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社会保障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保障基金【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16.1复习笔记一、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更为复杂,如人口老龄化、失业问题加剧,新贫困现象、社会排斥现象突出,非典型就业呈现等。

1.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全球人口老龄化使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直接挑战。

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工业化国家,表现为:(1)当前的退休人口领取退休金给付的时间比以前更长了;(2)社会保障体系的缴费年数由于比以前实际工作时间的减少而减少了;(3)由于出生率的下降而导致费基不断相对缩小;(4)就业人口更迟进入劳动力市场,失业人口更长时间的失业也是导致费基不断缩小的一个原因,社会保障基金的储备由此逐渐下降。

预期寿命的增加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赡养率不断攀升。

2.非典型就业的挑战(1)需要增加社会保障的灵活性这需要在不排除非典型工作和使从事非典型工作的劳动者不受到“惩罚”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2)要应对标准线性的生命历程模式的变革(受教育之后终身全日制工作,然后是完全退休模式)应通过政策革新,在追寻某一模式时向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不只是简单地对社会和经济变革作出反应,社会保障体系还应该积极地设计出提供足够收入保障的政策措施。

(3)政策方面对非典型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变化的生命历程需要作出响应,应以一体化的方式设计和提供有关政策在社会保障实践活动需要更大灵活性的同时,还需要确保有足够和连续的收入来保障达到这一目的。

3.新贫困的挑战随着欧洲整合进程的加快,欧盟成立后,其成员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等都面临失业所引发的贫困和社会排斥问题,急需改变社会政策来改变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

大规模失业加剧了“劳工边缘化”,将越来越多的劳工排斥在了劳动力市场的边缘而不能进入较稳定的核心劳动力市场。

“劳工边缘化”的最严重的社会后果是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排斥”,使“边缘化劳工”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社会关系上、心理上、政治参与上和文化上长期处于匮乏之中。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管理学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管理学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复习笔记一、公共管理的含义与功能1.公共管理按时间的纵向度,不同时期人们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包括以下几方面:(1)公共管理是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与一般管理的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其重点是将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皮瑞和克莱姆,1983)(2)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的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政、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曼,1983)(3)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同性的。

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波兹曼和史斯曼,1990)(4)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部分,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制度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方法与艺术。

公共管理关注那些能够将理念、政策转化为行动规则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1991)(5)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是服务公众的活动,公务员执行从其他方面产出的政策。

它关注程序,将政策转化为行动以及对结果的责任。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性,而公共管理包括更多。

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休斯,1998)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并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2.公共管理的特性(1)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①利益取向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在承认个人的具体利益和各个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利益的基础上,要求个人的具体利益和各个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利益服从社会的共同利益或整体利益即公共利益;②公共参与性。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学生管理【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学生管理【圣才出品】

学生管理7.1复习笔记一、学生管理概述1.学生管理概念的审视有研究者将学生管理定义为: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过程。

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

该定义基本反映了学生管理的本质,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1)首先,就管理主体而言,学校是学生管理的当然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

(2)其次,从管理时空界限来看,“校内外”的规定过于宽泛,这就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学生管理上要承担无限度的责任,这既不合理也不现实,同时也限制了其他方面(如家长、社会各界和学生自身)在学生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

因此,需要进一步梳理各方在学生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

(3)第三,根据定义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的组成部分,它包容于教学管理之中。

事实上学生管理中有许多教学管理所不能涵盖的内容,两者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等在内容上会有部分交叉,但彼此之间并非从属关系。

2.学生管理的价值(1)学生管理的个体价值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促使学生个体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管理的个体价值所在。

(2)学生管理的社会价值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学生管理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且关系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3)学生管理的工具性价值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

(4)学生管理的本体性价值①学生管理是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②学生管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③学生管理能够为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3.学生管理的目标、任务与内容(1)学生管理的目标学生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在目标上应当体现时代特征。

学生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学生,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评价【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评价【圣才出品】

教育评价10.1复习笔记一、教育评价概述1.教育评价的概念(1)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是以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收集信息,对教育现象和活动所实现的价值作出判断,促进教育改进与发展,实现教育增值的过程。

(2)教育价值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

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与社会发展价值两个方面:①促进个体的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身心健康、个性特长等方面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能充分实现其人生价值并促使个体价值的社会化;②为社会培养接班人(政治价值)和建设者(经济价值),以及传承、发展和创造文化。

(3)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研究的区别①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区别教育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标准)用数值来描述教育领域内事物的属性,是事实判断的过程。

