镇静药耐药 ❖ 3 认定或已知有困难气道 ❖ 4 认定或已知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5 外科手术有增加知晓发生的危险
❖ 6. 雷米芬太尼对BIS的影响
一项临床研究表明,以临床浓度(0-8 ng.mL-1) 单纯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不同患者对雷米芬太 尼反应有较大差异。约41%(9/22)患者输注雷 米芬太尼时出现明显的镇静催眠效应和BIS值下降, BIS值与雷米芬太尼靶控浓度相关。另外约45% (10/22)患者未观察到明显镇静效应和BIS值变 化。雷米芬太尼是否对BIS产生影响取决于它是否 对患者产生镇静作用。临床麻醉中应用雷米芬太 尼时使用BIS监测麻醉镇静深度应该充分考虑到患 者的个体差异。靶控输注临床麻醉浓度雷米芬太 尼对患者AEPI没有明显影响。
术中知晓和麻醉监测
3、EMG的波幅比较大,可达到20mV–30mV, 而EEG的波幅则较小,一般在50uv以下
脑电/麻醉深度/意识水平/肌电监测专家
波形为主的曲线。
脑电/麻醉深度/意识水平/肌电监测专家
EMG: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肌电图(EMG),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 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
脑电/麻醉深度/意识水平/肌电监测专家
EMG: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1、EMG的强弱受肌肉收缩强度影响,EMG的 强弱客观反映肌肉的松弛度
• 有知晓发生史者 •已知对阿片类或镇静药耐药者 •可疑或已知困难气道者 •认定或已知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心脏手术 •剖宫产 •创伤手术 •急症手术
•麻醉维持期用肌松药 •肌肉松弛期间减少了麻醉剂 •全凭静脉麻醉 脑电/麻醉深度/•意N识2水O平—/肌阿电片监测麻专醉家
麻醉相关危险因素
麻醉剂量≠麻醉效应 镇痛药充分≠镇静足够 无体动反应≠无知晓 肌松病人无体动反应
脑电/麻醉深度/意识水平/肌电监测专家
大脑的灰质与白质
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
脑电/麻醉深度/意识水平/肌电监测专家
脑电图谱
脑电/麻醉深度/意识水平/肌电监测专家
符号动力学Symbolic dynamics分析
EEG清醒与麻醉时对比
Awake EEG high complexity
从理论上讲,发生术中知晓的根本原因就是大脑皮质组织内麻醉药 物的浓度在维持有效的麻醉深度时持续性或阶段性不足,未能使高 级中枢神经系统在手术全过程中持续达到意识消失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吴新民、于布为、叶铁虎、张炳熙、佘守章、王焱林、岳云(执笔)根据ASA 的最新调查,病人对麻醉最为担心的问题为:失去记忆、术中知晓、术后疼痛、后恶心呕吐和死亡等。
而ASA 最新提出的麻醉目标为:避免术中知晓、维持理想的血流动力学、最佳的麻醉恢复质量、避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以及避免围术期死亡。
由此可见,预防术中知晓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术中知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术中知晓(intraoperative awareness):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全身麻醉下的手术中知晓。
在本共识中,术中知晓被定义为:全麻下的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有意识(conscious)的状态,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recall)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件。
意识被定义为病人能够在他所处的环境下处理外界信息的一种状态。
麻醉科医生判断病人的意识是否存在,通常是观察病人对各类刺激是否有目的的反应。
例如,对指令反应的睁眼和对疼痛刺激的体动。
但是,如果使用了肌肉松弛药,则病人的这种有目的的反应将很难被观察到。
记忆可以分类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本共识中,知晓定义为回忆,因此,本共识中的术中知晓只限定为外显记忆,而不包括内隐记忆;也不包括全麻诱导入睡前和全麻苏醒之后所发生的事件。
术中做梦也不认为是术中知晓。
回忆指病人能够提取(retrieve)他(她)所存贮的记忆。
通常在全麻期间发生的事情或事件由病人自己主动回想和报告,或经医生用规定的调查用语提示后引出。
术中知晓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
研究表明,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病人,对术中唤醒试验的知晓率仅为16.7%左右。
确定一个病人是否发生了术中知晓,除听取病人的陈述外,还需要与参与该病人麻醉和手术的医生核实;并需一个由若干专家组成的小组来鉴别知晓或可疑知晓。
外显记忆指病人能够回忆起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或事件。
内隐记忆指病人并不能够回忆起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或事件,但某些术中发生的特定事件能够导致病人术后在操作(performance) 能力或行为(behavior)方面发生变化。
术中知晓严格上讲应包括外显和内隐记忆。
但是,判断术中有无内隐记忆的发生,除非病人术后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外,只能用词干补笔等心理学的专门测试方法,才能够分析和鉴别出来。
因此,本共识对术中知晓的定义并不包括内隐记忆。
术后调查术中知晓的用语,当前在国际上通用为5 句话:(1)What is the last thing you remembered before you went to sleep?(在入睡前你所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什么?)(2)What is the first thing you remembered when you woke up? (在醒来时你所记得的第一件事是什么?)(3)Can you remember anything between these two periods? (在这两者间你还记得什么?)(4)Did you dream during your operation?(在手术中你做过梦吗?)(5)What was the worst thing about your operation?(有关这次手术,你感觉最差的是什么?)调查用语的不同,会导致调查结果出现差异。
另外,如果知晓对病人没有造成影响,病人也可能不会主动报告。
术中知晓的记忆可能延迟,只有1/3 的知晓病例是在出PACU 前确定的;另有约1/3 的知晓病例是在术后1~2 周才报告的。
推荐意见1:术后调查术中知晓的用语应使用国际上通用的 5 句话。
有关术中知晓的调查时机应包括术后第一天和一周左右的2 个时间点。
(A 级)二、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及潜在危害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国外近年的报道在0.1%~0.2%,高危人群(心脏手术、产科手术、急诊手术和休克患者手术等)可高达1%以上。
国内单中心、小样本的报道高达1.5%~2.0%。
一项待发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国内术中知晓的调查显示,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为0.4%,可疑知晓为0.4%,另有3.2%的病人术中有做梦的情况。
