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个性心理概述

合集下载

个性心理特征教案

个性心理特征教案

个性心理特征教案第一章:个性心理特征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个性心理特征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类型和表现;3. 理解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 个性心理特征的概念和意义;2. 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类型:内向与外向、稳定性与神经质、开放性与封闭性;3. 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动机、兴趣、价值观、行为方式等;4. 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职业选择等。

1.3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个性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2. 讲授:讲解个性心理特征的定义、类型和表现;3. 小组讨论:分析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个性心理特征的理解。

1.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个性心理特征的理解;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体发展的理解;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析个性心理特征对自己的影响。

第二章:内向与外向性格2.1 教学目标2. 掌握内向与外向性格的差异和表现;3. 理解内向与外向性格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1. 内向与外向性格的定义和特点;2. 内向与外向性格的差异:沟通方式、社交需求、应对压力的方式等;3. 内向与外向性格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

2.3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内向和外向性格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2. 讲授:讲解内向与外向性格的定义、特点和差异;3. 小组讨论:分析内向与外向性格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内向和外向性格的角色,加深对性格差异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内向与外向性格的理解;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内向与外向性格对个体发展的理解;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自己或他人的内向与外向性格特点及其影响。

第三章:稳定性与神经质性格3.1 教学目标1. 了解稳定性与神经质性格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稳定性与神经质性格的差异和表现;3. 理解稳定性与神经质性格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ppt课件

个性心理特征ppt课件
b、能力在掌握知识、 技能中形成和发展。
精选ppt课件2021
5
2、智力理论
1) 心理计量取向的智力理论
群因素论、二因素论、三维结构论。
2) 多元取向的智力理论 3) 认知发展取向的智力理论
精选ppt课件2021
6
3、能力的个别差异
1) 能力的类型差异:
a、知觉方面: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 b、记忆方面: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
精选ppt课件2021
3
2) 能力分类:
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②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③认知能力、实践能力 和社交能力。
精选ppt课件2021
4
3)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掌握的改造世界的历史经验。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a、能力的发展比知识、 技能的获得要慢得多。
精选ppt课件2021
18
3)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a、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却有好坏之分。 b、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c、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发展的速度。 d、性格可以制约气质的表现,也可以影响气 质的改变。
精选ppt课件2021
19
2、 性格的特征
1) 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特征: a、对劳动、工作、学习。 b、对他人和集体。 c、对自己。
性格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客 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又决定了人的性格不是一成 不变的。
4)性格结构的典型性与个别性
某一群体的人们有共同的本质特征,每一 个人又具有个体差异性。
精选ppt课件2021
25
4、 性格类型
1) 按心理机能的优势: 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 按心理活动的倾向:外倾型、内倾型 3) 按个性的独立性程度:独立型、顺从型 4) 按目的和意志的相关性:目的明确、意 志坚强;目的明确、意志不坚强;无目的 方向、意志坚强;无目的方向、意志薄弱。

个性心理的名词解释

个性心理的名词解释

个性心理的名词解释个性心理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

它是一个涵盖了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的概念。

个性心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它是人们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次探究个性心理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答案在于,个性的塑造涉及到遗传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遗传上的因素通过家庭、社会以及个人的经验和教育塑造个性的发展。

因此,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

个性心理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多个学科。

心理学家们通过对个性心理进行研究,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和心理机制,为人们提供个体差异的科学解释。

同时,个性心理的研究也为个人的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在个性心理学中,有许多经典的理论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性心理。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自我、本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本我代表着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而超我则代表着个体的内化规则和道德标准。

自我则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体的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

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对应的是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五因素模型,也被称为大五人格特质模型。

五因素指的是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感稳定性和开放性。

这些人格特质构成了个体的核心特质模式,进一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

个性心理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在人才招聘和职业发展方面,企业倾向于选择个性特质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候选人,以提高工作效能和员工满意度。