因此,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之一,评价则是测量的深化与发展。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区别有:a.教育测量是对事实作判断,比较强调客观性;教育评价是价值判断,以主体的目标、需要为标准。

b.教育测量是注重定量的活动,教育评价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活动。

c.教育测量主要对事物的属性或现状进行描述,任务相对单一;教育评价不仅要描述现状,还要考察其发展过程,分析与总结原因、提出改进建议,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

②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的区别a.探究的重点不同。

研究是获得正确的结论,推进知识的发展;评价则在得出结论后,还负有指导、促进工作的职责。

b.处理的结果不同。

研究注重确立普遍适用的原理;评价针对特殊问题的解决。

c.探讨的任务不同。

研究追求科学的真理;评价确定人或事物的价值,为决策提供信息。

d.普遍性不同。

研究范围小,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评价范围广,却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e.学术基础不同。

研究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而评价却不能从个人意愿出发。

2.教育评价的种类(1)按评价的核心成分分类①真评价。

真评价是价值导向的评价。

它通过对教育客体的价值判断,旨在改进其表现,提高其价值。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理论与公共责任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理论与公共责任复习笔记

公共理论与公共责任复习笔记一、公共伦理1.公共伦理的含义公共伦理是指用以规范公共管理主体行为、以保证公益事业的公正性、合理有效地实现公益事业目标的准则体系。

2.公共伦理的基本内容(1)公共伦理观。

它是特定的公共价值观,具体体现为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

它是公共伦理体系中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

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民主原则、人道原则、公正原则、注重效率原则和功利原则。

(3)公共伦理的规范和范畴。

公共伦理规范是公共行为主体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公共伦理范畴是指概括和反映公共伦理的主要本质,体现社会对公共伦理要求并成为公共伦理活动主体的普遍信念而对公共行为发挥重要影响的基本概念。

(4)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

它是公共伦理道德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公共伦理行为选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5)公共伦理的道德修养及养成机制。

它是公共事务主体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是社会公共事务主体进行自我教育的特殊课堂,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品质形成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

(6)公共伦理的制度建设。

它涉及政治法律制度等因素,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又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3.公共伦理的基本特征(1)非强制性公共伦理由于其作用于人的内心,直接影响人的内心精神世界。

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力量来实施社会管理职能。

(2)广泛渗透性公共伦理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对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它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从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整体利益、群体利益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3)义务本位性公共伦理一般是以义务为基准而制定的,因而它主要以义务性规范为核心,而不是以权利性规范为主体。

(4)灵活性公共伦理不同于政治和法律等强制性手段,它可以在任何场合,通过任何组织和个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4.公共伦理建设的意义(1)公共伦理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党中央所确定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有着深厚的公共行政伦理内涵,党的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常修为政之德”。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管理学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管理学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管理学复习笔记公共管理学复习笔记一、公共管理的含义与功能1.公共管理按时间的纵向度,不同时期人们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包括以下几方面:(1)公共管理是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与一般管理的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其重点是将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皮瑞和克莱姆,1983)(2)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的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政、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曼,1983)(3)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同性的。

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波兹曼和史斯曼,1990)(4)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部分,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制度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方法与艺术。

公共管理关注那些能够将理念、政策转化为行动规则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1991)(5)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是服务公众的活动,公务员执行从其他方面产出的政策。

它关注程序,将政策转化为行动以及对结果的责任。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性,而公共管理包括更多。

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休斯,1998)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并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2.公共管理的特性(1)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①利益取向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社会保障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管理【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社会保障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管理【圣才出品

社会保障的管理4.1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构成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含义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一般是指社会保障管理的制度,管理机构的设置,还有各机构的职责范围的划分及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依存和制约关系的确定,中央和地方、上级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下级社会保障机构之间、社会保障机构与有关部门之间、投保单位与受保对象之间在职责权限、权利义务等方面的有关制度,以及社会保障管理的形式、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1)统一决策管理与分工实施管理需要统一决策、统一协调、防止分散多头决策,同时要与有关部门、有关机构的分工实施与管理结合起来,以建立一个统一决策协调、有关部门职责权限合理分工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2)中央集中管理与地方分级管理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和条例,要由中央立法和制定。

但是,又允许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以便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保障需要和特点,制定地方的法规和具体的实施条例和办法。

(3)社会管理与单位管理社会保障需要进行社会化管理,这是社会保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保障项目均实行社会化管理,非基本的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则应由单位管理,在职职工的某些保障项目也应由单位管理。