推荐意见2:术中知晓的发生率虽然只有0.1%~0.4%,但是基于每年巨大的全麻手术量,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术中知晓发生的实际数量应该引起麻醉科医师高度重视。
(A 级)。
发生术中知晓可引起严重的情感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据报道可高达30%~50%术中知晓病人出现创伤性应激后紊乱(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其表现为心理和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焦虑多梦以及精神失常,其症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术中知晓所造成的严重精神/医学法律问题,近年已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ASA1999年和2006 年已结案的索赔医疗纠纷(ASA closed claims)中,术中知晓的投诉占 1.9%(1999年为79/4183 例,2006 年为129/6811 例)。
推荐意见3:应重视术中知晓引起的严重情感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PTSD)。
(C 级)三、术中知晓的发生机理和可能危险因素全麻下为什么会发生术中知晓,原因还不十分清楚。
在ASA 已结案的索赔医疗纠纷中,大多数发生术中知晓的病例并没有麻醉偏浅的征象。
下述可能导致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部分来自研究结果和个案报告,部分属于专家的经验判断:1、病史和麻醉史有知晓发生史、大量服用或滥用药物(阿片类药、苯二氮卓类药、可卡因)慢性疼痛病人用大剂量阿片药史认定或已知有困难气道ASA4-5 级血流动力学储备受限2、手术心脏手术剖宫产术创伤手术急症手术3、麻醉管理麻醉维持期使用肌松药肌松期间减少麻醉药剂量全凭静脉麻醉N2O-阿片麻醉推荐意见4:虽然导致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高危病人知晓的发生率较普通病人增加5~10 倍,即从0.1%~0.4%增加至1%。
(A 级)四、减少术中知晓发生的策略1、术前判断在术前访视病人时,应判断手术病人术中可能发生知晓的危险性。
依据上述术中知晓的可能危险因素,可从病史和麻醉史、外科手术、麻醉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如果病人有发生知晓的危险因素:(1)告之病人术中有发生知晓的可能性;(2)预防性地使用苯二氮卓类药;(3)用多种方法监测麻醉深度以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
推荐意见5:建议麻醉科医生在实施全身麻醉前要评价每一个病人发生知晓的危险程度。
术前告之病人,特别是具有发生知晓高危因素的病人,术中有发生知晓的危险性。
(C级)推荐意见6:麻醉前预防性使用苯二氮卓类药能够减少病人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但是苯二氮卓类药的使用可能导致苏醒延迟。
(B 级)2、术中麻醉管理(1)检查设备,减少失误;(2)预防性地使用苯二氮卓类药,包括术前和浅麻醉时应用;(3)术中有知晓危险时,如发生气管插管困难时,应追加镇静催眠药;(4)单纯血液动力学数据不是麻醉深度是否满意的指标;(5)肌松药可掩盖对麻醉深度的判定;(6)监测呼气末麻醉药浓度,维持>0.7MAC;(7)提倡用脑功能监测设备监测麻醉(镇静)深度,如脑电双频谱(BIS)监测仪,以确保麻醉中BIS 值<60。
推荐意见7: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术中可能出现知晓的各种情况。
推荐意见8:目前没有100%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预防知晓的监测仪;根据文献证实,能够减少术中知晓发生率的脑功能监测仪,目前只有监护仪(B 级)。
但是仍缺少大样本前瞻性随机研究证实。
推荐意见9:呼气末麻醉药浓度>0.7MAC 与BIS<60 在减少术中知晓方面没有差别。
(B级)由于对术中知晓的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故认为预防知晓只需简单加深麻醉就能够解决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另一方面,病人亦无必要去承受过深的麻醉。
麻醉过深会带来术中安全问题和导致其他并发症。
一些文献已证实,术中BIS<45(深麻醉)的术后一年死亡率明显增加。
因此,采用脑功能监测仪监测麻醉(镇静)深度,不仅要预防术中知晓,也要避免过度抑制。
近年发展起来的众多监测麻醉深度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如脑电功率谱、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AEP)、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参数、熵(Entropy)、脑功能状态指数(CSI)等,尽管还不是理想的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但至少可以作为麻醉镇静深度或大脑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
不过要验证一个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预防知晓是否有效,尚需通过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研究来验证(由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较低,可能需要上万的样本量)。
3 、术后处理术后处理包括分析病人的知晓报告,向质控部门报告,为病人提供适当的术后随访和相应治疗。
附件1 推荐方案的级别分级推荐级别A 资料来自多项随机临床试验B 资料来自单个随机临床试验或非随机临床试验C 资料来自专家共识、个案分析或治疗常规参考文献1. Sneyd JR, Mathews DM. Editorial III: Memory and awareness during anaesthesia. Br JAnaesth 2008; 100: 742–42. Avidan MS, Zhang L, Burnside BA, et al. Anesthesia awareness and the bispectral index.N Engl J Med 2008; 358: 1097–1083. “Practice Advisory for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and Brain Function Monitoring” Approvedby ASA House of Delegates, October 2005. Available at: .4. Wang Y, Yue Y, Sun YH,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cidence of awareness in patients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in Beijing ,China. Chin Med J 2005;118:1190-45. Liu WHD, Thorp TA, Graham SG, et al. Incidence of awareness with recall during generalanaesthesia. Anaesthesia 1991; 46:435-376. Myles PS, Williams D, Hendrata M, et al. Patient satisfaction after anaesthesia and surgery: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urvey of 10,811 patients. Br J Anaesth 2000; 84:6–107. Sandin RH, Enlund G, Samuelsson P, et al. Awareness during anaesthesia: A prospective casestudy. Lancet 2000; 355:707–118. Sebel PS, Bowdle TA, Ghoneim MM, et al. The incidence of awareness during anesthesia: Amulticenter United States study. Anesth Analg 2004; 99:833–99. Lennmarken C, Bildfors K, Enlund G, et al. Victims of awareness. 