此外,个性心理的研究还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并进行个体化的心理干预。

然而,个性心理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个性心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元化的概念,很难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评估。

第九章个性心理分解

第九章个性心理分解

其次,动机与活动效果的关系也十分复杂。

一般来说,动机与活动的效果是一致的。良 好的动机一般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良的动 机则会产生不良的效果。 但在现实生活中,动机与活动的效果往往不 一致。

4、动机产生的过程
(1)内部条件:需要 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是,并非任何需要都可以转化为动机。只有需要达到 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 当需要的强度较弱时,人们只能模糊地意识到它的存在, 这种需要叫意向。由于意向不能为人们清晰地意识到, 因而难以推动人们的活动,形成活动的动机。 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能为人们清晰地意 识到,这种需要叫愿望。只有当人们具有一定的愿望时, 才能形成动机。当然还需要诱因的作用。




( 2)外部条件:诱因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 诱因使个体的需要指向具体的目标,从而引发个 体的活动。因此,诱因是引起相应动机的外部条 件。 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正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趋近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 物。


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 物。
需要的渐进变化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 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 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 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 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 占绝对优势。
马斯洛所描绘的五种主要需要渐进 变化图
评价 1、贡献: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 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订满足职工需要的措 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不足: 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 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 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 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

三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节功能

思考:
不同性质的动机对行为的激励作用怎 样?。



有一个实验研究了不同动机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学前儿童活泼好 动,要他们长时间地站着不动是很困难的。但实验者安排了一种 游戏的情景,儿童所扮演的角色要求他长时间地保持不动的站立 姿势。这时情形就明显不同。比之成人单纯地提出要求,游戏情 境中保持站立的时间要长3—4倍。这里,除了游戏带来的情绪 方面的有利因素以外,儿童的活动动机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努依连柯的实验) 在实验室里,也见到类似结果。有人报导,要求三组成人被试 (大学生)用右手食指拉起久布氏测力计上悬挂的重达3.4公斤的 砝码。对第一组被试不说明任何理由;对第二组被试,要求他们 表现自己的最高能力;对第三组被试,则告之这种活动与一种社 会性的重要任务有直接关系(拉砝码的动作同电力输送到工厂、 住宅的效果有关)。结果显示,在三种不同的活动动机之下,社 会性最丰富的动机能表现出最大的力量。(费约的实验) 伊拉克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
需要
动机
生理需要引起的 推动机体满足需要 唤醒状态
引起机体定向活动 满足某种需要的 外部条件
二、动机的种类
生物性动机 (内驱力)
生理需要
产生 社会性动机
社会文化需要
原始动机
学习
习得动机
社会动机
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社会(心理)动机。 好奇动机、成就动机、 交往动机、学习动机等 是典型的社会(心理)动机。 (一)好奇动机 好奇动机是指个体对新奇事物注意、探索与操弄 等行为的内在动力,简称好奇。 好奇更为复杂和更为深刻的表现行为是求知、审 美、实践和创造性活动等,正是这些动机,推动 了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第九章个性倾向性——个性的动力系统教学目的:1.识记个性、需要、动机、兴趣的概念;动机的功能2.了解青少年动机、兴趣的特点;兴趣的品质;需要的特点3.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个性的特征。

4、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概念、层次理论、动机的激发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内容如下:在个性的整体心理结构中,个性倾向性是一个动力系统,处于核心的地位。

它是人的个体意识的积极性的表现,能充分反映出人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方式。

在这个动力系统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这一章将首先对个性作以综述,然后对需要、动机和兴趣作以比较详尽的介绍。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个性的概念与结构(一)个性的定义在心理学中,个性是个分歧最大的概念。

个性(或人格)这一概念是19世纪由德国唯心主义心理学家斯特恩首先创造出来的,他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具有体验的个人的科学,其中,每一体验都有相应的模式,即有目的性的人格。