(4)专业化管理与群众管理社会保障管理需要由掌握政策、懂得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专门人士和机构来研究和解决,进行专业化管理,但是,实行专业化管理,还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各个群众(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基层社会组织)在社会保障管理中的作用。

二、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原则1.一体化原则将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六个子系统,实行相对集中而又统一的管理,纠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

同时,根据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要求,使政策制定、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三位一体。

2.社会化原则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根据立法和相关规章,在全社会范围内筹集资金,实施以社会保障为项目和对象的管理。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4.1复习笔记一、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和过程1.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长期的管理实践证明,人在决定组织业绩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人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1)人力资源挑选前的工作①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要考虑所需的人力的数量和质量、获取这些人力的途径、组织对人力资源的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等。

②工作分析收集、分析和整理本单位人力资源的综合信息,包括:招聘的目标和工作资格、最适当的挑选技术、挑选后的培训方案、工作业绩评估的标准和指标、工作激励的措施和办法等。

(2)人力资源的挑选工作①招聘要考虑组织用什么内容和方法来吸引就职申请者,从内部招聘还是从外部招聘。

招聘的目标在于在迅速、合法和有效地找到合适的求职者。

②录用。

(3)人力资源挑选后的工作①培训和开发教育员工如何去有效地完成任务,其中培训聚焦于目前的工作,开发则是为了使员工适应未来的发展。

②业绩评估组织通过业绩评估过程衡量其员工的工作并把这些评价传达给员工,目的是为了激励恰当的行为,纠正不恰当的行为。

③报酬和激励报酬和激励有多种方法,如提薪、评奖、晋级等,目的是使组织以某种负担得起的成本建立和维持一支胜任并保持忠诚的员工队伍。

④工作改进通过培训、评估和激励等手段,进一步改进工作,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1.领导者的界说和角色(1)领导者的界说西方学者有关领导的界说因作者的观点而异,但是有关领导的种种表述往往都涉及人、过程和系统三个基本要素。

我国的学者对领导的基本见解比较接近的,有关领导的界说均包含了三层基本含义:第一,领导是一种过程;第二,领导是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过程;第三,领导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中外学者对领导的界定与表述虽各有特点、不尽统一,但对组织运行中领导活动的主导性和极端重要性几乎是一致公认的。

(2)领导者的角色①组织发展的导引者领导应当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正确的管理思想,能够客观地分析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和各种条件,善于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组织的发展方向,并通过种种领导方法和管理手段,来影响组织成员。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概论)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论1.1 课后习题详解1.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是哪三个部分?答:现代社会保障并非单纯的社会制度安排,它要牵涉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与社会公正、政府责任等,其成败在表面上看取决于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实际上却深受着一定的理论流派与价值偏好的影响。

因此,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选择社会保障政策,均有必要了解能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流派。

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而能够对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科不外乎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成熟的学科体系。

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等事实上构成了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

西方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包括空想社会论、宗教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则是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仓储后备论和社会救济论等。

(1)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①中外社会保障发展实践进程已经揭示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实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而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则充当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②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第二个特别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在于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方法。

③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第三个理论贡献,是经济学特有的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确保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从空想主义进化到理性发展阶段。

(2)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社会学同样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问题通常构成社会保障制度指向的对象,社会学所揭示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对社会公平、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追求,更是直接构成了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论、瑞林的文化价值论、威廉斯基等的社会政策模型等,无不对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如果从社会保障的出发点与追求目标来考虑,则社会学无疑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绪论1.1复习笔记一、管理与教育管理1.管理(1)管理的含义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程序,组织和领导他人去有效工作,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特性①管理主要不是通过自己、而是通过别人去做某些具体的事务。

②管理最主要的工作程序是计划、组织、指挥、激励、协调、分配资源等。

③管理总是朝向某个预定目标的。

实现目标是一切管理工作最根本的任务。

④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做得更好。

2.教育管理(1)教育管理的含义教育管理是人们在教育领域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部分。

(2)教育管理的特征①教育领域中的很多东西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

教育管理工作者有时感到很难将它们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②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

③教育是价值观高度涉入的事业,因此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④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教学人员往往希望在自己的领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故教育管理者是在与一群并非十分需要严格控制和管理的专业人员打交道。

⑤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评价,与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相比要复杂得多。

⑥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项教育政策的出台,有时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

教育的这一特点常常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3)教育管理的发展教育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程。

①经验管理经验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凭借个人或某一团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实施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

