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套复杂且多变的官僚系统。这套制度从西周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变革。以下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些关键特点:

一、西周时期

●官职分封制:基于封建制度,君主将土地和政治权

力分封给诸侯和贵族。

●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根据官

员的品行和家世来确定其官职。

二、秦朝

●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实行中央集

权。

●吏部选举: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开始有了科

举考试的雏形。

三、汉朝

●推恩令:为了稳定社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推

恩令,将官职赐予功臣的子孙。

●九品官人法:类似于西周的九品中正制,依据家世

和品行选拔官员。

四、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确立科举考试为主要的官员选拔方式,

减少了对世袭制度的依赖。

●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机构,包括中书

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五、宋元明清

●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

径,出现了不同级别的考试,如乡试、会试和殿试。

●内阁和六部:明清时期,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六部则负责具体事务。

六、特点总结

●等级制度:官员分为不同等级,有严格的品级之

分。

●考试选拔:从隋唐开始,科举考试成为主要的官员

选拔方式。

●官僚体系: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包括地方

和中央两个层级。

●世袭与任命:早期官职多半世袭,后来逐渐转向考

试和任命制度。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不同朝代在中央集权和地方

分权之间摇摆。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科举制度,它促进了社会流动,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一、概述 1.谈古代官制,先从“官”字说起 官,作为一个整体,历来有多种称呼和解释。“官”字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西周时又称“寮”,亦作“僚”。《诗.大雅.板》中有“及尔同僚”一语,“寮”被解释为”官”《说文解字》释为“事君也”,官是为君主效命,为君主服务的。君、臣、民三者间,凡称“臣”者都可视为“官”,或已具备了做官资格的人。 祁隽藻(1793-1866),清代著名文人,结合自己的为官经历,在不同场合下,对“官”字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官”者“管”也。古语说“尧舜官天下”,这个“官”字是“公有”的意思,是说尧舜的天下是天下万民的,是天下万民共有的官长。“管”是在“官”字上面加“竹”字头,是说尧舜在治理天下的时候,茅檐不翦,土阶不修,住的是草屋,门前的台阶是土砌的,日子和老百姓完全一样。只有这样,这个“官”才能变成“管”,才能够代替上天管理天下万民。 2.学习官制的重要性 (一)官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传说从夏朝开始,就有了职官的设置。至少从商朝起,就有了确切有关职官的记载。《左传.定公五年》“职官五年正”,即以“职官”泛指众官。大 约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周官》(即《周礼》),表述了“惟王建国,辨方正 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的一套宏大的职官体系。 (二)官制是史学研究的基础 “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 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三)官制是治史的钥匙,入门的途径 3.古代官制的基本特征 (一)官是替君治民的 官为君治民,即官为君而设,这是古代官制最本质的特征。可以说,效忠 皇帝、俯首帖耳、惟命是从,是古代官僚的真实写照。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成为为官者的不变信条; “贞观之治”时代,唐太宗接纳谏诤以“忠君”为前提。 因此,皇帝个人的政治素养以及个性、涵养、兴趣等,对于官僚群体便有 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严密的管理机制 1.君主控制官员的选任 从乡举里选,到推荐、保举、征召、察举、九品中正,乃至科举制的推行,这其中体现了君权在选拔官员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化; 2.君权控制下的管理制度 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要官员牢记忠君,为君效力。如实行官员品级、俸禄制,旨在使为官者随时想到“食君之禄,死君之事”,不忘为君效忠。而考课、监察、回避、致仕等制度,则包含了君对臣严密控制的一面。 3.错综复杂的牵制关系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用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的一套官员的职位和职务等级体系。它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经过漫长的发 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下文将从官员的选拔方式、官员 的等级与职务以及官员的权力与责任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 首先,官员的选拔方式。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考试选拔,二是通过世袭或举荐选拔。其中,考试选拔是中国古 代的一大特色。例如,自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乡试是在地方进行的一次 考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在省城或者大城市进行的一次笔试 和口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殿试。殿试就是在皇宫内进行的一次考试,通 过后即可获得官员职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选拔官员的过程更加公平公正,也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广阔的渠道。 其次,官员的等级与职务。在中国古代,官员的等级分为九品、十二 品和二十四品等多个等级。九品官分别是卿、令、从官、郡守、推官、知府、县令、主簿和司狱。十二品官分别是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和从九品。二十四品官分别是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正十品、从十品、正十一品、从十一品、正十二品、从十二品、正十 三品、从十三品、正十四品和从十四品。不同的官员等级可以对应不同的 职务,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官员体系。 最后,官员的权力与责任。中国古代的官员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职责。 他们负责管理国家和地方的政务、治理百姓、制定政策等。不同等级的官