”可是,究竟什么是人格?它的性质是什么?应包括哪些内容?在心理学上至今仍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综合国内对个性的不同理解,我们把个性概念解释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现象,当它们结合在一起,完整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其表现形式、基本品质、发展水平都呈现着个人的特点,这种在个人身上具有独特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人的个性。

(二)个性的结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它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子系统构成。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个体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

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

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和基础;动机是个性发展的内驱力;兴趣是认识倾向的表现形式,是个性发展最现实、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理想、信念、世界观是人意识到的需要系统,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它指导着人的行动,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第九章 个性心理特征ppt课件

第九章  个性心理特征ppt课件
第4位:垂头丧气,十分委屈,认为自己总是很倒霉。 请问这4位迟到者的气质类型分别是什么?
编辑版pppt
9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于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主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 弱、意志努力水平的高低)、速度(感知的速度、思维过程的快 慢)、稳定性(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灵活性(情感、注意改 变的速度)和指向性(如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多集中于内 部世界)等方面的特点。 气质不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而是表现于人的心理活 动过程中的稳定的动力特点,它会对个体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产生 重要的影响。 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 的特性,并且无好坏之分。人一出生就表现出某些气质特征。
编辑版pppt
14
二、气质的学说
15
二、气质的学说
在克瑞奇米尔的理论影响下,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 (W.H.Sheldon,1899-1977)对气质与体型的关系进行 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谢尔顿根据个体在胚胎发育期不同区域 发展的状况不同将人的体型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内胚叶型 (柔软、丰满、肥胖)、中胚叶型(肌肉骨骼发达、坚实、 体态呈长方形)和外胚叶型(高大、细瘦、体质虚弱)。谢 尔顿发现三种气质类型:头脑紧张型、身体紧张型和内脏紧 张型,他还发现体型与气质之间有高达0.8左右的正相关。
狭义:人格动机,心理特征(性格与气 质)与自我调控.
广义:组成人的精神面貌的各种成分以 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
编辑版pppt
6
❖ 在心理学领域,有时也将个性称为人格。如果将 个性理解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 整体特征,那么个性这个术语往往与人格同义。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个性与人格是有区别的两个概 念。

个性心理.doc

个性心理.doc

第一章个性的概念A个性的规律性的三种表现:1.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性。

2..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

首先,它依赖于生物因素,特别是对神经系统、脑机制的依赖性。

其次,外接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一切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和外界现实影响分不开,个性心里的产生也不例外。

3.个人行动的规律性。

个性是通过个人的言行表现出来的。

B个性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侧重点:1.个性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其他分支领域的心理学家都研究心理现象的共同点,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心理的差异性研究。

2.研究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总是把如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相对地划分开进行研究,揭示其特点和规律。

与重视心理活动机能的分析相比,个性心理学家更重视综合的“整体”3.个性心理学家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都要探讨决定人的行为的外部原因,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的研究。

C从心理学角度为个性下的定义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六个方面:1.列举个人特征,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

2.总和式定义。

3.整体的定义。

4.从适应方式方面下的定义。

5.操作性的定义。

6.综合机能的定义。

D西方心理学界对个性下定义的趋向:1.把个性当成内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

2.人的经验的组织。

3.对环境的行动和反应,而不是着重从伦理道德方面考虑个性这一概念。

给个性下定义必须兼顾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共同性、多面性和动力性等多种特征,也要重视它的调控系统。

E个性的特征:1.个性的整体性。

首先,个性的整体性在于个性的内在统一性。

其次,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别,各个个别的心理特征只有在个性的整体中,在和其他个性特征的联系中才有确定意义。

再次,个性具有多层次性、多维度性、多侧面性,这些层次、维度和侧面有地基和高级之分,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有主导和从属之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2.个性的特别性和共同性。