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2; 46:229–3110. Domino KB, Posner KL, Caplan RA, et al. Awareness during anesthesia: A closed claimsanalysis. Anesthesiology 1999; 90:1053–6111. Bogetz MS, Katz JA. Recall of surgery for major trauma. Anesthesiology 1984; 61:6–912. Goldmann L, Shah MV, Hebden MW. Memory of cardiac anaesthesia: Psychological sequelaein cardiac patients of intra-operative suggestion and operating room conversation. Anaesthesia1987; 42:596–60313. Lubke GH, Kerssens C, Gershon RY, et al. Memory formation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foremergency cesarean sections. Anesthesiology 2000; 92:1029–34 14. Ranta SO, Herranen P, Hynynen M. Patients’ conscious recollections from cardiac anesthesia.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02; 16:426–3015. Ranta SO, Laurila R, Saario J, et al. Awareness with recall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Anesth Analg 1998; 86:1084–8916. Bulach R, Myles PS, Russnak M.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determineextent of amnesia with midazolam given immediately before general anesthesia. Br J Anaesth2005; 94:300–517. Schmidt G, Bischoff P, Standl T, et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Datex-Ohmeda S/5entropy module and the Bispectral Index monitor during propofol–remifentanil anesthesia.Anesthesiology 2004; 101:1283–9018. Schmidt GN, Bischoff P, Standl T, et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Narcotrend, bispectralindex, and classical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variables during induction, maintenance, andemergence of a propofol/remifentanil anesthesia. Anesth Analg 2004; 98:1346–5319. McCann ME, Brustowicz RM, Bacsik J, et al. The bispectral index and explicit recall duringthe intraoperative wake-up test for scoliosis surgery. Anesth Analg 2002; 94:1474–820. Myles PS, Leslie K, McNeil J, et al. 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to prevent awareness duringanaesthesia: The B-awa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04; 363:1757–6321. Recart A, Gasanova I, White PF, et al. The effect of cerebral monitoring on recovery aftergeneral anesthesia: A comparison of the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nd bispectral index deviceswith standard clinical practice. Anesth Analg 2003; 97:1667–74 22. Ekman A, Lindholm ML, Lennmarken C, et al.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awareness usingBIS monitoring. Acta Anaesth Scand 2004; 48:20–623. Gajraj RJ, Doi M, Mantzaridis H, et al. Comparison of bispectral EEG analysis and auditoryevoked potentials for monitoring depth of anaesthesia during propofol anaesthesia. Br JAnaesth 1999; 82:672–824. Greif R, Greenwald S, Schweitzer E, et al. Muscle relaxation does not alter hypnotic levelduring propofol anesthesia. Anesth Analg 2002; 94:604–825. Mychaskiw G II, Horowitz M, Sachdev V, et al. Explicit intraoperative recall at a bispectralindex of 47. Anesth Analg 2001; 92:808–926. Wong CA, Fragen RJ, Fitzgerald PC,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opofol-induced loss ofconsciousness and the SNAPTM index. Anesth Analg 2005; 100:141–827. Monk TG, Saini V, Weldon BC, et al. Anesthetic management and one-year mortality afternoncardiac surgery. Anesth Analg 2005; 1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