古代官职及职务

古代官职及职务 中国古代官职大小,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古代官职及职务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官职及职务 古代官职简介——自秦至明代1、远古尧时期。 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2、秦。 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3、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4、宋 通直郎: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

中国古代官制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先秦是中央官制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 2.秦汉史中央官制的变革阶段——三公九卿 3.东汉即魏晋南北朝,三公失权,尚书台、中书、门下省相继登台掌权。 4.隋唐至明清是中央官制的成熟阶段。 奴隶社会官制 1.商王朝设“多尹”,泛指百官。 2.西周设六官制。据《周礼》记载,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六卿”是政务官,亦称“六官”。 3.春秋时,各国官制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和军功爵制。 封建社会官制 1.秦汉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秦时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2.魏晋南北朝官制——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3.隋唐官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 隋朝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唐朝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4.宋、辽、金、元官制 宋——官职分离 辽——南北两面官 金——勃极烈,系女真语,意为“治理众人” 元——废门下、尚书省,置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大权。 5.明清官制——设六部和内阁 古代职官 春秋官官制 最高执政官–在各诸侯国,最高的统治者是各国国君,他们有的如楚、吴、越也间先后称过王。其下有总领百官、主持朝政之官,各国的名称不同,泛称“执政”。各国一般都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众卿,为朝廷的重要职官。司徒掌管民政、户籍;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地及筑城等土木营建,所以有时也称司城、司工;司寇掌管诉讼刑狱等。 宫延内务官–内廷官员有主管公族事务及祭祀等事的宗伯、宗人;主管卜筮之事的眩人、卜士、巫;主管宫内音乐的乐官太师、舞师;主管国君财物的府人、廪人等等。宫内事务的大总管一般由仆大夫担任,宋国则称大尹。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的地方政权基本上实行国、野制。所谓国,是指国都及附近地区;野是国以外的远方农村。当时按照田、野的不同组织形式,分别设置各级官吏进行管理。

中国的古代制度

中国的古代制度(考的少,非重点) 一、官职制度 (一)皇位 1.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原始社会末期) (1)尧传舜,舜传禹。但后来,禹传启,家天下。 (2)后来一些权臣为篡位而实行禅让制。 2.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始于商,完善于西周) (1)二法并用: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2)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房所生为嫡,妾所生为庶。正房妻子生的老大。(二)诸侯 1.分封制——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商周时期,普遍推行) 秦始皇废分封改郡县制,更加强化中央集权。 2.宗法制——依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维护世袭统治。(周代完备) 3.五等爵——古代的爵位等级:公、侯、伯、子、男。(始于周代,一直沿用到清朝)韦小宝称为鹿鼎公,属于最高等级。鹿:群雄逐鹿;鼎:问鼎中原

(三)选官 1.世官制(世卿世禄)——贵族世代为官。(先秦) 商鞅变法:按照军功授爵 2.察举制——官员考察,将人才推荐给中央。(汉代) (1)秀才(才能优秀者)、孝廉(孝顺廉洁者) (2)东汉后期,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说法 3.征辟制——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汉代) 皇帝或者高官直接派人征聘。 4.九品中正制——“中正”按家世、才德将人才评为九等,上报吏部、按品授官。(魏晋南北朝) (1)由群所创.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5.科举制——分科考试以取士。(隋—清) 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用八股取士。1905 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 (1)在古代想成为状元非常不易,需要经过层层选拔。读书人要考童生试,中了之后,称为秀才。考中秀才,才能参加乡试。乡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份,因此又称秋闱。古代的读书人,一次不中,还需再等三年。 (2)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3)连中三元:即三次考第一,第一次是解元,第二次是会元,第三次是状元。 (4)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发布公告。 (5)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宫去月宫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6)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7)五子登科: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是指在统治者的掌握下,通过官吏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的制度。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和行政管理的核心制度,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中,最高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掌握着统治者的特权,任免各级官员,制定政策和法律。皇帝担任的角色是官僚制度的最高领导者,实际上是官僚政治的最高官员。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分为九品官人制和科举制两个部分。九品官人制是指将公务员分为九个不同的等级,根据层级的高低来区分官员的地位和权力。这种等级制度确保了官员的垂直升迁和晋升。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科举制是通过对官员进行考试和选拔来选拔官员。这些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只有通过这些考试的官员才能获得官员的职位和地位。科举制使得贤才得以发挥,提高了政府机构的效率和公正性。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还包括了社会地位和家族背景的因素。一些权贵之家出身的人,凭借家族背景和财富等因素可以轻易地获得高级官职。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中相当普遍。然而,科举制度的出现部分地打破了这种不公正的现象,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官员的职位。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由于权力集中在