从古代的教学活动到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人们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基本上属于一种经验管理的模式。

教育管理的经验模式具有以下特点:a.管理者笃信经验的价值,把自己的个人经验作为教育决策和判断的依据。

b.办教育的水平实际上就代表了教育管理者的经验水平。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组织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组织复习笔记

公共组织复习笔记一、公共组织的含义和功能1.公共组织的含义(1)组织的含义及要素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通过权责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适应与调整的有机体。

包括以下要素:①物质要素;②精神要素;③环境要素;④目的要素。

(2)公共组织的含义及范畴公共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社会公共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按照一定法律程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实体。

关于公共组织的范畴:①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从满足人们的需要出发,站在社会经济的角度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是企业;第二部门是政府;第三部门是非营利组织。

②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引起了公共管理格局的变化,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形成两大块:国家机关的公共行政管理与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事务管理。

2.公共组织的特性(1)公共性公共组织产生于社会公共需要,它们“为公众所共用”(公共)的性质决定了其基本功能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它的组织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所管理的社会事务的公共性也决定了组织属性的公共性。

因而无论是政府组织亦或是非政府公共组织,皆有此属性。

(2)社会性无论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下的公共组织,都是产生于社会并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从政府组织来看,它产生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形成了公共行政职能。

社会性是政府组织的根本属性所在。

从非政府公共组织来看,它是为适应社会自我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

(3)合法性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公共组织的合法表现在其必须具备各种正式要素,包括:正式的目标、正式的规章、正式的机构、正式的管理系统、正式的成员。

因而公共组织无论从其存在形式来看,还是从其活动方式来看,都是合法的。

企业组织虽然也具有合法性的特点,但它与公共组织在具体的法律规范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习题和真题详解(国际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类型)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习题和真题详解(国际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类型)

第二章国际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类型2.1 课后习题详解1.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关于社会保障政策在收入方面的调整体现在哪几方面?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关于社会保障政策在收入方面的调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社会保险税(费)率上限,增加个人承担份额。

(2)从单一主体提供向多元主体提供过渡,从国家包揽社会福利转变为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尤其是扩大、鼓励职业保险和商业保险,部分取代国家保险。

2.国家社会保障的三大模式是什么?答:国家社会保障的三大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国家统筹、三者共负模式这种类型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为代表,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也称为市场经济国家模式。

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德国俾斯麦的理论,强调“选择性保障”和“个人负责”的原则。

其特点是:①保障范围根据社会成员收入水平,实行法定的和自愿的社会保障。

参加法定保障的以雇用劳动者为主,独立劳动者则自愿参加。

政府官员由于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有关保障费则由国家代为支出。

②享受条件分两种:一是自主性的保障即自己缴纳保险费;二是国家援助,享受对象只限于贫穷阶层。

③保障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所交保险费及劳动年限的长短。

④保障基金主要有三部分来源:职工个人交纳的占收入一定比例的保险费,雇主交纳的保险费和政府税收上缴的国民收入。

⑤实行多元化管理,以地方、部门管理为主,国家支持为辅,使管理层次更接近受益者。

(2)国家福利模式这种类型以瑞典、英国为典型,其他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多属于这种模式。

国家福利型的社会保障以贝弗里奇的理论为依据,它贯彻“普遍性”的原则,口号是“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

其特点是:①保障范围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

②社会保障按统一标准交费、统一标准给付。

③保障水平是以维持正常生活水平为准。

④保障基金主要由国家解决。

⑤保障业务由国家设立机构统一管理。

(3)储蓄积累模式此种类型以新加坡的公积金制为代表,东南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采用这种模式。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政策与法规【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政策与法规【圣才出品

教育政策与法规3.1复习笔记一、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1.教育政策(1)教育政策的概念教育政策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纲领和准则,是执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

教育政策的分类:①从层次上可分为教育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②从发挥的作用可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③从对实施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性政策和间接性政策;④从内容上又可分为各项部门的政策。

(2)教育政策的特点①指向明确教育政策不同于教育规律,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因而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②相对稳定教育政策一经确定,一般总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会随意变动,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对其信任程度和执行时的坚定性。

当然,随着形势的变化,教育政策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③影响广泛教育活动联系千家万户,因此教育政策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教育政策,甚至会引起社会全员参与讨论;有的公众甚至期望以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期望来影响国家教育决策。

④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尽管各党派、各社会团体都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但居主导地位的教育政策总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这在任何制度的国家都是毫无例外的。