个性中的共同性和个别性是统一的,他的统一性有两种含义,(1)某一集团共有的个性总是通过本集团内的成员个人体现出来,他制约着个人的独特性特点。

心理学第九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心理学第九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素。 3. 教育在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 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个性
形成和发展的内因。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一、需 要 二、动 机 三、兴 趣
一、需要
(一) 什么是需要 (二) 需要的特征 (三) 需要的种类 (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什么是需要
▪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 反映。它通常以意识到的缺失而产生一种 不满足之感被体验着,是个体心理与行为 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一种心理状态。
课后练习
五、问答:
1、了解和掌握个性特征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是什么?
2、个性是怎样形成的?试分析自己个性的 形成。
❖ 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比较复杂,有时一致 ,有时不一致。
动机的种类之一
1.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分为生理性 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 根据动机产生过程中需要和诱因哪个起 主要作用,可把动机分为外因性动机和 内因性动机。
3. 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可把动机 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动机的种类之二

。 、

课后练习
三、辨别是非:
1、一个人想什么、说什么、需要什么,完全是由 其主观所决定的,与社会现实无关。
2、“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只有满足人的物质需 要,社会需要才有可能产生。
3、个性倾向性是人积极活动的动力。它制约着人 的所有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
4、需要总是随着满足需要的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满足需要的方式不断改进而发展变化。
需要的特征
1. 需要的对象性。 2. 需要的紧张性。 3. 需要的驱动性。 4. 需要的周期性。 5. 需要的社会历史性。 6. 需要的年龄特征。
需要的种类

个性心理概念解释

个性心理概念解释

个性心理概念解释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反映着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

个性心理是人类行为和经验的核心,它涵盖了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特征。

本文将对个性心理概念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个性心理的构成要素1.1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个体表现出来的相对一致的心理特点,它们反映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和应对方式。

常见的人格特质包括外向性、神经质、精神性、责任心、尽责性等。

人格特质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进行改变和塑造。

1.2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自身特点、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它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指导作用。

自我概念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他人反馈来不断调整和发展。

1.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它涉及到情感支持、社会支持、冲突解决等方面。

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也会影响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个性心理的影响因素2.1 遗传因素个性心理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某些人格特质在亲属间有较高的遗传相关性。

例如,孪生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在人格特质上的相似度更高。

这表明,遗传因素在个性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2.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个性心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塑造。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同伴关系和文化背景等都会对个体的个性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2.3 个体经历因素个体的经历和经历的事件对个性心理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在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如成功、挫折、失恋等,都会影响他们的人格特质和自我概念的形成。

个体的经历会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情绪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个性心理的意义和应用个性心理研究对于理解个体差异、提高个体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一节 个性概述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子路问: “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 吗?”孔丘答:“家有父兄,怎能自作 主张?”冉求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 张,要立即去做吗?”孔丘答:“当然 应该立即去做。”公西华对此很不理解。 孔丘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 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加 以抑制,使他谨慎。”
不能自我实现的主要原因
自我实现是很微弱的似本能需要,容易被压 抑、控制、更改和消失; 许多人不敢正视关于他们自己自我实现所需 要的那种知识,对那种知识缺乏自知,使自 己处于不确定状态; 文化环境用强加于人身上的规范,阻滞一个 人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者是由成长性需要而不是匮乏性需 要推进的,其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 潜力。
(二)需要的分类
生理性需要
起源
劳动需要
交往需要 成就需要
社会性需要
对象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内容
1、需要的层次
基本论点
2、评价 3、启示
高级 自我 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 全 需 要
生 理 需 要
低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 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 实现 尊重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安 全 需 要 生 理 需 要
伯尔海军上将在《孤独》一书中讲述了 他在北极探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 活感受。这6个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的 小木屋中孤独地度过的。伯尔是主动地要 过与世隔绝的生活的,他想真切地体验一 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宁静,但不曾料到, 他仅仅在冰雪下的小木屋里孤独地生活了 3个月,就陷入了极度忧郁的状态,不得不 在6个月后,悻悻然返回人间社会。
需 要
缺乏 状态