皇帝手中,官僚制度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九品官人制度和家族背景的因素使得官员的选拔不完全公正,很难保证所有官员都是真正的贤才。此外,官僚制度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难做到有效地统治和治理。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是一种集权的政治制度,为中国古代政府的发展和决策提供了基础。它的出现和运行让政府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国家事务,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

中国古代官制

奴隶社会 一先秦官制 1夏、商朝官制: 夏朝设“三正”官职,即掌管畜牧的“牧正”、掌管造车的“车正”、掌管王族膳食的“庖正”; 商朝的官制,可以分为技术和事物两类前者如史、卜之属,是有文化的;后者如臣、仆、宰之属,是由奴隶选拔出来的。 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九州,每州设一州牧主持政务,他们统称“内服官”;地方上则由“外服官”主持政务。 夏商两朝代的官职,由君王授任于王族或贵族成员, 施行世卿世禄制度。 2西周官制 西周官制是在商朝内、外服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国家的最高君主「天子」。王位一般由嫡长子继承。 西周朝廷的官员分为公、卿两个等级,官职世袭。 在周王之下,地位最高的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它们辅佐周王,统领百官,执掌朝政。 公以下形成了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是最高的政务官,兼掌军事、行政、外交等事。 卿士以下,开始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司徒掌管土地和劳役;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设;司寇掌管刑罚等 3春秋战国官制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的地方政权基本上实行国、野制。所谓国,是指国都及附近地区;野是国以外的远方农村。当时按照田、野的不同组织形式,分别设置各级官吏进行管理。 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逐步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在各诸侯国,最高的统治者是各国国君,其下有总领百官、主持朝政之官,各国的名称不同,泛称“执政”。各国一般都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众卿,为朝廷的重要职官。 封建社会 二秦汉官制 中央官职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 丞相: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长官。(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 太尉: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作为丞相之副。(地方各郡有监御史,督察地方官员。) 地方官制 秦汉地方实行郡、县制。至东汉末年,形成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 刺史作为监察区划的州的长官,成为集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一身的地方大员。 三魏晋南北朝 曹魏设中书省,取代尚书台成为决策机构。 西晋,改汉代的侍中寺为门下省,充以贵戚子弟有才俊者,以及卓有学识的平民,侍从左右,以备皇帝顾问,长官为侍中。侍中原属少府,是照料皇帝起居的官,因为接近皇帝,加上皇帝始终在不断建立自己的私人班子与正式的官僚机构抗衡,所以侍中以及门下省的权力迅速扩大,在南北朝的南朝四个王朝中已经取代尚书、中书,成为主要的政权中心。 四隋唐五代十国官制 1隋朝官制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一、制度的背景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 早在商代,由于武庙、宗庙、祖庙的建立,宫廷中便出现了吏、仆、属等 人员来管理宫廷事务。周朝的封建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基础, 封建诸侯通过诸侯大夫来管理谏纳卿士,这样建立了一个具有等级森严的 职官系统。而在秦朝,由于强化了集权制度,建立了县官制度,使得地方 行政机构的职官制度也得以建立。随后的汉朝,明确制定了九等官爵的制度,进一步将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善。 二、制度的结构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结构非常复杂,一般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中央官制按照从上到下的层级分为数个最高行政机构,如太常、太宰、太尉、司徒等,而每个行政机构里又分为不同的官职,如太宰下辖的有协律、将军、大鸿胪等。地方官制则按照地区来划分,例如北方的京兆府、南方 的揚州府等,每一个地区里都设有地方官员来管理行政事务。此外,还有 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官员,如太常寺、大行台、盐铁署等。这些机构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官员任命与管理系统。 三、制度的运作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运作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的。首先, 中央政府通过选拔考试的方式选出一部分优秀的人才,然后根据岗位需求 将其分配到不同的职官中。官员们将按照等级进行排名,官职越高,责任 越大,待遇也越高。此外,中国古代职官制度还注重官员的监管与考核。 官员在就任之前需要接受考试或面试的检查,而在任内也会接受不定期的