⑤不具强制性不具强制性并不是说教育政策不要执行,而只是说在实施过程中和对违反者的惩戒过程中,它主要依靠宣传教育的手段,而不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

(3)教育政策的社会制约因素①政治因素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种政治行为。

政治影响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方案的选择以及政策修订。

②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

经济影响教育政策方案的选择以及教育政策的实施。

③教育因素教育的传统对教育政策有较大影响。

教育观念及现状对审视、制定教育政策以及对政策方案的选择也具有重要影响。

2.教育法规(1)教育的法治化教育的法治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由国家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数量不断增加。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管理绩效评估课后习题详解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管理绩效评估课后习题详解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课后习题详解1.简述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含义与特征。

答:(1)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含义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指对广义的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公共企业等特定的社会组织在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进行的评审界定。

(2)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特征主要包括:①内容方面的特征从内容方面上看,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

一般认为,绩效评估内容包括经济测定、效率测定、效益测定三个方面。

其中,经济测定涉及输入资源的成本;效率测定关注的是输入与产出间的比率关系,它是对组织过程的评价;效益测定涉及组织目标的实现,效益标准又可以划分为产出标准和效果标准,产出标准是针对组织提供的服务而言的,效果标准是针对长期目标而言的。

②要素方面的特征从要素方面上看,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绩效评估系统包括确定目标、拟定评估指标、选择评估方法、安排适当的评估时间和评估步骤、调配资源、识别管理哲学或管理文化等内容。

③程序方面的特征从程序方面上看,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一般意义上说,作为一个过程,绩效评估包括确定绩效目标、架构绩效指标体系、收集资料和评价绩效等的一整套操作程序。

在实践中,由于绩效评估的侧重点的变化,人们对绩效评估过程的界定有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功能是什么?答: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指对广义的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公共企业等特定的社会组织在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进行的评审界定。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功能主要包括:(1)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①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

它通过考察公共项目的实施状况,分析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偏离程度,总结公共政策和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反馈给有关公共管理部门,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正,弥补公共管理项目的缺陷,为未来的公共决策、实施积累经验,完善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社会保障学笔记整理

社会保障学笔记整理

社会保障学整理导论1. 保障保的是什么?保:保的是风险,即不确定性;例:生病的时间,死亡的时间;保障的含义:因风险的发生而不会导致贫困2. 为什么是社会保障,而不是家庭或个人保障?由于现代的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而家庭或个人无能力保障。

社会保障方式:保障的方式、保险的方式)社会保险中国社会保障的体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3. 社会保障发展的三大事情(1)社会保障的现象古以有之宗教(2)社会保障的标志性事件:即1961年英国济贫法政府出台的制度当时发生的背景:因为圈地运动(3)社会保障的初始制度制定1881-1885年德国制定了社会保险令(4)社会保障的综合制度制定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为什么有的人说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始是从德国有的人说是美国?德国只是颁布了许多社会保险令,而美国在1935年制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完全保障制度和综合性的社会保障。

第一讲贫困问题与社会保障提要:什么是贫困?贫困的原因?贫困的出路贫困与社会保障1. 丰裕中的贫困由于区域的原因,一边是发达集聚,一边是贫困的集聚,发达的国家越来越富裕,贫困的越来越贫困,富裕与贫困差距越大。

2. 什么是贫困?贫困:缺少达到最低生存标准的能力。

绝对标准:饿不死3. 贫困的标准?国际贫困线:人均每天生活消费不足1美元(80年代的标准)中国贫困线:09年1067元(年人均收入以下)穷人:却乏参加社会所认同的活动和享受普通生活水平所必须的资源。

(穷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贫困和穷人是否可以消灭?答:绝对贫困是一定可以消灭的,穷人一定会有。

4. 洛伦兹曲线5. 为什么人们的收入不同收入:即当前所享用的一切东西资产:给你打来收入的东西,即收入的折现6. 贫困的致因(1)资产的匮乏(最直观的原因)实物资产、人力资本、金融财富(2)受限的自由国有产权、户籍制度、市场机会。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行政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行政管理【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行政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行政管理【圣才出品】