心理学 第九章 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 第九章 个性心理特征

第九章个性心理特征一、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也称个性,通常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是由人的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所构成的,其作用是使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和定向性。

我们可以从它的主要构成方面——能力、气质和性格去了解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基本概念(一)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活动得以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知识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客观结果(虽然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二能力则是制约这种认识进行的主观因素。

2.能力与知识、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能力本身也要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

(三)人有多少种不同的能力我们可根据能力不同的特性将其作不同的分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四)能力的个别差异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2.类型方面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三、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一)智力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变化(二)智力发展趋势各有差异(三)创造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于智力的发展四、如何促进中学生能力的发展(一)能力发展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条件1.素质。

素质是有机体先天具有的某些生理上的特征,如神经活动的特点、五官解剖的特点及其机能、高矮黑白等等。

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2.早期经验。

人的智力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可促使能力得到更快的发展。

3.教学和教育(包括环境)。

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实践培育的结果,教育和教学对能力的发展速度起着主导作用。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此外,环境的教育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

4.个人的努力(二)如何培养能力1.重视早期教育,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五、气质的基本概念(一)气质的概念:气质俗称“脾气”、“性情”,指的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各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具体方式和表现特点。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

需要的层次结构
3、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决定人的意识与 行为。
4、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 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在进化 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更晚。
•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 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有些人可 以放弃低级需要而追求高级需要。
• 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 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 能力。
• 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 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
• 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 识经验以处理其日常事务的能力。
6、我国心理学界对能力结构的基本观点 • 一般能力(智力) • 特殊能力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 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
的反映。 •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
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成为个 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 对象性 • 紧张性 • 驱动性 • 周期性 • 发展性
需要的特点:
(二)需要的种类
• 按需要的起源分
• 什么是智力
– 智力是学习的潜能。 – 智力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 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 智力是一般能力,或把智力看作一般能力中的认识能
力。
(二)能力的结构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 智力是由一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一组特
殊因素(S因素)构成。 • 两种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不同。G因素
3、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说
• 认为智力不是由一些独立的因素构成的, 而是按层次排列的。
• 是对二因素说的深化。

大学心理学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大学心理学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的问题进行了表决。表决结束后,下课铃响了,
学生们涌向餐厅,此时他们还在继续争论着税
收、代表权、行政部门的权利等问题。
三、兴趣 1、兴趣的定义 对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 种活动的心理趋向。
2、兴趣的分类 按社会意义:高尚的兴趣 低级的兴趣 按内容:物质兴趣 精神兴趣 按起因: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
伯尔海军上将在《孤独》一书中讲述了他在北 极探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活感受。 这6个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的小木屋中孤 独地度过的。伯尔是主动地要过与世隔绝的生 活的,他想真切地体验一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 宁静,但不曾料到,他仅仅在冰雪下的小木屋 里孤独地生活了 3个月,就陷入了极度忧郁的 状态,不得不在6个月后,悻悻地返回人间社 会。
刘易斯先生扮演成华盛顿,他首先对所 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做了一番解释,然后宣布 开始讨论。首先,他让佐治亚州的代表发言, 该州的代表是贝斯.安德鲁斯。贝斯是一个 害羞的女孩,但是她和同伴做了充分准备, 并且她也知道同伴是她的后盾。 ……
在贝斯继续阐述代表团起草的人权法案
的过程中,刘易斯先生对她所阐述的历史的
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2.需要的种类
A 按产生分 生物性需要 (指与保持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一 种需要。也称为生物学需要,或者自然需要,包 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等。) 社会性需要 (是社会的要求在个体中的反映。社会需要是人类 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 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