考核与评估。如果官员表现出色,则有可能获得晋升或奖励;如果表现不佳,则有可能被贬谪或惩罚。 四、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这 一制度的完善为中国古代政府的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选拔与任命,政府能够获取到一批能力较强的官员来管理行政事务,从而提高政府 的运作效率。其次,职官制度的运作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官员们的晋升与贬谪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标准进行的,这样可以避免一些 不公正的现象发生。此外,职官制度还为社会提供了相应的警示与示范作用,官员们的表现和行为往往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的形成、结构与运作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与 社会的发展。虽然该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与挑战,但其 基本的运作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套复杂且多变的官僚系统。这套制度从西周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变革。以下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些关键特点: 一、西周时期 ●官职分封制:基于封建制度,君主将土地和政治权 力分封给诸侯和贵族。 ●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根据官 员的品行和家世来确定其官职。 二、秦朝 ●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实行中央集 权。 ●吏部选举: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开始有了科 举考试的雏形。 三、汉朝 ●推恩令:为了稳定社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推 恩令,将官职赐予功臣的子孙。

●九品官人法:类似于西周的九品中正制,依据家世 和品行选拔官员。 四、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确立科举考试为主要的官员选拔方式, 减少了对世袭制度的依赖。 ●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机构,包括中书 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五、宋元明清 ●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 径,出现了不同级别的考试,如乡试、会试和殿试。 ●内阁和六部:明清时期,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六部则负责具体事务。 六、特点总结 ●等级制度:官员分为不同等级,有严格的品级之 分。 ●考试选拔:从隋唐开始,科举考试成为主要的官员 选拔方式。

●官僚体系: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包括地方 和中央两个层级。 ●世袭与任命:早期官职多半世袭,后来逐渐转向考 试和任命制度。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不同朝代在中央集权和地方 分权之间摇摆。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科举制度,它促进了社会流动,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 (一)地方官职 【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分专务和地方两种。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一般省里设有三司,即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第三个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 【按察使】官名。宋仿唐初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内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 一、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二、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三、古代常见官名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

中国职官制度

职官制度 “职官”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称,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随着阶级分化并产生国家机关,就开始设官分职,来治理国家和民众。中国古代从中央职官到地方职官,种类众多,官制体系庞杂,而且不同职官的设置和同一职官的名称,在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的各个时期演变嬗递,它反映了古代官僚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文化的某些特点。 第一节宰相制度 宰相一词意为辅助君王、宰制万端。古代一般都把执掌朝政、统领百官的中枢职官泛称为宰相。宰相之称始于先秦,用以称谓政治权力和地位仅次于帝王的官僚。宰相位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是君主的最高幕僚,又是百官的首长。类似的职务历代都有,但官称各有不同,人数也可少至一、二,多至十余,而且宰相并非都是当朝一品,有时四、五品官也可拜相。在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史上,宰相无定称,无定职,无定员,因时而异。战国时代,封建的官僚体制已初具规模,各国先后设相职,统领百官。官名除称“相”外,也时也称作丞相、相邦、令尹等。战国以降,宰相制度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和明清的内阁制。 一、秦汉的三公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古代行政机构的框架大体形成。秦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位同后世的宰相。其中丞相之职,“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最高的行政长官。太尉是最高的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既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长,又掌管朝廷内外监察,是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汉初官制因袭秦制,仍立丞相,与掌军事的太尉、掌监察的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执掌朝政。秦与汉初的丞相,虽主持全国政事,但丞相须由皇帝任命,因此皇帝才是实际的最高行政首脑。汉武帝时,政事日渐繁杂,皇帝的侍从与随员大量增加,因皇帝宠任外戚与近臣,相权被逐渐削弱。汉武帝晚年,更把决事地