行政领导3.1复习笔记一、行政领导概述1.领导的含义(1)西方学界关于领导的定义①领导者中心说。

领导就是领导者依靠由权力和人格所构成的影响力,去指导下属实现符合领导者意图和追求的目标。

②互动说。

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实现符合他们双方追求的目标。

③结构说。

领导是在一定组织结构或人际关系结构中展开的一种特殊活动。

这一结构要么是由权力、规章所构成的正式结构,要么是由人际关系、生活经验、感情纽带所构成的非正式结构。

④目标说。

领导活动的焦点在于实现一个符合群体需要的公共目标。

在这种界定中,领导在道德上是中立的。

(2)职位领导(强制性领导)与艺术领导(凝聚性领导)①职位领导或强制性领导的维持是凭借组织体系,而艺术领导或凝聚性领导的维持是凭借群体成员的自发认同和对群体过程的奉献。

②强制性领导的目标是职位领导者集团按照自身的利益需求决定的。

凝聚性领导的目标是在群体成员参与的基础上共同选择出来的。

③强制性领导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没有情感的分享和行动的联结,而凝聚性领导则是在充分开发和运用情感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领导者和群体成员的互动得以实现目标的。

④强制性领导的职位领导者和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职位领导者的目的是通过组织体系中的强制性来维持这一社会距离。

相反,对于艺术领导或凝聚性领导而言,领导者与群体成员是一体的和互动的。

⑤强制性领导的领导者,其权威是从群体之外且凌驾于群体之上的权力那里获取的,人们接受其强制性支配根源于遭受惩罚的苦痛而不是获取收益的期望。

凝聚性领导的领导者,其权威来自组织的自发承认,人们接受其领导根源于他们对领导者自身价值的认可及其需求的满足。

2.行政领导的含义(1)从权力运用、规章制度的执行与正式组织结构相吻合的角度理解,行政领导是通过命令、指挥,使整个组织活动达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

(2)从人际关系、感情因素的角度理解,行政领导是对组织内群体或成员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是一门促使下级满怀信心地完成其任务的艺术,是一种说服他人热心于一定目标的努力。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科研管理【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科研管理【圣才出品】

教育科研管理9.1复习笔记一、教育科研和教育科研管理1.教育科研及其意义(1)教育科研的含义教育科研是指通过一系列计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和技术方法的运用,认识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活动。

(2)教育科研的特点①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②教育科研强调假设、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③教育科研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3)教育科研的意义①它可以促使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②它充当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为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提供了条件。

③它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④它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重要的途径。

⑤它为未来有远见有抱负的教育改革家提供了教育实验的舞台。

2.教育科研的类型(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①基础研究其特点是:a.研究的问题、结果和发现大都具有普遍的意义;b.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理论,扩充知识体系,完善学科建设;c.研究过程中往往先有某种设想和假说,然后通过研究对此予以确立和验证;d.这类研究关注的是发展知识体系而非产生实用价值。

②应用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既包括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也包括实际中本身出现的问题。

③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实际的过程中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前者为教育科学的理论输送养料,后者则为教育实际工作提供适当的指导。

(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①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指“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的,而不是用语言文字”。

其特点是:a.主要解决总体特征问题、各特征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问题;b.有基本的研究范式,一般由假设、调查、统计、结论、建议等环节组成;c.较倾向于以理论为基础,通过演绎的方法,将普遍性的原理推广到其他同质情形之中;d.常常以抽样调查为基本手段,通过问卷的形式,有代表地抽取一定数目的事物进行研究;e.主要通过数据的统计和展现来说明研究结果,而不是像定性研究那样通过叙述性的语言来说明研究结果;f.强调研究者态度中立,注重对事实的描述。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就业社会保障)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就业社会保障)

第十二章就业社会保障12.1 课后习题详解1.失业保险的功能是什么?答:失业保险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劳动者失业后,丧失了工作岗位,没有了报酬收入,生存发生困难,失业保险对失业者发放失业保险金,以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使其能正常地生存下去,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为重新就业创造条件。

(2)失业保险的稳定功能失业保险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使失业者有了稳定的社会保险收入,安定了个人生活,也使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得到了稳定。

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安定的社会秩序。

(3)失业保险的促进功能失业保险制度不仅仅是发放失业保险金,这是消极的失业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失业人员的培训,提供其就业竞争能力,并积极地开展职业介绍,促进其尽快地重新就业。

在国外,许多国家也把失业保险工作的重点,由过去单纯地发放失业救济金转为积极地促进就业。

2.我国失业保险发挥了什么作用?答:我国失业保障制度的逐步形成对于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及保持社会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劳动制度的开展,为搞活企业创造了一定的外部环境。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失业保险的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2)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失业保险使得社会保障的整体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而且较好地保障了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3)促进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在再就业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突出了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作用。