心理学第九章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心理学第九章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职业规划与招聘
1 2
职业匹配
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员工的个性倾向性,将员工安 排在与其个性相匹配的职位上,提高员工的工作 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招聘选拔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可以通过考察应聘者的个性 倾向性,选拔出符合企业文化的优秀人才。
3
职业发展
企业可以针对员工的个性倾向性,为其制定个性 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员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弗洛伊德认为个性倾向性是在童年时期通过与环境和他人互 动而形成的,特别是那些与性有关的经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 远的影响。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构成,其 中无意识又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 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经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心中的 原始意象。
03 个性倾向性的构成要素
价值观
价值观定义
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对客 观事物(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 价和看法。
价值观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价值观 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道德价值观、个人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等。
价值观的功能
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和决 策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 能影响个体的情感和态度。
决定心理健康
个性倾向性还与心理健康 密切相关,不良的个性倾 向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 焦虑、抑郁等。
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历史与发展
早期研究
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们开始探
讨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现代研究
现代心理学对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始 于19世纪末,随着心理测验和人格 理论的不断发展,个性倾向性的研 究逐渐深入。
卡特尔认为个性倾向性可以通过测量和分析表面特质来推断根源特质,从而更深 入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个性心理

心理学个性心理

具体性
自我效能针对特定任务或目标,不同任务或 目标的自我效能可能存在差异。
可塑性
自我效能可以通过实践、经验、社会反馈等 方式进行改变和调整。
动力性
自我效能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行动力, 促使个体努力追求目标。
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影响
自我概念影响行为
个体根据自我概念来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影响其行为选择和表现。例如,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具有领导才能,可能会 更倾向于承担领导角色。
极端;动力性是指情绪与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具有推动或阻碍作用。
情绪的种类与特点
基础情绪
复合情绪
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惊讶是常 见的五种基础情绪。快乐是一种正面 的情绪体验,悲伤则是一种负面的情 绪体验,愤怒是由于个体受到不公正 对待而产生的情绪,恐惧是由于个体 面临威胁或危险而产生的情绪,惊讶 则是个体遇到意外事件时的情绪反应 。
职业发展
人格心理学可以帮助个人了解自己 的职业发展需求和方向,从而制定 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
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求助者的个性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其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 方案。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咨询师提供了理论支持,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求助者的心理需求和 行为模式。
心理咨询师需要运用人格心理学的知识来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 心理咨询方案。
性格的类型与特点
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性格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根 据心理机能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根据心理活动的 倾向性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根据个体独立性程度分为顺从 型和独立型等。
特点
每种性格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例如,理智型的人通常善 于思考、分析,情感型的人则富有同情心、情绪化,外向型 的人开朗、热情,内向型的人则沉静、内敛。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

社交工作、推销员、采购员、外交工作、管 理人员、律师、新闻记者、演员、侦探等适 宜从事需要有表达力、活动力、组织力的工 作。
粘液 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 自然科学研究、教育、医生、财务会计等。
质 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转 适宜从事安静、独处、有条不紊的工作,思
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主要表现在:类型、发展水平和表现早晚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⒈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⒉智力在18-25岁之间达到顶峰,不同智力成分达 到顶峰的年龄不同;
⒊成年期是智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25-40岁,人 常出现创造性活动;
⒋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 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 高峰时间早。
因素名称
高分者特征
乐群性 外向,热情,乐群,坦率
低分者特征 社会性敌视,冷漠诡秘,孤独,缄默
聪慧性 稳定性
警觉,富于想象,善于思考,聪明 迟钝,呆板,理解力不强 不焦虑,成熟,能面对现实,有魄力 情绪激动,易烦恼,不能灵活应付生活挫折
恃强性
兴奋型
有恒性 敢为性 敏感性 怀疑性 幻想性 世故性 忧虑性 批判性 独立性 自律性 紧张性
采自《心理学导论》,黄希庭,1991年。
基本气质类型的一般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感 受 性
耐 受 性
敏捷 性