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总结 一、初创时期的官制 古代中国的官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官制还比较简单,主要以部落首领和贵族作为统治者,没有明确的官职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官制逐渐趋于完善。 二、周朝的官制改革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官制改革对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朝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官制体系,设置了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层级的官职,并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这一官制体系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三、秦朝的中央集权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其官制改革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地位。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设立郡守和县令等官职,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此外,秦朝还颁布了《令法》和《律法》,规定了官员的任免制度和行政管理规范,使官制更加规范和完善。 四、汉朝的官制发展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官制发展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汉朝进一步完善了官制体系,设置了更加细致的官职和职责,如丞相、大司马、太

尉等。汉朝还设立了九卿和三公等中央官职,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管理能力。此外,汉朝还创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和规范。 五、隋唐时期的官制改革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高峰时期。隋朝在官制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置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更加公正和有效。唐朝还设立了左右司、尚书省等官职,形成了以尚书省为核心的官制体系。 六、宋朝的官制变革 宋朝时期,中国古代官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宋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文官武选制,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多样化。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机构,形成了中央官制体系。宋朝还设立了州县制,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七、明清时期的官制演变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官制进一步演变。明朝废除了宋朝的文官武选制,恢复了科举制度,并设立了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官制,但对官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如设立了议政王、太傅等特殊官职。此外,清朝还设立了学政、知府等地方官职,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

不可不知古代文化知识——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不可不知古代文化知识——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职官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我国古代职官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商)国君称“后”称“王”,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孔子说,“殷有三仁焉”。)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国君称“天子”、“天王”。王位继承人称“太子”、“东宫”。王妻称“后”。(《诗·小雅·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

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地方政府设置大约与中央政府相同,不过,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代相袭,只能称“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称“卿士”。第三个时期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地清末,时间长达两千三百多年。此时期的特点是:①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集中;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复杂。1、国君夏、商、周称“后”、“王”、“天子”、“天王”。战国开始称“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秦开始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匈奴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zhī)”,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訇(fú)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契丹、蒙古等称“可汗(kèhán)”,简称“汗”;土蕃称“赞普”。2、宰相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秦统一后,

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从最 早的部落联盟形成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官职也逐渐发展和变化。 下面将从不同时期着重阐述官职的演变过程,以及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1.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在西周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官职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进行继承。国家机构主要由君主、诸侯、官员以及士农工商四民组成。官职多为贵族子弟担任,官吏的任命主要取决于出身和血统。官职的 权威主要体现在宗族间的政治权力和地方官员的管理职能中。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夺霸权,官职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时期,地方官员的职务逐渐从世袭制转向选拔制,开始出现了以 才能、功绩为基础的官员任命。各国也开始设置了更加完善的官职体系,如郡县、州府等。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官职制度也得到了全 面改革。官职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继承制转变为以功绩和能力为基 础的选拔制。官职的设置也更加明确,具备了一定的层级关系。此时,官员职位分为三公、九卿、列侯等,各级官职之间的权力和地位也有 所不同。 4.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在三国时期,由于各国内部的混乱和割据局势,官职制度也遭到 破坏。大多数官员的任命取决于地方武装力量的力量和纷争,比较混乱。 5.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重视,官职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官职 的设置更加科学和细致化,职位的划分更加明确。隋唐时期的官职制 度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设立了更多的官职名号和职责,形成了相对 固定的官员等级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主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 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政权更迭、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 上古时期,中国的政治组织由部落联盟逐渐向封建国家发展。封建政 权建立后,以封地形式奖赏功臣,职官制度初现。这个制度是以世袭贵族 为基础,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来维持其统治地位。贵族的权力通过宗族制 度继续延续,职官制度的职能是为贵族服务。 中古时期,宋代的官制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制度,并进行了相应的补 充和调整。唐代的官制包括了宰相、中书省、诸司、尚方司、地方官等部 门和官职,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力。在宋代,朝廷职官制度进一 步细化和规范化,形成完备的官职架构。举报官员失职的制度,由皇帝直 接管辖的密院,负责协调官员之间的矛盾的御史台,以及负责调查官员贪 污腐败的刑部,都是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唐五代和宋代之后,军队开始成为政治的核心力量,全部权力逐渐 落入士人手中。官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能上岗,这样一来,职官制度的 权力基础由血缘和婚姻关系转变为才干和学问。士人政权的基础就是科举 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进士科考试,通过考试取得功名后,可以进入朝 廷任职。而进士科考试的核心是文学考试,进士都是文官,被封授职位后,可以任命为知州、知府、知县等地方行政管理职位。 近代以后的职官制度演变主要是指清代的。清朝在政权夺取后,建立 了比较完整的官职体系,继承了明朝的职官制度,但也做出了一些和调整。乾隆时期,推行“遴选制度”,即通过密室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避免举人、贡生等考试的腐败。这种制度使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科学。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贵族统治到士人统治, 从血缘关系到才干和学问的转变。不同的朝代不断和完善官制,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职官体系。这个体系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封建社会。在这个时期,最高的封号是诸侯,他们拥有领地和部属。他们会任命贵族和士人, 担任政府职位,管理政务和人民。这期间,官职的地位以及职权的大小都 是与封号相关的。 到了秦朝和汉朝,封建制度逐渐解体,国家进入中央集权的阶段。官 职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首要的是设立了一系列的中央官职。通过设立 丞相、太尉、御史、尚书等职位,以及根据官位的高低来区分官员的权限,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控制。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唐朝成为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高峰。唐朝的官 职制度非常完善,涵盖了各个领域。唐朝的官员有十分复杂的等级系统, 分为谏议大夫、邑中正、令长、丞尉、府尹等多个等级。官员的晋升和升 迁要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进入了分裂时期,各地政权割据成为常态。在这 个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官职制度,各个政权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立和任 命官员,追求自己的统治目标。 然而,宋朝的建立,使中国重新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宋朝对官职 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了官员的选拔和升迁标准,并建立了国家机构,如六部、尚书省等,确立了官员的职责和权限。此外,宋朝还采用了科举 制度作为官员选拔的重要手段,使很多人有机会脱离出生背景的束缚,凭 借个人才能得到官职。 明清两朝,官职制度进一步完善。明朝恢复科举制度,以及取消和定 额编制,进一步打破封建的血缘关系,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政治和官