(4)有利于促进我国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

失业保险在管理服务、政策衔接和信息沟通等方面,积极与其他方面配合,促进了其他工作的发展。

3.失业保障所面临的问题与难点是什么?答:我国失业保障面临的问题与难点是:(1)失业保障的压力较大,推进艰难缓慢。

财政很难拿出足够的财力来支撑起失业与就业保障。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经费管理【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经费管理【圣才出品】

教育经费管理8.1复习笔记一、教育与经济1.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1)再生产劳动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力,而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①科技成果要靠科学技术人才将它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去;②先进的生产工具要通过高素质的劳动者来操纵;③生产、经济效率的提高要靠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来实现。

劳动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要通过教育来培养,通过教育来提高其素质。

(2)再生产科学技术①间接再生产教育对已有的科学技术经过加工,将简约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手段世代相传,并且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为更多的人所掌握,通过有效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方法来缩短再生产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②直接再生产高校由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研究后备力量充足,学术思想活跃,信息来源丰富,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可以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从而直接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技术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许多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尽管得出的数据不尽相同,但都证明了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

(1)斯特鲁米林的研究他运用以受教育的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2)舒尔茨的研究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3%。

(3)丹尼森的研究他研究了各种因素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现1929年至1957年美国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中23%来自于教育的作用;同时20%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中是因知识进展而获得,而知识进展的3/5亦是教育的作用,故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5%。

3.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证。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习题和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国民权利决定论)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习题和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国民权利决定论)

第七章社会保障的国民权利决定论7.1 课后习题详解1.社会保障基本权利是什么?答:社会保障基本权利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具体如下:(1)以慈善行为为核心的原始社会保障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保障形式中,慈善是社会保障的思想核心,它所依赖的基础是社会的同情心。

提供慈善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个人自我情感的满足,为了获得荣誉或赞扬,或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为了提高社会影响力。

为了提高社会地位或社会影响力是慈善机构提供社会救助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公布了“济贫法”,规定国家通过教会组织对贫穷者予以救济。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

济贫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次重大突破。

这种突破表现为它体现了以国家的形式为穷人提供帮助。

但以济贫法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能被看做是一种近代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而只是一种国家慈善事业或国家原始社会保障。

(2)以国家责任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保障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它标志着社会保障从以慈善为核心的原始社会保障走向了以国家责任为核心的国家社会保障。

表现为对包括贫困在内的社会矛盾认识观点的转变与突破;表现为对社会保障与国家责任的认识观点的转变与突破;表现为社会保障从经济问题转变为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表现为社会保障在形式上以国家法律和制度加以确定。

(3)以国民权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从布思审慎提出的国家有责任维持乃至提高社会成员“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的观点出发,韦伯夫妇力主设定和扩大“最低国民生活水平”,逐步形成了“一般性福利”的概念,即最低生活标准或国民最低生活水平应是作为由国家保证的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化的标准,并引申出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即“国民有生存权,国家有保障生活的义务”。

1945年7月新登台的工党政府,以贝弗里奇报告为基础,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障立法。

这标志着社会保障实现第二次飞跃,即从以国家责任为核心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走向了以国民权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或国民社会保障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基金
3.1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险基金的概念
1.社会保险基金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国家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险计划而建立起来的,用以保障受保人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时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康复需要的资金。

2.社会保险基金是参加社会保险计划的广大社会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是国家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为劳动者建立的具有调剂、互助功能的专项基金。

3.社会保险基金按照其用途和保险项目设置具体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以及失业、工伤、女职工生育等专项保险基金。

二、社会保险基金的特征
1.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具有鲜明的法律强制性
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在制定其社会保险制度时,无一不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筹集范围和办法、基金管理、运作方式等做出法律上的具体规定,以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单位(雇主)和雇员,必须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

单位和雇员拒绝或拖延交费的行为,均属违法行为,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2.社会保险基金是具有调剂互助功能的专项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建立的目的是在劳动者遭遇风险时(如老年、生病、失业等)保障其基本生活。

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单独设立,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挤占挪用。

社会保险基金作为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在使用中既要考虑到激励作用,也要考虑到公平性。

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互助功能是社会保险制度与商业保险制度最本质的区别。

3.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给予保护并实施监督
我国中央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调剂使用,对基金免税政策、存储利率、购买国家债券、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同时规定了基金的财会制度和审计制度,以加强基金的全面监督。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的物质条件,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经营,是社会保障工作的起点和首要环节。

1.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
(1)国家财政负担
国家通过税收征集财政资金,将其中的一部分投入到社会保障基金中去。