较 高
灵活

较 高
灵活


不灵 活


不灵 活
可 塑 性
情绪兴 倾向 奋性 性
速 度

小高
外向 快

幼儿的个性

幼儿的个性
第九章幼儿的个性 第一、二、三节
幼儿的个性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
• 一、个性的概述 • (一)个性的概念 • 个性又称人格,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
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 心理特征。 • 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 止中。
幼儿的个性
•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 1.个性的独特性 • 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 2.个性的整体性 • 一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他个性的影子。
幼儿的个性
• 苏波特斯基的研究发现,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 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 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 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 品比自己的质量差(这是实验者故意设计的)幼 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把自 己的作品和小朋友的作品相比较时,则总是评价 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这一实验结果充分说明 了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观性。
幼儿的个性
• A、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逐渐向比较具体和细 致的方向发展;
• B、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 评价;
• C、较多只根据某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以后 逐渐能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 D、从只有评价而没有评价的论据,发展到有论据 的评价。
幼儿的个性
•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 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成人必须对儿童做出适当的评价,对儿童行为作 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儿童都是有害的。
• 自我认识
• 自我体验
• 自我调节
幼儿的个性
(一)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 ①幼儿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 己独立评价发展。(幼儿晚期,开始出现 独立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个性心理概述教学资源库一、个性的概念个性的概念存在着众多的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特质说心理学家盖茨(A.L.Gates)认为,个性是具有社会意义兼可影响他人的特质。

卡特尔(R.B.Cattell,1950)认为,个性是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人在某一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

吉尔福德(1959)认为,个性是构成包含有一个人的智力、性格、需要、态度、兴趣、气质等各种特质的独特模式。

(2)个别差异说这种观点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是个别差异,是每个人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是指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方法的特点。

个性包括许多因素,如智力、动机、情绪活动、态度、信仰、道德评价等。

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个性(个别差异)。

(3)个人说一些苏联心理学家把个性视为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能的人。

如波果斯洛夫斯基(В.В.Богословского)指出,个性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彼得罗夫斯基也认为个性与个体的分界线是参与社会关系,他指出,个体的概念包含着人类所固有的事实,我们既可以把成年的正常人和新生儿叫做个体,也可以把不能掌握语言和最简单的熟练的白痴叫做个体,但是,只有前一类个体才是个性,也就是参与社会关系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活动者的社会生物。

(4)总和说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С.Л.Рубинштейн)认为,个性表现为联系在一起的内部条件的总和。

(5)统合机能说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在个体内部中,规定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与思想的内部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

(6)综合论个性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的概念比较多的看法是,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它包括心理活动各方面或组成部分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

也有人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特有的行为与思考的概括化的心理活动的系统,因为,个性概念旨在说明人们如何表现(行为与举止)和思考(感知与思维的方式)。

二、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

心理学家对人格提出过众多的看法。

(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概念的外延宽,它既包括心理特质,也包括身体特质。

(2)较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这是心理学中常见的用法,即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本章即是此种用法)。

(3)狭义的人格与性格同义。

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从道德和伦理观点出发使用“人格”对人进行评价,即属此种用法。

三、个性的特征个性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的基本特征(参看教科书)。

此外,人的个性还具有其他特征。

(1)整体性和系统性个性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

这些成分或特性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而是错综复杂地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个性系统。

个性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多方面的表现。

首先,表现为个性的内在统一性。

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正常人,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调整在个性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心理冲突。

正因为如此,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的动机和行为之间才能经常保持和谐一致。

一个人失去了个性的内在统一性,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的动机所支配。

这个人的个性是不正常的,是一种人格分裂现象,叫“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其次,只有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出发,在和其他个性特征联系中,才能认识个别特征,使其具有确定的意义。

如沉默寡言这一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不同意义。

甲可能由于怕羞,不愿出头露面,这是怯懦的表现;乙可能是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这是虚伪的表现;丙可能是想靠别人的努力,获得自己的满足,这是懒惰的表现。

(2)共同性和个别性在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阶级的共同生活中,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事、对人、对己所持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会形成相似的或相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这就是共同性。

但人与人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又不尽相同,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个别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个性具有稳定性。