员的选拔中。在清朝,官职制度继承了明代的基础,但也加强了统治的专 制性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从最早的封号制到中央官职制度的建立,再到科举制度的引入,提供了机 会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参与政治,并确立了官员的职权和权限。这一制度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尽管中国古代职 官制度的发展充满曲折和局限,但也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古代文化——职官制度

古代文化——职官制度 古代文化,职官制度 古代文化中的职官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各种职位和官职的设立、职 责分工以及选拔任用的制度。在古代文化中,职官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和 统治者权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古代职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人类社会。当时,人类开始建 立社会组织,为了更好地管理事务,必须将各种任务分工,有人专门负责 农耕,有人负责狩猎,有人负责守卫领地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 认识到,需要有一些人来统筹协调各种事务,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于是,各种职官制度逐渐产生。 最早的职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夏朝、商朝和周朝等时期。在 这些朝代中,国家事务由君主和贵族们共同管理,具体的职官则主要由贵 族子弟担任。这些职官有的是管理领地的官员,有的是负责司法和征税的 官员,有的是军事将领等。职官制度的实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治理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官制度逐渐演化,趋向更加规范和系统化。在中 国的秦朝时期,实行了较为完善的官僚体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 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非常庞大的官僚系统,各级官员按照等级层次和行 政区划,负责不同的事务。这些官员通过考核选拔,以及严格的晋升和降 级制度,确保了官员们的忠诚和能力。 不仅在中国,职官制度也在其他古代文明中得到了应用。例如,古希 腊的雅典城邦就采用了较为完善的职官制度。雅典的市民由选拔出的官员 组成,他们负责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官员都是公职人员,

不但不领取工资,还需要自己出钱操办公务。这种职官制度在中小规模的 城邦中较为常见,而在大型帝国中较为少见。 职官制度在古代文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它有助于确保社会的 稳定和秩序。通过设立各种职位和官职,可以让合适的人负责相应的事务,提高管理效率。其次,职官制度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控制和操纵社会的手段。通过选拔和任用合适的官员,统治者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巩固自己的权 力并加强统治。最后,职官制度还反映了社会的等级结构和价值观念。不 同的职位和官职所代表的地位和权力,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地位 的分化。 然而,古代职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首先,由于对官员的选 拔和任用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偏见,可能导致不够公正和透明。其次,一些 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甚至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了社会的利益。再者,官员们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能导致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古代文化中的职官制度在社会治理和权力维持方面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它是古代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保障统治者权力的手段。尽 管职官制度不完美,但它对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虽然职官制度已经不再存在于我们的现代社会中,但我们仍然可以 从中学习到一些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