国家财政负担在承担对低收入贫困阶层的援助以及社会的共同福利上,作用不可取代。

此外,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险中也承担了部分责任。

(2)用人单位负担
职工不仅在其工作期间病伤时具有获得基本医疗和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而且有权利在他们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以后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这就要求用人单位为其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3)个人负担
个人承担一部分保障费用,既有利于减轻社会压力和国家财政负担,又能够完整体现社会保障的权益结合,增强社会保障的最终享有人的责任心和自我保障意识,并有利于加强他们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4)社会及个人的赞助
利用赞助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形式主要包括:
①社会力量为社会福利事业设施项目建设提供的赞助;
②社会力量参加的救灾和扶贫;
③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基金;
④国外友好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个人捐赠;
(5)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6)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服务的资金筹集
2.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模式
(1)现收现付制
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以横向收支平衡为原则的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模式。

横向收支平衡是本期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仅仅用来满足本期保险费用支出的需要,本期征收、本期使用,收支基本保持平衡,不为以后时期的支付储备资金。

(2)部分积累制
即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的模式,又称“部分基金制”。

它在保证满足当年或若干年内(一般为5~10年)社会保险费用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积累金,并据此确定收费率。

(3)完全积累制
是一种根据远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的模式,又称“基金制”。

由于它是达到长时期收支平衡,所以又被称为平均保险费式。

3.社会保障基金筹集范围的方式
(1)社会统筹方式
社会统筹多指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分配、给付及其管理均由社会的专门机构统一办理,形成社会性基金。

社会统筹通常与基金形式相联系。

(2)单位筹资方式
有一些保险项目和基本保险以外的补充保险仍应单位筹资和管理。

4.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的选择
(1)筹资方式的选择需考虑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支出特点
社会保障项目按支付期限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支付项目和长期支付项目。

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一般适用于短期支付项目。

基金式的筹资方式适用于长期支付项目。

(2)筹资方式的选择需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老年人口的多少往往成为影响社会保障收支规模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充分考虑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影响,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3)筹资方式的选择需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
必须使国家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既满足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又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正常循环,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5.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支付
(1)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
①强制实施
社会保险的法定性质决定了其保险费的收缴必定是强制实施。

为了保证成功收缴,应努力完善两种制约手段,即依法制约和配套制约。

②扩大规模
社会保险基金的实力,往往在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保险所能起的作用,社会保险基金规模的增大,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保险的既定目标。

③合理负担
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与制定的费率息息相关,过低的费率会造成基金积累减少,但过高的费率也会使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进程。

此外,在对个人收缴保险费时,应强调所得比例原则、合理负担并保护高低收入者不同的利益。

(2)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
①社会化发放
社会化是社会保险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要通过给付社会化,让企业从非生产性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职能中解脱出来,变企业行为为社会行为。

②收入的再分配和转移
社会保险的主要经济性功能,是能促进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且给付并不与负担对等,相反给付对低收入者实行倾斜政策,目的是达成国民收入由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

(3)社会救济基金的收缴和支付
社会救济是政府动用国家力量,扶助社会最贫困阶层生活的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它的基金来源只能是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

①决定一个国家政府社会救济拨付额的因素
a.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国家财政实力;
b.国内贫困人口的增减;
c.社会救济制度的模式和政府的责任认识。

②社会救济的给付条件
a.救济对象的资格条件;
b.救济标准的制定条件。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分配
1.社会保障基金分配的原则
(1)公平地按实际的基本需要分配的原则
社会保障分配的基本作用或主要作用,在于弥补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不足和满足基本医疗需求。

社会要通过社会保障分配,满足其实际的基本的生存需要。

(2)权利与义务挂钩的原则
社会成员和每一位公民,都具有得到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保障的权利,国家和社会负有向其生活无着落的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义务,而每一社会成员和公民,又同时具有尽力为社会提供劳动、创造财富的义务。

社会保障基金分配中的权利与义务结合,还应与被保障者有劳动能力时的社会贡献,即缴费时间长短和缴费金额多少结合起来。

(3)与物价挂钩,确保实际保障水平不下降的原则
建立保障收入与物价挂钩的制度,才能使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保证他们生活的安定。

(4)平衡原则
平衡原则是指社会保障的分配应坚持量入为出,做到近期和远期的收支平衡。

2.社会保障基金分配的对象及其条件
(1)在业劳动者
参加了社会保险的单位的劳动者,以及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均是社会保障基金分配的对象,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都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障金。

(2)失业劳动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