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经常一贯表现的心理特征才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人出生后,在一定社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的熏陶以及个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并在它们的制约下使自己的思想、行为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这才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比如,一个处事谨慎的人,总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但他偶然也有冒险、轻率的表现,在这里谨慎标志着他的个性特征,而轻率则不能认为是他的个性特征。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相对稳定的,这样才能表明一个人的个性,才能把一个人同另一个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也才能预料一个人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

在个体生活中那种暂时的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人的个性表现出颇大的稳定性,但当一定的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人的个性也会有所变化。

现实生活非常复杂,人际交往纷繁多变,与一个人的生活历程紧密相关的个性特征,也必然随着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而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经过一次重大事件,即可能在他的个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着个性的发展。

(4)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人的个性是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的统一。

人的个性表现出极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即呈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但人的个性又受到自然和社会的制约。

人的个性是由其自然性和社会性两种基本特性所构建起来独特的系统。

但就个性的本质来说,人作为社会成员受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制约,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体现者,因而,人的个性的本质是社会的。

(5)统合性和功能性个性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个性结构的组合千变万化,从而使个性的表现千姿百态。

每个人的个性世界里,并非是由各种特征简单堆积起来的,而是如同宇宙世界一样,依照一定的内容、秩序、规则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动力系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当一个人的个性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个性特征;否则,就会使人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各种生活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个性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

个性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如悲痛可以使某人具有力量,也可以使某人消沉。

当个性正确发挥其功能时,表现为健康而有力,支配着一个人的生活与成败;而当个性功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软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

四、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复杂的完整系统。

一般认为由以下部分组成:(1)动力结构,即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的核心和最高的层次,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2)特征结构,即个性特征,是个性差异的具体表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3)调节结构,即个性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如自我评价、自我感受、自我控制)对心理与行为的控制与调节。

此外,心理过程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个性则是心理过程中的稳定特点在某一个人身上的独特组合和具体表现。

如,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但它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认知成分构成的。

而且,个性在某一个人身上形成后,它又作为一个稳定的心理成分,反过来影响各种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

如,一个人的能力对他认知活动的深度、广度都有明显的影响。

五、自我调控系统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个性调控系统。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个性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个性的完整、统一、和谐。

它属于个性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感知、所思所想以及意向等内部感受的觉察;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高估或低估自己,不自负或自卑,是自我调节和个性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如当一个人对自己作正向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负向评价时,便会产生自卑感。

自我体验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它可以使自我认知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其言行;同时,自我体验还能够伴随自我评价激励积极向上的行为或抑制不当行为。

如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不当行为的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从而收敛并制止自己不当行为的再次发生。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作用的最终环节。

当个体认识到社会要求后,会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从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并付诸行动。

如当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于自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时,会激发起他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在行为上表现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进取。

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自我意识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来对个体进行调控,它使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和谐统一,使个性达到统合与完善。

六、个性结构的理论由于对个性实质的不同理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理论。

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1)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是以本能性欲为核心构成的。

他认为个性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中的本能冲动是个性的原始倾向,是主体一切欲望和冲动的源泉,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

它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指人格中的意识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

它代表理智与常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适当满足,即指导行为采取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

超我,指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

它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表现为良心和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监察、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不让其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予惩罚。

超我中有一部分处于无意识之中,另一部分则处于意识领域。

如果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个性的正常发展,否则,会导致人格障碍或神经疾患。

(2)罗撒克(E.Rothacker)的人格分层理论联邦德国心理学家罗撒克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人格分层理论。

他认为,人格是由若干层次构成的。

最低层次是人的生理机能,如饥、渴、性机能;较高层次是原始的情绪状态,如紧张、恐惧、愤怒;再高层次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如知觉、思维;最高层次则由社会性心理特质构成,如性格、道德、价值。

高级层控制低级层,使中低级层的机能表现为符合社会价值的行为方式,中低级层的心理机能又是较高级层心理机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